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清朝非漢人不能當狀元 但因這八個字 造就一位蒙古狀元

科舉制度, 是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機制。 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初現雛形, 打破了過去門閥政治和氏族政治的藩籬, 使賢者能居其位,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也成為了天下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 雖然由於時代的進步, 科舉制度已被廢除, 但現代的考試制度, 在本質上仍繼承了科舉考試的思想。

科舉制度既是漢文化的產物, 漢族的士子們是參加科舉考試大軍中的絕對主力, 偶爾有異族人通過我國的科舉, 走上仕途, 比如唐朝時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 但這是極少發生的。

有趣的是, 在滿人所統治的清朝,

科舉的狀元位置也長期被漢人所霸佔。 清朝立國300年, 僅出現過3位非漢族的狀元, 他們分別是順治朝的麻勒吉和圖爾宸, 以及同治年間的阿魯特·崇綺。

在順治年間, 清朝的科舉考試尚分為兩榜, 一榜為旗人, 一榜為漢人, 滿漢學子是分開進行排名的。 所以麻勒吉和圖爾宸, 只是滿榜的狀元。 而自康熙以後, 科舉兩榜合併為一榜, 接下來200多年沒再出過非漢族的狀元, 直到這位蒙古狀元崇綺的出現。

那麼, 是因為旗人讀書不如漢人, 所以兩榜合併之後旗人出不了狀元嗎?

其實不然。 在清朝, 旗人作為統治階層, 雖然人數不及漢人, 但平均受教育水準是比漢人高的。 康熙之後狀元被漢人霸佔, 其實是清朝統治者出於籠絡漢人的考慮,

規定“旗人不列鼎甲”, 即狀元、榜眼、探花這三個位子, 都是留給漢人的, 不允許出現旗人。

康熙之所以會下這道命令, 一方面是因為旗人作為特權階級, 已經有很多其他晉升的道路, 如果再把科舉這條路霸佔了, 不利於民族團結。 另一方面康熙認為“八旗子弟尤以武備為急, 恐專心習文、以致武備懈弛。 ”覺得大清是馬上得來的天下, 八旗子弟還是應該以習武為重。

當然, 康熙也沒有絕對禁止旗人考科舉, 有興趣讀書的也可以走這條路, 只是禁止進入前三名。 那麼, 為何這條規矩在嚴格執行了200多年後, 卻被這位蒙古狀元給打破了呢?

說起來, 這還跟晚清的那位重量級人物——慈禧太后有關。

崇綺是同治四年(1865年)殿試錄的狀元,

這時候同治皇帝還是個小孩子, 他這個狀元實際上是慈安慈禧兩位太后點的。

根據清朝科舉慣例, 參加科舉的士子們過五關斬六將, 通過會試之後, 還要進行最後一關的殿試。 殿試結束後, 閱卷官會從試卷中抽出最優秀的十份, 排號次序進呈皇帝預覽。 除有特殊情況外, 皇帝都不會更動試卷的名次。

但不知道是閱卷官疏忽還是什麼原因, 這一年的殿試, 他們竟然把八旗蒙古的崇綺試卷排到了第一, 這就讓兩宮太后犯了難。

關於“旗人不列鼎甲”的祖制, 慈禧是知道的。 但這種情況, 她也是第一次碰見, 因此交給軍機大臣和閱卷大臣商議該怎麼辦。

對這些臣子而言, 這是個兩難的問題——因為兩位太后並未表示任何意見,

如果回答不符合太后的心意, 容易給自己惹麻煩。 而且如果建議按照祖制把崇綺列入第四, 又會無端得罪了崇綺, 因此一時間“諸公相對不發”。

到最後, 是身為旗人的閱卷大臣延煦發表了意見, 可能是出於對崇綺的同情, 為了說了句好話:“但憑文字, 何論滿漢。 ”由於這話說得也很得體, 兩位太后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給崇綺點了狀元, 成為了在清朝唯一一位真正意義的“旗人狀元”。

參考資料: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

《翁同龢日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