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這位奧數天才寫的雞湯我喝不下!

最近被“奧數天才是墜落還是腳踏實地”的爭論刷屏了, 採訪者與被採訪者分別寫的兩篇文章, 不僅引得大家紛紛“站隊”, 也讓我們對人才的評價體系有了新的思考。

簡單給大家回顧一下, 事情起因是《人物》週刊發表了一篇文章《奧數天才墜落以後》, 講述了15年前的奧數“天才”付雲皓從兩次奪得國際奧數IMO冠軍到保送北大, 從物理不及格、沒拿到畢業證到如今在廣州一所二本師範院校裡當老師的人生軌跡。

之所以引發後來的衝突, 是因為整篇文章中散發著濃濃的失落感, 就像一位有網友說的:黑白照片、各種負面修辭手法、歎氣、流汗、瑣碎的細節等等,

無一不是告訴讀者, 這個曾經的天才早已墜落凡間、泯然於眾。

而被採訪者付雲皓先生似乎也是一肚子氣, 在看到文章時的第一反應是“這篇採訪到底是記錄我本人, 還是記錄大家口中的我呢?”於是, 他在知乎上發表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在腳踏實地處 付雲皓自白書》, 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並對記者的幾處內容進行駁斥。 其中與記者的悲涼、遺憾迥然相異, 付雲皓強調自己對目前的狀態挺滿意, 認為是“腳踏實地”!

兩篇文章看完, 大家都在問, “記者口中的付雲皓”和“付雲皓口中的自己”, 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付雲皓?或者兩個都不是?!

這讓我想到了“羅生門”——每一個人都在講述真相,

但每一個又都不是真相!可儘管如此, 我還是想說, 如果付雲皓是我的孩子, 他現在的境遇一定會讓我覺得失望;同時, 在很多爆款批判文和雞湯文裡被口誅筆伐的原作者, 我其實倒是很欣賞。

為什麼這麼說?

付雲皓:

現在的“腳踏實地”

真的是你的主動選擇麼?

從奧數冠軍到普校教員, 付雲皓的人生走向是“墜落”還是“腳踏實地”, 常爸不做評論, 畢竟這是人家的人生。 但從一個旁觀者角度看, 無論付雲皓本人如何回應, 常爸都覺得稍微有些遺憾。

下面這段記者對IMO和付雲皓的描寫, 應該還是比較客觀的:

付雲皓是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2002和2003連續兩年的滿分金牌得主。 在中國國家隊三十餘年的參賽史上, 取得這一成績的選手只有三個。

IMO有“相對困難”和“相對簡單”的難度區分, 付雲皓是唯一一個征戰了兩屆“相對困難”的中國選手。 奧數教育權威朱華偉評價付雲皓:“他是中國數學界標誌性的人物”。

某種程度上, 有資格踏上IMO戰場的年輕人能代表那一代最傑出的數學頭腦。 前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曾連任兩屆IMO主席的雅科夫列夫教授下過著名斷言:“現在參賽的學生, 10年後將成為世界上握著知識、智慧金鑰匙的勞動者, 未來屬於他們。 ”

IMO參賽者成年後大多會繼續從事數學研究, 2000年以後的14位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得主中, 至少8位都有IMO的獲獎記錄。

也就是說, 15年前的付雲皓正站在同齡人奧數征戰的制高點, 而且很多和他有一樣成就的人日後取得了更大的成績,

而付雲皓原本也可以走這條路。 因此, 結合他如今的境遇, 我認同這位知乎網友說的:

有著趨近國家、民族乃至人類極限的天賦而浪費, 未能達到預期的高度, 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總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對付雲皓所言, 這似乎也是他的遺憾。 比如他反復提及張益唐, 對他破解孿生素數的猜想、轟動世界的讚歎, 他還說希望“有一天他也想像張益唐一樣, 潛心閉關數月, 做出個至少對得起自己的學術成果。 像是對18歲的自己的一個交代, 也像是為了撫慰心裡那座噴薄的火山……”

這其實不就是說:他對數學科研依然無比嚮往麼?

但是這條路, 他沒有走通。

進入大學後, 付雲皓因物理不及格掛科補考失敗倍受打擊,

沉迷遊戲最終導致自己連畢業證都沒拿到

肄業後, 曾備受追捧的他只能依靠一位愛才老師的幫助, 進入了廣州大學, 開始讀為他一人專門開設的“數學教育與數學奧林匹克”碩士專業。

而顯然, 付雲皓並不滿意自己“數學教育”的方向, 他心裡依然裝有學術研究的夢想, 所以繼續報考了清華大學的“運籌學與控制論”博士, 只是失敗了。 於是他又回到廣州大學讀博士, 接著順理成章地, 就在廣州一所二本師範院校的數學系做助教, 做教師, 到今天。

龍應台給兒子安德列曾寫過一段話:“孩子,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 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 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但在付雲皓高中畢業之後的一個個選擇中,我們何曾看到一絲主動的意味,滿滿的都是掙扎和無奈。

如今,他卻為自己辯白,說自己“正穩穩當當地一步一個腳印踩在基礎教育的道路上”,有這樣咖位的老師來給將來從事小學教育的師範生們講課,這當然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這句話也引來不少公號主為其呐喊叫好,但說真的,並沒有說服我。我想問的是:付雲皓在說自己腳踏實地的同時,真的是他自己主動的選擇嗎?

什麼是主動選擇?

我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有出將入相的機會,但我選擇隱居,選擇平平穩穩過一生,這叫主動選擇。雖然外人不能理解,但這是我的選擇,選擇權在我手裡!

如果我數學牛到能拿菲爾茲獎,但我就是願意教書,甚至是教小學、幼稚園,那是我的“主動選擇”,誰也別說三道四!有錢難買我願意!

但是如果我夢想在數學研究上有突破,有驚世駭俗的學術成果,卻因為大學時玩遊戲荒廢學業,拿不到畢業證,結果事與願違、走投無路地在二本的師範院校教書,這絕稱不上是主動選擇。

付雲皓的駁斥,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自圓其說,是一種理想與現實生活的妥協。這種所謂的inner peace,更像是在社會中到處碰壁而磨練出的圓滑。這種帶著被迫接受意味的高風亮節,常爸實現無法認同,也真是有點替他感到遺憾。

在這點上,與掩蓋失落的付雲皓相比,其實我更覺得這篇引發巨大爭議的文章作者——吳呈傑很贊。

原文作者吳呈傑:

年少不輕狂,

難道要等到年老麼?

與付雲皓相比,吳呈傑的履歷也不遜色。2014江蘇高考理科狀元,後進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算得上是付雲皓的師弟。2017年獲得Epoch非虛構故事大賽冠軍、《人物》雜誌實習生。

作為一名還在上大四的實習生,吳呈傑絕對算得上是優秀且勤奮了。而在他先前文章的表述裡,的確存在一定的片面,所以才被各路人批駁,“價值觀扭曲”“狹隘成功觀”“對天才的刻板印象”……說通篇文章都展現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調調,說他太年少輕狂!

對一個成熟的、有閱歷的人來說,類似的表達可能有不合適的地方,但對於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來說,他的過度追求“理想和抱負”,他的年少輕狂,實在無可厚非啊!

他就是認為一個有天賦並取得過極高成就的人,就應該繼續往上走,為人類數學事業做出貢獻,而不是因為拿不到畢業證,跑到“二本師範院校”去教學。這或許有些偏激,讓人覺得他高高在上,看不起“二本師範院校”;可是憑心而論,那些對這位大四的年青人口誅筆伐的人,恐怕也不會因為孩子上了一個二本師範院校就欣喜若狂,大宴賓客吧!你們憑什麼拿自己違心的政治正確來要求一個初出茅廬的年青人?!

再說口氣狂妄的問題,想想我們自己年輕時,年少不輕狂,更待何時?要逼得一個朝氣蓬勃,正準備開始進入社會大施拳腳的精英級學生,像中年油膩男女們一樣整天想的都是“中午吃什麼”和“最近都流行刷哪部劇”,無聊又沒追求嗎?!

年輕,是什麼?是一個人體力巔峰時期、是大腦最活躍、思維最靈動的時期,是欲望、野心擴張的時期!但是現在好多年輕人不光自己“喪”,還要別人也跟著自己一起“喪”,遇到不願與自己同流合污的反倒一通譏諷打壓,這才應該被抨擊!

所以,常爸特別欣賞吳呈傑這份“輕狂”、這份“野心”!

他寫的文章,有不夠成熟的地方,不夠圓滑的地方,但畢竟寫出了他這個年齡的年青人的視角,展現了他應有的野心與朝氣,不應該因此而受到各方如此攻擊!

從付雲皓的成長軌跡上,

我們能吸取什麼教訓?

哲學家雅爾貝斯關於教育本質的闡述:“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在於喚醒,喚醒對獨立、自我、世界、人生的思考,喚醒對選擇、抉擇的思考,而不是對成績、榮譽的追逐。

在這點上,付雲皓也許稱不上失敗,但至少是個值得警惕的案例。

缺失了人文教育的底色,孩子走不遠

付雲皓的童年時期正值奧數的黃金時期,他小小年紀就展現出了數學天賦,還不會說話的他無師自通學會了四則運算,6歲前讀完小學數學課本,參加奧數競賽,幾乎戰無不勝。

但是我們也發現,在付雲皓的生活裡,除了奧數一無所有。在課程上,數學以外的課程他幾乎一無所知。而且所有人都抱著相同的態度,只要數學好就行,所以付雲皓根本不用操心自己的其他課程。

也因此,付雲皓的學習中缺失了最重要的一方面: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喚醒。付雲皓並沒有被喚醒,他的人生是父母、老師主宰,他沒有做選擇的能力,也沒有自控能力和抗壓能力。

進入大學後,我們看到面對挫折,他最多的選擇就是逃避或者無助地自降標準。從這個角度講,付雲皓絕對算得上是那個時代教育體制的犧牲品。

再有天賦的孩子,也不可輕易荒廢全方位的教育,單純唯成績論、天賦論,過早默許了偏科,這反而會害了孩子——不要拿韓寒來說事,韓寒最近還在文章《我所理解的教育》中感慨道:“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這不值得學習”,同時“時代不一樣了,在我退學的上古時代,吃雞就是去肯德基吃原味雞,吃瓜就是在路邊買個瓜吃,所謂玩手機就是掏出你的諾基亞,把螢幕從綠色的變成橘色的,周圍人都驚呼厲害。”而“如果我在今天退學,八成也是要荒廢在打遊戲和玩手機上。”

孩子可以有特長,但不應該有特權

18歲以前,付雲皓就是奧數王國的主宰者,也是父母、學校的主宰者,他從未像一個正常的學生一樣享受過校園生活。

相反,他不斷地享受著家庭、學校、社會給予他的種種特權,比如媽媽跟他上課、幫他記筆記;比如參加迎春杯,他沒有得獎卻因為年紀小成績優異,被授予“一等特別獎”;比如清華附中為他安排特別課表、宿舍,推行“一條龍”教育,只要數學成績過硬,就能直升高中。

這種特權思維讓他膨脹、自大,無知卻不自知。常爸甚至都懷疑,付雲皓享受的是數學帶來的快感,還是比賽榮譽帶來的快感。而且IMO只是初等數學的頂峰,也就意味著在數學上還有更遠的路可以走。就像徐晨陽說的:

我認識的一些優秀數學競賽參加者,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在某個時間節點上,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識到了數學競賽的這種局限性,而選擇擴大自己的能力範圍,為後來成長為傑出數學家奠定了關鍵的一步。

但是很明顯,頂峰時期的付雲皓並沒有發現這個局限性,也沒有意識到同路人的遠行。這讓他錯失了加入世界一流學術研究的機會。

給孩子無限的特權,其實就是讓孩子生活在“楚門的世界”,看似美好,實則殘酷。再優秀的孩子,也不要輕易把他拋到一個完全特殊的環境裡,讓他有機會面對真實的自己和世界,可能會對他的未來更有益。

不管怎樣,付雲皓如今依舊在數學戰線上奮鬥,也許他還會走上更好的路,比如擔任國家奧數主教練、創造更好的奧數教育方法等。這與他18歲那年“心裡那座噴薄的火山”相比,可能是更安穩的一條路,雖然並非他最初的選擇,我們仍然祝福他!

誠如有人所說:你實現不了的,就叫雞湯;你做到了的,這叫經歷。

我們套用一下:你有選擇但放棄,獲得內心的平靜,這叫經歷;你沒有選擇而被迫放棄,最後內心平靜了,這叫雞湯!

付雲皓現在的腳踏實地,是不是雞湯,大家自己判斷吧。本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我們也不必太過較真。

但無論付雲皓本人是否真的享受他“腳踏實地”的現狀,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更該關心的是,如何就這場爭論,明晰我們自己對成功的理解及對孩子的培養之路?

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但在付雲皓高中畢業之後的一個個選擇中,我們何曾看到一絲主動的意味,滿滿的都是掙扎和無奈。

如今,他卻為自己辯白,說自己“正穩穩當當地一步一個腳印踩在基礎教育的道路上”,有這樣咖位的老師來給將來從事小學教育的師範生們講課,這當然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這句話也引來不少公號主為其呐喊叫好,但說真的,並沒有說服我。我想問的是:付雲皓在說自己腳踏實地的同時,真的是他自己主動的選擇嗎?

什麼是主動選擇?

我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有出將入相的機會,但我選擇隱居,選擇平平穩穩過一生,這叫主動選擇。雖然外人不能理解,但這是我的選擇,選擇權在我手裡!

如果我數學牛到能拿菲爾茲獎,但我就是願意教書,甚至是教小學、幼稚園,那是我的“主動選擇”,誰也別說三道四!有錢難買我願意!

但是如果我夢想在數學研究上有突破,有驚世駭俗的學術成果,卻因為大學時玩遊戲荒廢學業,拿不到畢業證,結果事與願違、走投無路地在二本的師範院校教書,這絕稱不上是主動選擇。

付雲皓的駁斥,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自圓其說,是一種理想與現實生活的妥協。這種所謂的inner peace,更像是在社會中到處碰壁而磨練出的圓滑。這種帶著被迫接受意味的高風亮節,常爸實現無法認同,也真是有點替他感到遺憾。

在這點上,與掩蓋失落的付雲皓相比,其實我更覺得這篇引發巨大爭議的文章作者——吳呈傑很贊。

原文作者吳呈傑:

年少不輕狂,

難道要等到年老麼?

與付雲皓相比,吳呈傑的履歷也不遜色。2014江蘇高考理科狀元,後進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算得上是付雲皓的師弟。2017年獲得Epoch非虛構故事大賽冠軍、《人物》雜誌實習生。

作為一名還在上大四的實習生,吳呈傑絕對算得上是優秀且勤奮了。而在他先前文章的表述裡,的確存在一定的片面,所以才被各路人批駁,“價值觀扭曲”“狹隘成功觀”“對天才的刻板印象”……說通篇文章都展現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調調,說他太年少輕狂!

對一個成熟的、有閱歷的人來說,類似的表達可能有不合適的地方,但對於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來說,他的過度追求“理想和抱負”,他的年少輕狂,實在無可厚非啊!

他就是認為一個有天賦並取得過極高成就的人,就應該繼續往上走,為人類數學事業做出貢獻,而不是因為拿不到畢業證,跑到“二本師範院校”去教學。這或許有些偏激,讓人覺得他高高在上,看不起“二本師範院校”;可是憑心而論,那些對這位大四的年青人口誅筆伐的人,恐怕也不會因為孩子上了一個二本師範院校就欣喜若狂,大宴賓客吧!你們憑什麼拿自己違心的政治正確來要求一個初出茅廬的年青人?!

再說口氣狂妄的問題,想想我們自己年輕時,年少不輕狂,更待何時?要逼得一個朝氣蓬勃,正準備開始進入社會大施拳腳的精英級學生,像中年油膩男女們一樣整天想的都是“中午吃什麼”和“最近都流行刷哪部劇”,無聊又沒追求嗎?!

年輕,是什麼?是一個人體力巔峰時期、是大腦最活躍、思維最靈動的時期,是欲望、野心擴張的時期!但是現在好多年輕人不光自己“喪”,還要別人也跟著自己一起“喪”,遇到不願與自己同流合污的反倒一通譏諷打壓,這才應該被抨擊!

所以,常爸特別欣賞吳呈傑這份“輕狂”、這份“野心”!

他寫的文章,有不夠成熟的地方,不夠圓滑的地方,但畢竟寫出了他這個年齡的年青人的視角,展現了他應有的野心與朝氣,不應該因此而受到各方如此攻擊!

從付雲皓的成長軌跡上,

我們能吸取什麼教訓?

哲學家雅爾貝斯關於教育本質的闡述:“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在於喚醒,喚醒對獨立、自我、世界、人生的思考,喚醒對選擇、抉擇的思考,而不是對成績、榮譽的追逐。

在這點上,付雲皓也許稱不上失敗,但至少是個值得警惕的案例。

缺失了人文教育的底色,孩子走不遠

付雲皓的童年時期正值奧數的黃金時期,他小小年紀就展現出了數學天賦,還不會說話的他無師自通學會了四則運算,6歲前讀完小學數學課本,參加奧數競賽,幾乎戰無不勝。

但是我們也發現,在付雲皓的生活裡,除了奧數一無所有。在課程上,數學以外的課程他幾乎一無所知。而且所有人都抱著相同的態度,只要數學好就行,所以付雲皓根本不用操心自己的其他課程。

也因此,付雲皓的學習中缺失了最重要的一方面: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喚醒。付雲皓並沒有被喚醒,他的人生是父母、老師主宰,他沒有做選擇的能力,也沒有自控能力和抗壓能力。

進入大學後,我們看到面對挫折,他最多的選擇就是逃避或者無助地自降標準。從這個角度講,付雲皓絕對算得上是那個時代教育體制的犧牲品。

再有天賦的孩子,也不可輕易荒廢全方位的教育,單純唯成績論、天賦論,過早默許了偏科,這反而會害了孩子——不要拿韓寒來說事,韓寒最近還在文章《我所理解的教育》中感慨道:“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這不值得學習”,同時“時代不一樣了,在我退學的上古時代,吃雞就是去肯德基吃原味雞,吃瓜就是在路邊買個瓜吃,所謂玩手機就是掏出你的諾基亞,把螢幕從綠色的變成橘色的,周圍人都驚呼厲害。”而“如果我在今天退學,八成也是要荒廢在打遊戲和玩手機上。”

孩子可以有特長,但不應該有特權

18歲以前,付雲皓就是奧數王國的主宰者,也是父母、學校的主宰者,他從未像一個正常的學生一樣享受過校園生活。

相反,他不斷地享受著家庭、學校、社會給予他的種種特權,比如媽媽跟他上課、幫他記筆記;比如參加迎春杯,他沒有得獎卻因為年紀小成績優異,被授予“一等特別獎”;比如清華附中為他安排特別課表、宿舍,推行“一條龍”教育,只要數學成績過硬,就能直升高中。

這種特權思維讓他膨脹、自大,無知卻不自知。常爸甚至都懷疑,付雲皓享受的是數學帶來的快感,還是比賽榮譽帶來的快感。而且IMO只是初等數學的頂峰,也就意味著在數學上還有更遠的路可以走。就像徐晨陽說的:

我認識的一些優秀數學競賽參加者,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在某個時間節點上,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識到了數學競賽的這種局限性,而選擇擴大自己的能力範圍,為後來成長為傑出數學家奠定了關鍵的一步。

但是很明顯,頂峰時期的付雲皓並沒有發現這個局限性,也沒有意識到同路人的遠行。這讓他錯失了加入世界一流學術研究的機會。

給孩子無限的特權,其實就是讓孩子生活在“楚門的世界”,看似美好,實則殘酷。再優秀的孩子,也不要輕易把他拋到一個完全特殊的環境裡,讓他有機會面對真實的自己和世界,可能會對他的未來更有益。

不管怎樣,付雲皓如今依舊在數學戰線上奮鬥,也許他還會走上更好的路,比如擔任國家奧數主教練、創造更好的奧數教育方法等。這與他18歲那年“心裡那座噴薄的火山”相比,可能是更安穩的一條路,雖然並非他最初的選擇,我們仍然祝福他!

誠如有人所說:你實現不了的,就叫雞湯;你做到了的,這叫經歷。

我們套用一下:你有選擇但放棄,獲得內心的平靜,這叫經歷;你沒有選擇而被迫放棄,最後內心平靜了,這叫雞湯!

付雲皓現在的腳踏實地,是不是雞湯,大家自己判斷吧。本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我們也不必太過較真。

但無論付雲皓本人是否真的享受他“腳踏實地”的現狀,作為父母,我們其實更該關心的是,如何就這場爭論,明晰我們自己對成功的理解及對孩子的培養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