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世界军事科技井喷式增长,清廷贵族却认为还是青铜炮好

文|羅山

1854年, 湘軍水師大戰太平軍水師, 一時太平軍檣櫓灰飛煙滅, 曾國藩得意地在奏稿中寫道:“湘潭、岳州兩次大勝, 實賴洋炮之力。 ”原來, 湘軍水師的秘密武器就是這種廣東進口的洋炮。 雖然曾國藩在奏折中大贊洋槍洋炮, 但在其內心深處, 他還是不愿意放棄中國傳統的火器, 他想利用西洋技術改進土槍土炮, 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方法, 取調和持中之道。

這種“在人不在器”的保守理論一向很有市場, 但在當時, 西方軍事技術的優勢已經完全壓倒了中國士大夫信奉的那套傳統精神, 現實很快就會教他們重新做人。

在中國爆發太平天國戰爭的同時, 歐美的武器裝備出現了技術革命。 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 中英兩軍的武器裝備并沒有天壤之別的技術差距, 中國和英國都使用前膛裝填的滑膛槍炮, 都使用黑火藥, 英國的軍事工業也還未完全進入機器生產的時代, 武器的制造同樣仰仗老師傅的匠人精神。 雖然在18世紀以來歷次歐洲戰爭的壓力下, 英國的武器質量較之承平已久的清朝要強得多, 但英軍并未像國人刻板印象中那樣武裝到牙齒。 在廣州市郊三元里, 英軍甚至因為雨水澆濕了燧發槍的發火裝置, 就被使用冷兵器的當地民團圍困阻擊。

然而這一切到了1860年已經完全不同。 兩場大戰爆發, 推動了軍事科技的井噴式增長。

這兩場改變世界格局的戰爭分別是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與1861-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 這兩場戰爭之前, 海戰的形式是由橡木板打造的風帆戰艦排成戰列進行側舷炮擊, 陸戰則由衣著華貴的軍官指揮著排成密集線列的士兵使用前膛燧發槍進行“排隊槍斃”。 長途行軍仰仗騾馬運輸輜重, 軍令下達依靠傳令兵騎馬投遞。 一切和兩百年前、甚至三百年前沒有本質區別。 雖然技術的革命已經足以催生出新的戰爭模式, 但就差那臨門一腳。 1851年英國世博會上, 德國展出的新式克虜伯鋼錠被保守的貴族軍官評價為“太脆, 韌性不足, 不適合鑄造大炮”, 他們甚至覺得還是青銅炮更好, 日后的軍火巨頭被氣得無話可說。
太平盛世, 馬照跑, 舞照跳, 沒有哪個貴族愿意動腦筋去鉆研冰冷的鋼鐵玩意。

但兩場如期而至的大戰打破了這一僵局。 新式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有線電報等科技發明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 英法的統帥部利用有線電報從千里之外指揮戰爭, 倫敦的報社則可以收到戰地記者發來的實時新聞報道。 大量的軍隊通過蒸汽船和鐵路運送到前線, 戰線的長度前所未有。 戰爭一開始, 俄軍艦隊大量使用新型的爆炸炮彈, 而土耳其木帆船海軍的炮彈和30年前(或300年前)一樣, 不過是一個實心鐵球。 十幾年前, 三元里英軍曾遭遇因下雨而無法開槍的窘境, 因為彼時的燧發槍點火裝置和老式一次性打火機的點火原理相似,

就是靠一小塊堅硬的燧石撞擊金屬片, 從而迸發出幾點火星去點燃火藥, 這在刮風下雨的時候自然就點不著火了。 19世紀初, 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 一種理想的點火材質被合成出來, 這就是雷汞。 這是一種灰白色的晶體, 非常敏感, 一點就著, 受到撞擊也會立即起火, 甚至用一根針去刺它都會爆炸。 用雷汞作發火裝置, 步槍的啞火率從此前的1/7下降到1/200, 而且不受天氣影響。 法軍采用的米涅彈頭, 錐形彈頭的直徑略小于槍膛直徑, 這樣裝彈就很方便。 鉛制的彈頭底部有個窩, 槍膛里的火藥爆炸后, 整個彈頭被撐大了, 子彈可以嚴絲合縫地從槍管射出, 不再漏氣, 火槍的射程大增。


/插畫, 1867 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的克虜伯大炮,

原畫存于法國國家圖書館

而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 軍事技術則更加進步, 后膛槍炮逐漸普及。 此前火槍開火之前, 只能以站姿從槍口倒入火藥和鉛彈頭, 抽出長長的通條把火藥、鉛彈壓實, 再到槍管尾部里扣上雷汞火帽, 又麻煩又不隱蔽, 射速還慢, 一分鐘也就打兩三發的樣子, 火藥裝多裝少也無法保證。 多了容易炸膛, 少了威力不夠, 直接影響到火槍的射擊效果。 此時金屬定裝彈藥逐步推行, 火藥、彈頭和雷汞火帽集成到了一顆金屬子彈殼里, 這下子彈可以從槍膛里直接裝填, 射速有了質的提升。 南北戰爭中, 柯爾特左輪手槍(The Colt revolvers)和杠桿式的斯賓塞連珠槍(Spencer Repeating Rifle), 可以做到連開6-7槍, 這些武器不僅在戰爭中大放異彩, 更隨著西進拓荒者的馬隊活躍在印第安戰爭中,成為日后美國西部片中的必備道具。更不用說大殺器——加特林機槍(Gatling Gun)。這是一種多管的手搖式連發武器,雖然它在當時并不成熟,搖得太快、太慢都會卡殼,但畢竟是可以在一分鐘內打出200發以上射速的重火力,這在當年已經是革命性的武器了。在電影《最后的武士》中,武士們策馬沖向明治政府軍的軍陣,政府軍不緊不慢搖動手柄,子彈傾瀉而出,把武藝高強的武士打得人仰馬翻,就是用這種連發武器威力的真實寫照。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隨著西進拓荒者的馬隊活躍在印第安戰爭中,成為日后美國西部片中的必備道具。更不用說大殺器——加特林機槍(Gatling Gun)。這是一種多管的手搖式連發武器,雖然它在當時并不成熟,搖得太快、太慢都會卡殼,但畢竟是可以在一分鐘內打出200發以上射速的重火力,這在當年已經是革命性的武器了。在電影《最后的武士》中,武士們策馬沖向明治政府軍的軍陣,政府軍不緊不慢搖動手柄,子彈傾瀉而出,把武藝高強的武士打得人仰馬翻,就是用這種連發武器威力的真實寫照。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