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還有什麼能比一碗面更加撫慰河南勞動人民的心

前幾天是勞動節, 作為一個勞動人民, 我思考了很長時間:到底吃什麼食物才能撫慰我一顆終日勞苦的心?思來想去, 答案只有一個——麵條。

作為一個河南人, 實在割捨不下對小麥的癡迷, 而小麥的變形物麵條經濟實惠, 以及其中蘊含的默默溫情, 滿足每個河南人的心理剛需。 所以, 當你不知道吃啥時, 那就吃碗面吧。


王又又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麵條的經濟實惠

其他食物比不了

前幾日是勞動節, 作為一個勞動人民, 我很是歡喜啊, 還有什麼能比三天假期讓勞動者高興!

(當然有, 七天假期呀!)

每到節慶, 我們總會考慮兩個問題,

吃什麼和去哪兒玩。 可自從五一七天假變成三天小長假後, 去哪玩就成了“周邊遊”的代名詞, 可“吃什麼”還沒有定論。

對中國的傳統節日而言, 似乎沒有哪個節日是吃餃子解決不了的。 可勞動節, 一個為了紀念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罷工的節日, 吃餃子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了。 那麼, 到底吃什麼最符合勞動節氣質?

勞動節嘛, 還得回歸到勞動人民身上。

如今, 不論是老闆、醫生還是教師, 人人都覺著自己是勞動人民。 可過去, 貌似只有工人呀、農民呀等生活看起來較為不易的人才有資格稱自己是勞動人民。

而在我的記憶中, 再也沒有什麼能比一碗面, 更撫慰河南勞動人民的心了。

為什麼?經濟方便呀!

我爸兄弟姊妹5個,

除了我爸以外, 四個工人, 後來我爸娶了我媽, 也是個工人。 當然, 我爸也做過一段時間工人, 後來就脫離了工人隊伍, 在好幾個工種之間搖搖擺擺, 但不論做什麼, 也是勞動人民一位。 從小到大, 他們做飯, 做的最多的就是麵條。

我媽的工廠離家不遠, 步行五到十分鐘, 工作時間是三班倒, 中午有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

別小看這一個小時, 我媽能夠下班、回家、買菜、做飯、吃飯、上班一氣呵成。 現在想起來, 也只覺著自己老娘無比牛逼。 但老媽之所以能做飯這麼快, 就是得益於麵條的方便。

下班路上順手買的麵條蔬菜, 回家燉鍋與炒鹵子同時行動。 夏天黃瓜番茄, 冬天蘿蔔大白菜, 雞蛋豆腐的不分四季, 不論哪種鹵子, 十五分鐘搞定。

完事兒, 一大大碗公麵條呼呼嚕嚕下肚, 準備開始下午的工作。

別覺著一大碗公的面分量嚇人, 那時的勞動人民都有這個量, 而男工人, 吃麵條甚至用盆, 夏天還得再加瓶啤酒。 否則, 一天高強度的勞作, 鐵打的也受不了。

基本上全家人的午餐, 一塊五的面, 五毛錢的豆腐, 兩三個雞蛋, 隨手幾棵青菜, 四五塊錢(十五年前的物價)全部搞定。 所以, 經濟實惠的麵條, 很得勞動人民的心。

你以為我們吃的是面

其實是記憶中的溫情

在河南, 最傳統的經濟作物是小麥。 對於一個地方而言, 自然產啥吃啥, 加上代代相傳的基因和手藝, 河南人對麵食天生就有一種親近感。

鄭州的燴面, 新野的板面, 襄縣的燜面, 孟州的炒麵, 郟縣的餄餎面,

信陽的熱乾麵……誒呦, 麵條種類不要太多噢。

當然, 除了各地比較特色的麵條, 也有沒有地域之分的, 例如雞蛋撈面。

雞蛋撈面可謂全河南最普及的麵條, 不論你廚藝怎麼樣, 雞蛋打散, 油鍋裡一翻, 最後怎麼著也能入口。

通常情況下, 雞蛋會和番茄一起炒, 澆在碗裡的麵條上, 臨了在面上丟一撮荊芥, 是河南人最熟悉的味道。 到了夏天, 麵條過過水, 搗上兩頭蒜, 和鹵子一拌, 就是另外一種蒜麵條, 當然, 你叫它涼麵也沒毛病。

還有一種既普及又特色的麵條, 叫手擀面。 通常手擀面都是“媽媽牌”的, 家家戶戶不一樣。 小時候吃不出手擀面和機器面的差別, 但一長大就不同了, 面的軟硬、粗細, 一搭嘴就嘗出來了。

我過去住的地方, 附近有家主打手擀面的小店,

吃過一次我就惦記上了。 倒也不是面做的有多驚天動地, 就是很家常的味道, 跟我媽的手藝有點像。

在外面, 想吃一口家常味道的面有多難, 相信漂過的人都知道。 從那以後, 每當我身體感到不舒服時, 就會去他們店裡吃面。

作為一個剛開始自力更生的勞動人民, 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愛吃面。 後來確定這個事實, 是吃火鍋的時候——沒有面做結尾的火鍋等於沒吃。 再然後我就發現, 不是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 身邊的朋友都一樣。

所以, 你以為我們吃的是面, 其實是記憶中的溫情。

養胃護胃的面

強壯勞動人民的身體

如今, 麵條早已成為一款通行世界的食物。 除了中國, 阿拉伯、義大利都聲稱自己是麵條的發源地。 但隨著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麵條,我想,麵條起源說也可以有個定論了。

麵條的原材料小麥,嚴格來說是我國的舶來品,大約在4500——4000年前的商代早期才來到我國,而對麵條的記載,最早也是出現在東漢時期;但水稻、小米就不一樣了,七八千年前我國就開始種了,那麼,麵條怎麼著就脫穎而出了?

在我還沒有任何醫學常識時,我就知道,胃不好要多吃面。麵條屬於鹼性食物,好消化,又可以中和胃酸,吃完不易有腹脹感。甚至,有些人吃完面還要喝碗麵湯,美名其曰“原湯化原食”。

在食品安全衛生令人擔憂的古代,麵條的出現守護了千萬人的健康。相對於其他食品,經過煮沸的麵條最為潔淨,極大減少了腸胃疾病的發生,因此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食品之一。

不論古今,對於勞動人民來講,沒有什麼比一個健康的身體更為重要。守護大家健康的麵條,自然是大家的首選。

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五一勞動節,就算想吃世界各地的美食都不是一件難事。只是,什麼食物更能體現出勞動人民的質樸,我覺得,仍是非麵條莫屬。

(圖片來自網路)

但隨著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麵條,我想,麵條起源說也可以有個定論了。

麵條的原材料小麥,嚴格來說是我國的舶來品,大約在4500——4000年前的商代早期才來到我國,而對麵條的記載,最早也是出現在東漢時期;但水稻、小米就不一樣了,七八千年前我國就開始種了,那麼,麵條怎麼著就脫穎而出了?

在我還沒有任何醫學常識時,我就知道,胃不好要多吃面。麵條屬於鹼性食物,好消化,又可以中和胃酸,吃完不易有腹脹感。甚至,有些人吃完面還要喝碗麵湯,美名其曰“原湯化原食”。

在食品安全衛生令人擔憂的古代,麵條的出現守護了千萬人的健康。相對於其他食品,經過煮沸的麵條最為潔淨,極大減少了腸胃疾病的發生,因此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食品之一。

不論古今,對於勞動人民來講,沒有什麼比一個健康的身體更為重要。守護大家健康的麵條,自然是大家的首選。

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五一勞動節,就算想吃世界各地的美食都不是一件難事。只是,什麼食物更能體現出勞動人民的質樸,我覺得,仍是非麵條莫屬。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