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當你覺得孩子有很多問題,或養育孩子很累時,最需要改變的是你自己

01

親子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錯覺, 是父母覺得自己一心一意為孩子付出, 孩子卻還感受不到父母的用心, 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很多時候, 覺得養育孩子很累, 往往是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養育孩子為什麼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孩子的問題過度焦慮。

而這個焦慮的根源, 在於對孩子缺乏真正的瞭解, 進而對教育沒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主要表現在:關注細節, 害怕出錯, 遇到狀況時習慣於尋求捷徑, 簡單而粗暴。

短期內一個問題按捺住了, 另一個問題又跳出來。 或這個問題暫時按壓下去了, 過不了多久又反彈一次,

而且反彈得更厲害。

之所以沒有耐心慢慢從根源扭轉, 是因為沒有把握, 無法等待, 更擔心白費勁。

02

如果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 一直處於這種不斷“失火”與“救火”的狀態, 情緒自然很容易失控。

久而久之, 這種失控累積的負面影響讓他們成為“驚弓之鳥”, 面對風吹草動表現過激。

他們會對孩子處處不放心, 害怕他生病, 不讓他玩水;擔憂他安全問題, 處處保護;擔心他學習不好, 守在身邊緊緊監督。

當教育日常變成了這樣, 一定會很累。

有些父母可能走向了另外一頭, 平時不主動去關注孩子的成長, 有問題了才開始糾正、指責, 一直處在給孩子“糾錯補漏”的狀態。

孩子會認為自己都是問題, 感覺沮喪、內疚、失敗、自卑、不值得愛,

低自尊。

最後他會覺得反正自己無論怎麼做, 都不能令父母滿意, 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由內疚轉為惱羞成怒, 從而“破罐破摔”。

父母則會認為自己一直都在用盡心力去為孩子付出, 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不僅對孩子產生各種不滿意, 也開始懷疑自己、討厭自己, 感覺累、煩、委屈, 甚至失望、痛苦乃至憤怒。

雙方在較勁中身心疲憊, 感情疏離。

原因其實很簡單, 雙方之間相互不瞭解, 而問題的根源在於父母。

解決的方法就是:學習, 改變自己。

03

父母需要學習瞭解孩子, 瞭解自己, 也需要學會讓孩子瞭解自己

這個瞭解, 不是淺表上的瞭解, 比如他喜歡吃什麼口味的食物, 穿什麼款式和顏色的衣服等等。

而是瞭解孩子的個性發展特徵,

成長規律, 能否與現在這個世界好好相處, 將來需要面對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他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只有這樣的瞭解, 才能有一個宏觀的教育方向, 對自己和孩子該做什麼, 不該做什麼, 做到什麼程度, 都胸有成竹。

這樣的確信, 讓父母篤定而不慌張, 不會只盯著眼前的小細節手忙腳亂, 而是從容淡定化解孩子成長的各種狀況, 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成長。

良好的溝通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在鼓勵孩子表達情緒的同時, 大人也需要向孩子真誠坦露自己的情緒。

父母讓孩子瞭解自己, 孩子才能學會換位思考, 體會父母的付出, 學會如何去愛父母。

因此, 父母不要掩飾自己的“弱”, 生病了, 不舒服了, 要捨得讓孩子來照顧自己,

而不是強撐著給孩子做事。 一味地逞強, 會讓孩子以為父母不需要他們。

該孩子經歷的痛苦, 也不要人為替他繞過。 只有經歷過, 才能理解別人的痛苦。

你把孩子照顧得太好, 孩子到了外面就過得不好。 因為人舒服慣了, 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能力就會變得脆弱。 當孩子走出家庭, 走向社會, 沒人照顧時就失去了適應能力。

04

學會改變自己

楊傑在《讓孩子心悅誠服》裡說, 我們的人生地圖, 至少要通過三組關係來定位。 一是與自己的關係, 二是與他人的關係, 三是與世界的關係。

如果與自己相處不好, 不接納自己, 很容易產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

與他人相處不好, 就會失去對人的信任和安全感, 變得脆弱而無助;

與世界相處不好, 就會拒絕變化, 失去好奇心, 甚至懷疑人生。

只有處理好這三種關係, 才能很好地處理好親子關係。

因為孩子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的, 很多孩子的問題, 源于父母在處理這些關係時就已出現了問題而不自知。

05

需要一個格外令人滿意的孩子, 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意。

大人無法處理好親子關係, 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 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望。

有時候還會出現“心理退行”, 把自己退縮成孩子, 等待孩子改變來討好我們, 安慰我們 “受傷”的脆弱心靈。

要知道, 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待, 恰恰是在提醒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 不斷完善自己。

自己變好了, 你會發現孩子也變好了不是你需要孩子變得更好, 而是孩子需要更好的你來引導他。

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去。把自己的觀點傳遞給孩子的同時,也把局限和偏見一起傳給了他。

孩子的人生起點是父母的肩膀,終點是他自己。

成長的路上,請走在孩子的前面,因為我們高,看得更遠。因為我們走了更多路,領悟更深。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

而是孩子需要更好的你來引導他。

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去。把自己的觀點傳遞給孩子的同時,也把局限和偏見一起傳給了他。

孩子的人生起點是父母的肩膀,終點是他自己。

成長的路上,請走在孩子的前面,因為我們高,看得更遠。因為我們走了更多路,領悟更深。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