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二战期间驳壳枪在西方并不受待见,为啥它却能成为我军抗日利器?

說起毛瑟軍用手槍, 可能會有不少人一愣, 這是啥槍啊?不認識啊!但若是說“駁殼槍”、“盒子炮”等, 估計沒有人再愣住了吧!作為一款在中國抗日期間大發神威的英雄手槍, 人們經常從抗日影視劇中看到它的身影, 在不少戰爭故事中, 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如在“雙槍李向陽”、“雙槍老太婆”等故事中。 駁殼槍, 其學名為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是德國毛瑟兵工廠制造的一種手槍, 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

1895年12月11日, 毛瑟兵工廠取得駁殼槍的生產專利, 隔年就開始大規模生產。 由于當時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國軍隊將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武器,

因此毛瑟廠將駁殼槍視為打開該市場的有利武器, 毛瑟廠深知, 若想成功, 最重要的就是同強權軍隊合作, 然而, 事與愿違, 駁殼槍不僅在德國不受待見, 甚至是在整個西方世界都沒有出路, 從誕生到停產, 沒有一個國家的軍隊將駁殼槍作為制式武器。 說到這里有人疑問, 既然駁殼槍在西方并不受待見, 為啥它卻能成為我軍抗日利器?

根據資料顯示, 當時各國軍隊之所以沒有采用駁殼槍作為制式武器并不是因為該槍質量不好, 而是因為:第一, 駁殼槍的價格太高了, 一分價錢一分貨, 設計完美的駁殼槍性能優越, 可單發可連發, 火力猛, 相對應的它的造價不菲, 更何況賣價了。

第二, 駁殼槍的尺寸太大, 重量太重。 第三, 威力比沖鋒槍小, 槍口容易上跳。 第四, 全自動射擊時必須用木制槍匣當作槍托, 操作復雜, 攜帶不便。 總之, 各國軍隊覺得駁殼槍不上不下, 左右為難, 最終沒有當作制式武器。

有道是“失之東隅 得之桑榆”, 在西方世界不受待見的駁殼槍在當時的中國迎來了“春天”。 當時的中國由于軍閥混戰, 急需武器, 但是當時日本控制了西方對中國的武器出口, 令人欣慰的是駁殼槍并不在封鎖范圍內。 于是這種比手槍威力大, 還能當作沖鋒槍使用的駁殼槍成為了中國軍隊的首選武器。 在使用駁殼槍的過程中, 中國人想出了一個簡單方法解決了駁殼槍槍口上跳的難題, 那就是射擊時手心向上舉槍或手心向下舉槍,

這種動作在不少抗日影視劇中都有體現, 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的。

駁殼槍在我軍持續了30年, 直到抗美援朝戰爭后期才逐漸正式從我軍退役, 對駁殼槍代表的情感, 中國人可謂是世界上最深的。 根據統計, 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駁殼槍被中國軍人使用, 除此之外, 中國在抗日期間還大量仿制, 各種各樣的駁殼槍在中國大地上誕生, 6發的駁殼槍、10發的駁殼槍、20發的駁殼槍等, 在那個中國處于水深火熱的年代駁殼槍成為了我軍抗日利器, 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 駁殼槍的傳奇在熒幕中繼續上演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