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街头售卖香包的小贩令人目不暇接

2018年6月12日, 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 隨著端午節的臨近, 街頭售賣香包的小販多了起來, 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纓、佩幃, 今人稱荷包、耍貨子、絀絀。 它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

香包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 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香包最早稱容臭, 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 紉秋蘭以為佩”, 當時的香料是辟芷、秋蘭。 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稱呼。 中國傳統的香囊多用綢布製成, 內裝雄黃、熏草、艾葉等香料。 一說香包可以避邪,

端午節時多會配掛香包。 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香包(sachet), 古代稱“香囊”, 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 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 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 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 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 以作節令志慶、生活實用 和觀賞品玩用。

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裡已有描述, 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 《禮記》雲:“五采謂之繡。 ”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繡而成, 色彩絢麗, 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 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藥材, 兼有驅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

《禮記、類則》載, 未成年男女, 晨昏叩拜父母,

必須佩戴香包, 說明香包還有禮儀作用。 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 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 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

宋時, 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 禮儀作用愈加凸顯。 清代, 香包成為饋贈佳品, 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

現代, 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 在人際交注、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送一個香包, 傳遞一份友情, 捎去一份好心情, 表達一番美好的祝願, 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取向。

香包, 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 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 紉秋蘭以為佩。 ”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 紉, 乃連綴之意。 佩即佩幃, 在這裡既指香包,

也含佩帶之意。 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 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漢代《禮記》有雲:“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 容臭即香包, 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 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 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 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 當然, 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 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 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 這與前不久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清代, 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 《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彆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 而歷史演化到近代,

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 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 驅惡避邪的。

再看香包的圖案, 以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為例, 選用變形的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為刺繡紋飾圖案, 是按照佛教淨土的教義設計的, 其寓意是把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淨土”, 因為變形梅花從唐代起就作為佛胸前的吉祥標誌。

800多年前的佛教信徒們向佛塔敬獻這種香包, 完全是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誠意。

從我國民間現存清代以來的香包看, 大多數以花卉和動物為主圖, 以隱喻象徵等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託和美好嚮往。 比方, 用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徵兩性相愛、交合、生育;用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

用登梅的喜鵲、採花的蜜蜂隱喻男性;松鶴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而利用漢字的諧音做比喻者更是隨處可見:送給新婚夫婦的“早生貴子”(棗兒、花生、桂圓、蓮子組合圖案);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

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 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 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壽)……

攝影師簡介:宋渭濤, 筆名驪泉, 陝西臨潼人, 中共黨員, 經濟師,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電腦學會會員,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 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會員, 陝西省渭南市攝影家協會理事, 希帕圖片社簽約攝影師, 攝影作品和文章多次發表於《人民攝影》、《中國金融工運》、《中國保險資產管理》、《照相機》、《渭南日報》、《華商報》等報刊雜誌網路, 供職于中國農業銀行渭南分行。

供職于中國農業銀行渭南分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