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什麼樣的美食雜誌,讓你讀完不想吃飯想旅行?

雖說紙媒寒冬, 可是近幾年卻冒出越來越多的Lifestyle雜誌, 隨便選一本貌美的翻開看看, 都不禁發出羡慕的聲音:哇, 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既然是想要的生活, 每天吃什麼自然不能太馬虎。 因此Lifestyle雜誌都在不遺餘力地為你解決吃什麼、去哪裡吃、怎麼吃這三大難題。

但是, 光是介紹一下米其林餐廳、探一探網紅店就太俗氣了。 一本好的美食雜誌, 應該解構到食材的種植環境、生產加工過程, 以及烹飪調味上桌等細節。

用食物映射生活、體現地區文化, 這才是好的美食雜誌的自我修養。

下面這幾本美食雜誌,

除了會讓你口水流下來, 可能還會讓你想去旅行哦。

From Seoul

Magazine F

《Magazine F》(Food Documentary Magazine)是來自韓國的精品雜誌《Magazine B》(Brand Documentary Magazine)編輯團隊推出的美食雜誌, 目前只發行了創刊號。


Magazine F 創刊號

創刊號的主題是「鹽」——人類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調味品。 雜誌梳理了數千年來鹽的發展歷史, 並從生物學、社會、文化等角度解析鹽對人體、對提升食物味道的重要性, 兼具廣度與深度。


從各個維度梳理鹽的歷史

雜誌中還詳細介紹了韓國的泡菜、日本的漬物、西班牙的火腿等, 這都是通過鹽醃而實現長久保存的食物, 同時也是各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食物。

至於如何烹飪這類醃制食材、如何使用鹽調味, 雜誌中也給出了廚師的烹飪技法與建議。


日本漬物


西班牙火腿

韓國被稱為“外賣的民族”。

由於過於唾手可得的外賣食品, 人們越來越不重視食物, 更不關心食物的來源, 遑論栽培環境、種類、地區等細枝末節了。

《Magazine F》希望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常見食材與調味品的逐個解構與溯源, 將食物原本的模樣重新推到人們眼前, 告訴他們, 即使是待在外賣盒裡的食物, 也是經過非常複雜的流程才被你吃進肚子裡的。

另外, 《Magazine B》也是一本十分值得推薦的雜誌。 這是一本無廣告的月刊, 但它本身就是行走的種草機。


Magazine B

雜誌每一期圍繞一個品牌展開, 為你介紹值得分享的品牌故事, 剖析品牌理念與哲學。 如果你是從業者或是對品牌敏感的讀者, 這本雜誌就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From Tokyo

RiCE

《RiCE》雜誌的定位是“Lifestyle for Foodies”, 由《EYESCREAM》前主編稻田浩于2016年秋創辦, 雜誌為季刊,

目前共推出了六刊。


RiCE主編 稻田浩

每一期雜誌都以一種食物為主題, 創刊號的主題即為米飯, 接下來的分別為魚、咖喱、甜品、日本酒以及拉麵, 對於讀者來說都是日常且熟悉的飲食。

“吃是生存下去的事, 飲食才是生活方式本身。 ”


RiCE雜誌封面

對於長期擔任時尚雜誌編輯的稻田浩來說, 服裝是用來區分人的, 但食物可以連接人的關係, 即使是初次見面的人, 聊起食物的話題也會變得非常熱鬧。

如果是做時尚雜誌, 首先要劃分讀者群體, 但食物是與性別、年齡無關的, 甚至可以超越國境。


雜誌內頁

稻田浩身上的時尚基因在新雜誌中也被傳承了下來, 《RiCE》雖說是美食雜誌, 但也能看到不少時尚元素, 大手筆請來蜷川實花、川島小鳥等知名攝影師來拍攝雜誌內頁。


雜誌內頁

雜誌內有個蜷川實花的攝影專欄, 欄目名是「男子丼」, 每期會拍攝一名男星以及與他相關的食物, 登上此專欄的有阪口健太郎、成田淩、窪塚洋介、小栗旬等。

被問到喜歡什麼食物時, 阪口健太郎回答道:雞蛋、肉、蛋白質類。 於是, 在雜誌中我們看到了阪口健太郎在大啖「親子丼」(即雞肉與雞蛋蓋飯)時的食相。


左為阪口健太郎, 右為小栗旬

稻田浩笑說, “看著帥哥們吃飯, 心情很好。 對於女性來說, 就像一起約會一樣, 不是很開心嗎?”(是的)

平凡且美味的食物總是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喜悅的心跳, 而這些細微的喜悅積累起來就是高品質的生活。

讀完《RiCE》雜誌, 總是會讓人產生幸福的苦惱:啊,

今天吃什麼好呢?

From Taiwan

米通信

好的米飯到底是什麼樣的?粒粒分明, 濕潤微粘, 清香回甘?米飯是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主食, 它的不同形態我們也足夠熟悉:粥、粉、糕、粽、粿、糍、粑……但是, 你真的瞭解米飯嗎?

《米通信》是一本來自寶島臺灣的雜誌, 它只有一個主題, 那就是米飯。

《米通信》用米來環島旅行, 一季一刊一地方, 第一期是宜蘭, 第二期是花蓮。 它既是臺灣米的百科全書, 也是臺灣風土的行腳紀錄。


《米通信》雜誌封面

從種植環境、當地米種、農民生活, 到盛米器物、煮米技巧、伴飯小菜, 《米通信》可以說是將每粒米飯的一生都呈現在你面前。

“多雨的宜蘭, 日照較短, 米一年僅一獲, 但土沃米肥, 農人自耕自食, 友善環境意識較高, 也有著他地少見的自家釀醬油、做豆腐乳、醃漬物的習慣。 ”

你可以聽農民講述水稻種植的巨細:插秧、巡水、曬田,也可以看農家媽媽在自家庭院裡曬豇豆、鹽漬醬瓜、製作糕渣、棗餅。

在這個快速高效的時代,還能看到這樣緩慢細緻、具有匠人精神的雜誌實在是難得。

即使雜誌裡只出現米飯,有時也能看得口角生津。為了讓讀者能夠品嘗到雜誌中的好米,同時也為了用實際行動支持小農產業,《米通信》會隨雜誌附送當地白米與手作美食。

第一期附送的就是宜蘭友善小農白米三包、農人自釀的醬油,以及農家媽媽手作的鳳梨豆腐乳。

《米通信》的編輯都不是出版業專業人士,但是他們用極其真誠的姿態,製作出了一本樸實無華、極具本土特色與情懷的雜誌,令人心生感動。

突然心生念想,渴望到宜蘭與花蓮走一走,感受寶島的田園風光。

電影《小森林》裡有句臺詞:“稻米是聽著人的腳步聲而成長的。”

編者將屬於我們這代的米食主義梳理出來,紮根於風土,澆灌以人情。每一粒米都值得被認真對待,適米適做,讓我們一起好好吃飯。

From London

The Gourmand

美食雜誌往往同質化嚴重,鮮有美食雜誌的內容與格調能夠超出美食的範疇,夠資格稱得上是文化雜誌或藝術雜誌。

而《The Gourmand》毫無疑問是打破規則的那一個,它也是這個時代最前衛先鋒的雜誌之一。


The Gourmand 雜誌封面

《The Gourmand》由一對夫妻David Lane和Marina Tweed於2011年創辦於倫敦,一年兩刊。每一期都是120頁,完全按照藝術書冊的紙張標準來印刷。

雜誌中的插圖可以說是食物創意攝影的範本。爬上刀尖與餐叉的蝸牛、橄欖油的超半流體圖像……有一期雜誌還用義大利面砌出義大利著名建築的形象。你能感受到這種食物與藝術之間天然的聯繫。


爬上刀尖與餐叉的蝸牛


橄欖油的超半流體圖像


用意面拼砌的義大利建築

“Food is, and has always been, a real catalyst for creativity and has an inher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arts, and we felt that this should be represented in print.”

雜誌的內容同樣極具創意、富有洞察力,以及絲毫不受時間限制。因此,你在雜誌中看不到新晉餐館的食評,或是雞蛋的六種做法這類實用的內容,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採訪、食物與社會的關係、行業分析與批判。

酒精歷史考古學、番茄醬的社會地位、橄欖油的世界旅程、減肥者簡史……想像力極其豐富的同時又帶有一點學究氣,這就是《The Gourmand》的特色選題。


雜誌內頁

編輯們還喜歡採訪各領域的名人:雕塑家、廚師、設計師、音樂人等。當然,聊的不是他們的專業領域,而是他們喜歡的飲食與餐廳。

於是,我們知道了草間彌生喜歡吃南瓜,一位元住在紐約的音樂人迷上了家附近的一間餃子館。


雜誌內頁

對標藝術畫冊的品質與排版、超越時空限制的選題與內容,《The Gourmand》已經不僅僅是美食雜誌了,即使列入你的藝術書籍收藏清單也毫不遜色。

以上雜誌,或高端藝術,或親民接地氣;或針對食材進行溯源與考究,或著眼於日常三餐與食相。一種美食雜誌,也可以有多種模樣。

讀一本美食雜誌,滿足的不止口腹之欲,還可以讓你的眼睛與心靈去旅行。

編輯:Gina

撰稿:Gina | 圖片來源:網路

//也許你還想看看//

多少人因為一張漫畫,愛上了《紐約客》

這是一份你從未見過的梵古書單

你可以聽農民講述水稻種植的巨細:插秧、巡水、曬田,也可以看農家媽媽在自家庭院裡曬豇豆、鹽漬醬瓜、製作糕渣、棗餅。

在這個快速高效的時代,還能看到這樣緩慢細緻、具有匠人精神的雜誌實在是難得。

即使雜誌裡只出現米飯,有時也能看得口角生津。為了讓讀者能夠品嘗到雜誌中的好米,同時也為了用實際行動支持小農產業,《米通信》會隨雜誌附送當地白米與手作美食。

第一期附送的就是宜蘭友善小農白米三包、農人自釀的醬油,以及農家媽媽手作的鳳梨豆腐乳。

《米通信》的編輯都不是出版業專業人士,但是他們用極其真誠的姿態,製作出了一本樸實無華、極具本土特色與情懷的雜誌,令人心生感動。

突然心生念想,渴望到宜蘭與花蓮走一走,感受寶島的田園風光。

電影《小森林》裡有句臺詞:“稻米是聽著人的腳步聲而成長的。”

編者將屬於我們這代的米食主義梳理出來,紮根於風土,澆灌以人情。每一粒米都值得被認真對待,適米適做,讓我們一起好好吃飯。

From London

The Gourmand

美食雜誌往往同質化嚴重,鮮有美食雜誌的內容與格調能夠超出美食的範疇,夠資格稱得上是文化雜誌或藝術雜誌。

而《The Gourmand》毫無疑問是打破規則的那一個,它也是這個時代最前衛先鋒的雜誌之一。


The Gourmand 雜誌封面

《The Gourmand》由一對夫妻David Lane和Marina Tweed於2011年創辦於倫敦,一年兩刊。每一期都是120頁,完全按照藝術書冊的紙張標準來印刷。

雜誌中的插圖可以說是食物創意攝影的範本。爬上刀尖與餐叉的蝸牛、橄欖油的超半流體圖像……有一期雜誌還用義大利面砌出義大利著名建築的形象。你能感受到這種食物與藝術之間天然的聯繫。


爬上刀尖與餐叉的蝸牛


橄欖油的超半流體圖像


用意面拼砌的義大利建築

“Food is, and has always been, a real catalyst for creativity and has an inher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arts, and we felt that this should be represented in print.”

雜誌的內容同樣極具創意、富有洞察力,以及絲毫不受時間限制。因此,你在雜誌中看不到新晉餐館的食評,或是雞蛋的六種做法這類實用的內容,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採訪、食物與社會的關係、行業分析與批判。

酒精歷史考古學、番茄醬的社會地位、橄欖油的世界旅程、減肥者簡史……想像力極其豐富的同時又帶有一點學究氣,這就是《The Gourmand》的特色選題。


雜誌內頁

編輯們還喜歡採訪各領域的名人:雕塑家、廚師、設計師、音樂人等。當然,聊的不是他們的專業領域,而是他們喜歡的飲食與餐廳。

於是,我們知道了草間彌生喜歡吃南瓜,一位元住在紐約的音樂人迷上了家附近的一間餃子館。


雜誌內頁

對標藝術畫冊的品質與排版、超越時空限制的選題與內容,《The Gourmand》已經不僅僅是美食雜誌了,即使列入你的藝術書籍收藏清單也毫不遜色。

以上雜誌,或高端藝術,或親民接地氣;或針對食材進行溯源與考究,或著眼於日常三餐與食相。一種美食雜誌,也可以有多種模樣。

讀一本美食雜誌,滿足的不止口腹之欲,還可以讓你的眼睛與心靈去旅行。

編輯:Gina

撰稿:Gina | 圖片來源:網路

//也許你還想看看//

多少人因為一張漫畫,愛上了《紐約客》

這是一份你從未見過的梵古書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