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家鄉味道之汕頭達濠,一味魚丸百年流傳

達濠, 一座幾百年的彈丸之城, 海風吹不走它最初的樣子。

它依偎在海邊, 用汕頭話叫“踏頭鋪”, 就是水濱碼頭的意思。 在這裡, 達濠人靠海吃海, 天生就是大海的孩子。 咸腥的海風, 穿越達濠的街道, 碼頭邊上的漁民悠閒地抽著煙聊天, 手裡忙活著補網。

他們說, 每天下午四點就要出海, 第二天早上6點才回來。 趕著魚群聚集的地方撒開大網, 回港時在岸邊補網、賣魚, 時而還會在船上泡泡茶。 祖輩流傳下來的生活, 依舊停留在他們的身上。 他們中的大多數14歲就上船了, 與風浪為伴的生活就這樣過了大半輩子。

但到了他們的後輩, 卻嚮往著陸地的世界, 準備與大海告別。

聽當地老人說, 在康熙年間, 很多達濠人去蘇杭一帶做生意, 這兒就成了潮汕地區商貿的集散地。 去過蘇州的商賈許是對蘇州不舍, “中鞍頭”街一帶就被仿成了蘇州街。 以前有條小河會從小鎮上穿過, 樓房傍河而立, 一樓是鋪面, 二樓住人。 還有一片黛瓦山牆, 像極了江南。

改建之後的蘇州街, 就只剩下一條窄窄的巷子, 剩下時間緩慢地走著。 一家開了三十多年的裁縫鋪, 老闆指著角落的縫紉機說:這是從我父親那兒傳下來的, 比這家鋪子還老。 擺在案臺上的尺子、剪刀都用了幾十年, 仿佛時間就這樣停止了。 哪怕是沿街一家不起眼的藥材鋪, 竟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老闆麻利地抓藥, 聯手上的秤, 都是古董。

這樣的恬靜時而也會被一聲聲“閃啊”的吆喝聲劃破, 一篩篩新鮮出爐的魚丸被次第擺開, 等待放涼後稱斤售賣。 達濠人的童年, 就是吃著這樣白花花、圓滾滾的魚丸長大的。

魚丸的原料一般選擇那哥魚(蛇鯔魚)、海鰻、淡甲(鯒魚)和馬鮫。 對於什麼時令用哪一種魚肉, 達濠人深諳其道。 其中那哥魚, 是海港最常見的魚種。 達濠人是名副其實的吃魚能手, 煎炸蒸煮, 無一不通。 即便遇上了兇猛多刺的那哥魚, 一味魚丸照樣將它肉質鮮美的優點充分發揮。

用熟稔俐落的刀法起肉, 拍打, 讓魚茸吐出膠質, 其中力度、節奏、時間的把握, 全憑著師傅的經驗判斷。 隨之徒手將魚漿從食指和拇指圈起的虎口中擠出丸狀,

迅速甩入冷水中, 直至浮起定型。 平攤在竹篾上, 上蒸籠蒸數分鐘取出放涼即可。 相較於繁冗複雜的製作過程, 魚丸的烹煮方式就很隨意, 百搭的屬性造就了各異美味的可能。

達濠人尚祭祖, 魚丸也是最為暢銷的祭品。 過年期間, 魚行休市, 家家戶戶必定儲備上數斤魚丸。 走親訪友, 除了一對“大吉”, 魚丸也是傳統的禮品。 圍坐打邊爐, 爽滑的魚丸、個頭偏大的墨斗魚丸、粉色的蝦丸, 皆可下鍋焯食, 好一場“丸的盛宴”。

至於魚丸如何而來, 並沒有人確切地知道。 只當是海的饋贈遇上了漁家生活的智慧, 碰撞而出的美饌。 晚清時期便有廚師梁晶整理出完整的制魚丸工藝, 最大限度保留魚肉鮮氣, 彈性十足,

一直沿襲至今, 口味如初。

在時間的面前, 達濠始終展現著忠於自己的另一面, 寧靜, 安詳, 人在時光中自然老去。 與須臾之間, 就能鬥轉星移的都市生活相比, 它可能成了最有時差的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