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鳥食櫻桃,孩兒吃烏米飯

一 首夏猶清和, 芳草亦未歇

素來偏愛初夏, 爛漫的春固然讓人深陷於美好, 但總為短暫一瞬,

喜歡夏, 在於滿眼綠意的清涼,

在於時令的鮮果,

在於可以換上一件件柔軟輕薄的長裙。

屠隆《續婆羅館清言》亦言:清露晨流, 碧梧初放, 新篁爽氣, 綠蔭映入簾帷, 首夏時, 尤堪賞。

五月初在家感受到了《詩經》中的清朗與流風。

屋前有幾株櫻桃, 結著微黃的果子,

渴了, 便下樓採摘一碗, 嘗一口, 是鮮潔的酸甜。


友人傳來拙政園鳥兒吃櫻桃的畫面

爸爸每天都會摘一把桑葚, 挑最紫熟的, 說:“天晴了很久, 就差一場雨了, 一下雨,

萬物滋潤起來, 果子就熟得快。 ”

媽媽也說, 若下一場雨, 嫩蠶豆就會瘋長。 我們還是挑飽滿的豆莢, 采了一籃子, 剝殼, 清炒, 自家種的蠶豆很快就酥爛了, 撒上蔥花, 香糯。

三奶奶路過我家門口, 采上幾顆櫻桃放入嘴中, 酸得直皺眉,

但她仍然欣喜地說著:“立夏見三新, 是要嘗嘗鮮的。 ”

“立夏見三新”, 這個俗語是如此傳統又親切。

《清嘉錄》卷四

立夏日, 家設櫻桃、青梅、稷麥、供神享先。 名曰“立夏見三新”。

宴飲則有燒酒、酒釀、海螄、饅頭、麵筋、芥菜、白筍、鹹鴨蛋等品為佐。 蠶豆亦於是日嘗新。

可見, 古代的江南人十分注重這個節氣, 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 且將櫻筍餞春歸。 ”

首夏來至, 筵席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果腹之歡, 更是對春的珍重及送別。

仿佛它是一位貴客。

在家過立夏, 亦不過是摘幾顆果子嘗嘗, 聞聞門前屋後的白蘭花的幽香、橘子花的奶香以及絡石花的清香。 大人們念叨著櫻桃和莧菜, 但是很少去做什麼具體有意義的事情。

直到遇到了素廬夫婦, 才度過了人生中值得回味的立夏節。

二 素廬家的立夏節

山靜似太古, 日長如小年。

一直嚮往著張大複在梅溪草堂度過的悄日,

手倦拋書午夢長, 窗前掛了小竹簾,

小齋內, 瓶花妥帖, 怡人娛目,

聽不厭一曲評彈《鶯鶯操琴》。

這樣的意境, 遇見了,

甚至比這更爛漫。

曼妙濕潤的一日

印象中的立夏應該是燥熱的, 芭蕉碧, 榴花紅。 來到素廬家的第二日, 意外相逢了一場雨。 雨水順著屋簷淙淙而下, 天地萬物皆變得潤起來。

遠處的山巒間, 飄起雲霧, 似籠罩著一層薄紗, 一片迷朦。 而眼前的粉牆、瓦片、竹林、枝葉、繁花、石階…在清洗中, 則愈發澄澈潔淨, 色澤飽滿。

大自然間奏響了樂曲, 軒前潺潺的流水, 芭蕉葉上滴答的雨聲, 鳥鳴與蟲聲, 交織在一起。 室內同樣也流淌著音樂的旋律, 淡紫、淺粉、淺豆綠、鵝黃, 不同顏色的紗幔輕盈垂著, 器具裡熏著溫暖而香甜的老山檀。 小七寶兀自玩耍著, 時而在落地窗前望著遠方聽雨, 時而坐著小木馬, 時而爬上榻喂自己心愛的玩具們“喝茶”, 家中多了孩子的身影, 便添了無盡的熱鬧和生趣, 下一秒隨時都會有驚喜。

廚房裡傳來一陣陣糯香, 素廬夫婦忙著立夏的小食事:烏米飯及立夏飯。

烏飯葉於前一天就已準備妥當,

夜幕降臨, 山巒間一片寂靜。

以清水洗淨葉子, 隨後搓揉出汁。

放入白糯米, 浸泡一夜。

立夏清晨, 靜堂又起了個大早,

買來嫩蠶豆、豌豆, 和小土豆等。

配上上等的火腿丁, 便能煮出一鍋噴香的立夏飯。

如果說, 烏米飯的誘人之處在于烏紫發亮的色澤;

那麼, 立夏飯則在於豐富的配料和香味, 以及在戶外煮的樂趣。

雖然是一砂鍋的飯, 卻耗費了十足的心思和時間。

從起炭火開始, 到切配, 等待, 是個漫長的過程。

每一分, 每一秒, 因為心存期待,

仿佛聽得見時間走動的聲音。

素廬回憶道:“小時候, 立夏飯是由小孩子們來完成的, 而且一定是在戶外燒煮, 所有的食材也都採摘自野外, 不能帶回家。 在這一天, 無論去哪家哪戶的地裡摘蔬菜,

都是被允許的。 壘起簡易的小灶, 小夥伴們圍坐在一起看守著那鍋飯, 垂涎欲滴等待著。

米粒和豆子吮吸著水分, 散發著清香, 開飯的那一刻, 大家也都捧著碗, 在戶外享用這一頓午餐。 所以對於孩子而言, 這一日是個盛大的節日, 有了遊戲一般的樂趣。 下午, 還會舉行“立夏稱人”的習俗, 母親會煮一鍋茶葉蛋, 還有像月餅一般的立夏餅吃。 ”

聽著素廬講述往事, 不由得也回憶起兒時之樂:吃立夏蛋的時候, 長輩總會編織好五彩的網袋, 小時候還會將它掛在胸前, 裡面的雞蛋也捨不得吃, 看見同學胸前也掛著, 便會彼此“撞蛋”。 放學的路上, 不急著回家, 耽溺于田野裡的風景, 還結伴爬到樹上採摘桑葚, 吃得滿手都是紫色的汁液。

在物資格外豐富的今日,我們仍然戀戀於從前那些簡單的小美好。那些食物中,藏著歡樂的趣味,蘊含著日常中的人情之暖,承載著和家人、朋友一起的記憶。

烏米飯早早煮好,盛放著在素色的瓷碗裡,

撒上糖桂花,單是看著,也是可喜。

等待著立夏飯煮至恰好的那一刻,

已是“饑腸轆轆”。

迫不及待等著開鍋,

旋即,飄來了鮮筍、豆子、火腿混合在一起的鮮香。

這一餐,吃了好幾碗飯,

每一粒米,都包裹著幸福。

小七捧著一碗烏米飯吃的時候,會先捏上面的糖吃。

待糖吃完了,她又撒嬌喚著:“我還要吃紅色的飯飯。”

其實,她只是饞著吃糖,特別萌。

可愛的小兒,天真的樣子治癒人心。

歸來後,仍不時回味的當日之景。

不僅僅是一飯一蔬,

更在於目睹、觀賞了這樣詩意人家的生活:

翠筠環繞,遍植繡球。

家中縈繞著隱隱若若的果香。

以及素廬夫婦對小七的那種愛,

言行舉止之間的耳濡目染,

蘊含著優雅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

皆浸潤人心。

在物資格外豐富的今日,我們仍然戀戀於從前那些簡單的小美好。那些食物中,藏著歡樂的趣味,蘊含著日常中的人情之暖,承載著和家人、朋友一起的記憶。

烏米飯早早煮好,盛放著在素色的瓷碗裡,

撒上糖桂花,單是看著,也是可喜。

等待著立夏飯煮至恰好的那一刻,

已是“饑腸轆轆”。

迫不及待等著開鍋,

旋即,飄來了鮮筍、豆子、火腿混合在一起的鮮香。

這一餐,吃了好幾碗飯,

每一粒米,都包裹著幸福。

小七捧著一碗烏米飯吃的時候,會先捏上面的糖吃。

待糖吃完了,她又撒嬌喚著:“我還要吃紅色的飯飯。”

其實,她只是饞著吃糖,特別萌。

可愛的小兒,天真的樣子治癒人心。

歸來後,仍不時回味的當日之景。

不僅僅是一飯一蔬,

更在於目睹、觀賞了這樣詩意人家的生活:

翠筠環繞,遍植繡球。

家中縈繞著隱隱若若的果香。

以及素廬夫婦對小七的那種愛,

言行舉止之間的耳濡目染,

蘊含著優雅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

皆浸潤人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