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心疼……《Cell》確認孤單久了竟會改變性格和行為

我們知道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 與之對應, 社交上的孤獨往往會引起人類的抑鬱或PTSD症狀。 一項最新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 則在哺乳動物裡找到了背後的潛在機制:孤獨像疾病一般, 會誘使大腦分泌一些特殊的分子, 而這些分子的積累, 竟會改變動物的行為!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David Anderson教授(圖片來源:加州理工學院官方網站)

本文轉載自“學術經緯”。

這項研究來自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David Anderson教授課題組, 他是加州理工大學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學院的主任, 也是一名全球知名的神經學家。 先前, 他的課題組曾在果蠅裡發現了一種叫做“速激肽”的化學分子。

一旦在社交上被孤立, 這些果蠅大腦裡的特定神經元就會被啟動, 釋放出這種神經肽, 改變周圍神經元的生理特性, 影響到神經環路的功能。


該研究所由陳天橋先生和雒芊芊女士捐贈成立(圖片來源:加州理工學院官方網站)

儘管果蠅是經典的動物模型, 但昆蟲與哺乳動物大腦之間的差距還是太大了。 孤獨同樣會對哺乳動物產生類似的影響嗎?研究人員們計畫利用小鼠模型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他們發現, 小鼠中編碼這個神經肽的基因是Tac2/NkB, 主要在大腦控制情感和社交行為的腦區生產這些蛋白。 這暗示它有可能同樣在哺乳動物裡起作用。

隨後, 研究人員們開始在社交上孤立這些可憐的小鼠。

在長達兩周的孤立後, 這些小鼠表現出了明顯的異常——它們對陌生小鼠更具攻擊性, 也對環境刺激變得更加敏感:正常小鼠雖然會在面對危險時呆住不動, 但一旦危險解除, 它們就立刻活躍起來。 相反, 那些被孤立的小鼠“驚呆”的時間要更久。


社交孤立兩周的小鼠(紅色)會表現出明顯的行為異常(圖片來源:《細胞》)

這些奇怪的行為也和神經肽有關麼?是的!這支團隊發現在長期的孤立後, 小鼠的Tac2/NkB基因表達活性有明顯上升, 這導致了大腦中神經肽水準的提高。 而特異性抑制這款神經肽受體的藥物, 則能減輕孤獨帶來的負面影響, 讓小鼠表現得更正常。 相反, 倘若我們人為在小鼠的大腦裡增加此類神經肽的水準,

哪怕是沒有被孤立對待的小鼠, 也會表現出孤獨動物的行為。 這一發現驗證了該神經肽是“孤獨症”的罪魁禍首。

“我們發現Tac2/NkB在小鼠的多個腦區裡有普遍上調, 這和多種不同類型的情緒應對行為以及攻擊性有關。 ”該研究通訊作者之一Anderson教授說道。

更有意思的是, 研究人員們還發現這個神經肽在不同的腦區裡會影響不同的孤獨相關行為。 譬如在杏仁核裡抑制該基因的表達, 會抑制小鼠的恐懼反應, 但不會影響其攻擊性;類似的, 如果只在下丘腦裡抑制該基因, 則孤獨小鼠的攻擊性會下降, 恐懼反應則不會改變。 這些結果表明此類神經肽能夠從多個角度導致孤獨反應。


該研究的圖示(圖片來源:《細胞》)

“我們使用的方法能讓我們比較在同一腦區內, 對Tac2信號通路的不同調控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也能比較在不同的腦區內, 同樣的調控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 Anderson教授補充道:“這些實驗展示的豐富資料表明這個神經肽在大腦裡有著廣泛作用, 參與協調了多種和社交孤立有關的行為。 ”

“人類有著類似的Tac2信號系統, 這表明我們的這項工作有望轉化為臨床應用,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Moriel Zelikowsky博士說道:“我們傳統上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手段是針對廣譜的神經遞質系統, 比如說是血清素或多巴胺系統。 對這些系統的調控會帶來不想要的副作用。 因此, 能夠精准並局部針對Tac2這樣的神經肽, 代表了精神疾病治療的新希望。 ”

總結來說,

孤單不是什麼好事。 在小鼠模型中, 它會引起特殊神經肽在大腦中的分泌, 導致多種由孤獨誘發的行為改變。 而在人類中也可能存在類似的機制。 在文章的最後, 我們呼籲, 為了各位的身心健康, 在週末到來之際, 還不要忘記多和朋友們聚聚。

End

參考資料:1)The Neuropeptide Tac2 Controls a Distributed Brain State Induced by Chronic Social Isolation Stress

2)One way social isolation changes the mouse brain

3)How social isolation transforms the brai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