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日本的火药为何不是从一衣带水的中国传过去的?

文|李思達

日本天文十二年, 也就是公元1543 年, 有三名葡萄牙人在從泰國駛往中國寧波途中遭遇暴風雨, 漂流到了日本九州南部的種子島。 這三名分別叫作“牟良叔舍”(Francisco Zeimoto)、 “喜利志多”(真名不詳)和“侘孟太”(Antonio da Mota)的商人, 有著當地人從未見過金發碧眼的外貌。 他們還為大家展示了一種能發出巨大響聲的武器——其實就是被稱為鐵炮的火繩槍。 巨大的動靜驚動了當地的領主種子島時堯。 在了解詳情之后, 他花費重金向這兩位商人購買了兩挺鐵炮, 并且命家臣篠川小四郎和鐵匠八板金兵衛分別學習火藥調和法和鐵炮制造法,

最終成功在日本仿制出了鐵炮, 第二年葡萄牙人再次來到種子島時, 島民已學會了鐵炮制法。 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鐵炮傳來”事件。

在“鐵炮傳來”之前, 日本人是否對火器已有所掌握?從現有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 大都持否定的意見。 據室町時代的禪院日記《蔭涼軒日錄》記載, 1466年當時琉球官員向室町幕府進貢完畢退出時, 以“鐵放”作為禮炮發射, 震驚了當時在場所有人。 這個“鐵放”應該是與中土交好的琉球從大明處獲得一種攜帶銃。 而從日人居然對此震驚一事中可以看出, 至少此時島內對火器知之甚少。 另外一個有力證據是由日本史專家近藤好和教授提出的。 他敏銳地發現, 日本本土雖然硫黃和森林資源豐富,

卻不產硝石, 而在“鐵炮傳來”事件之前又幾乎沒有硝石進口的記載, 這就意味著當時日本人根本沒有制成黑火藥的技術和知識, 也就從側面否定了日本本土存在火器的說法。 所以, 直到這場幸運的風暴之后, 日本人才第一次見到火器和鐵炮這種神奇玩意的實物。 不過這事說來還真是讓人感覺唏噓, 火器在中原大陸已經發明近600年, 長期以來中國還從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大量進口優質硫黃用以制造黑火藥, 但搞了半天日本居然愣是一問三不知, 如果說這其中沒有中朝兩國心照不宣的技術壁壘, 恐怕連鬼都不信。 最終, 火器和火藥還是先從東亞的中國傳到大西洋邊上的葡萄牙, 再隨著葡萄牙人返回東亞,
幾乎往返繞地球一周才以鐵炮形式傳入日本!

在聽說九州種子島傳來鐵炮的消息后, 紀州(今和歌山縣、三重縣)根來寺的一名叫杉坊的和尚長途跋涉到種子島尋求鐵炮技術。 被其誠意感動的種子島時堯將火藥制造法和鐵炮使用法教授給杉坊, 讓其將鐵炮技術帶回紀州。 之后來自和泉國堺市(今大阪堺市)的商人橘屋又三郎也前往種子島拜師學藝, 將鐵炮傳播到近畿地區(今京都、大阪一帶)。 而關東地區(今日本東京、千葉縣、神奈川縣一帶)學會鐵炮的契機也是因為一場風暴:這次是從種子島出發前往大明貿易的船, 遭遇風暴之后漂流到關東伊豆半島, 一名參與對明貿易的船員是鐵炮好手, 因而將鐵炮技術傳播到了關東地區。

不過, 雖然此時鐵炮技術已經成為流行的“顯學”, 整個日本幾乎處處有人在制作鐵炮, 但說道真正的戰爭, 卻還沒有人敢大規模使用, 即便是毛利、武田、德川、北條這些實力強勁大名, 也只是在軍隊中添置少量鐵炮做點綴而已。 因為, 此時的鐵炮在實戰中還有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

日式火繩槍:改良與尷尬

每當有先進技術傳入島上之后, 日本人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沖動, 會將這種技術吃透, 然后再進行深入鉆研創新, 并加以改進。 這次“鐵炮傳來”事件也不例外。 日本工匠在學會鐵炮制作方法后, 根據實戰的需要, 做了很多精巧的改進, 大大提高鐵炮的射程和精度。

1543年傳入日本的鐵炮是出自南歐系統的前膛式火繩槍。

發射原理和西方火繩槍基本一致, 都是利用機械原理使槍支在扣發扳機時, 火繩會擊發火皿的入口火藥, 再通過傳火孔以引燃銃腔內的彈藥, 彈藥燃燒產生高熱氣體從而推動彈丸發射。 而到了日本人手中, 他們對鐵炮有做兩大技術改進:一是使用了性能更佳的彈簧壓力點火式火繩機, 使得鐵炮擊發更為迅速且不易走火;二是將歐洲火繩槍底火盤由單葉旋轉盤蓋改造為雙葉旋轉式盤蓋, 使得槍支密閉性更好。 除了這些技術改進之外, 在一些細節上日本鐵炮也和歐洲火繩槍有不同:歐洲式火繩槍的火繩擊錘朝向手握槍的方向;而日本鐵炮的火繩擊錘朝向正前射擊方向。 此外, 由于日本鐵炮進行了輕便化的改良,使得火槍手可以直接采取采用站姿或跪姿發射,而不需像歐洲火槍手一樣非得支撐叉干進行射擊,增強了作戰的實用性。

但對于大多數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來說,即便是改良過的鐵炮,也只是一個性價比過低,好看但并不適用的玩具罷了。這還真不能全賴他們鼠目寸光,而是因為鐵炮制造工藝復雜,成本實在太高了。其實想想就能明白,以16世紀的那種冶金和鍛造技術能力,想要打造出一支合格的槍管,就已經是耗時耗工的大工程了。那個時候的日本工匠,使用的是一種被稱為“卷成法”的方法來打制槍管。首先用一根被稱為“真金”的實心圓鐵棍,然后將精煉的長方形鐵板(“瓦金”)卷于其上加熱鍛打制成筒狀的“真筒”。然后再在這個“真筒”細密地螺旋狀纏繞上細長的鐵板條(“葛”),使其像藤蔓一樣纏繞在“真筒”上,然后經過多次加熱鍛打冷卻之后,“葛”和“真筒”合二為一,此時再抽出“真金”,然后加以研磨即可。這還只是槍管而已。全套的鐵炮制造下來,售價能達到200貫(約折合現代人民幣10萬元)左右。可見想成為領先時代的弄潮兒的話,首先得要有錢!

不僅如此,在花費了這么多錢之后,這些大名依然會發現,自己拿到的鐵炮是一個慢得出奇的玩意。不管有著怎樣的技術改進,日本鐵炮畢竟還是一種火繩槍,避免不了發射速度慢、不能持續射擊的缺點。如果想要用日本鐵炮發射一次,至少也需要6個步驟的操作,平均花費30~48秒;到了1570年左右,由于發明了“早合”技術,也就是預先準備好可供一次發射的彈藥,在戰斗中直接倒入并搗實就能發射,鐵炮手的發射速度有所提高,但依然需要至少18-20秒才能發射第二輪。而這段時間里面騎兵的馬匹已經可沖刺到300米開外了。如果不能解決這個發射間隔時間過長的問題,鐵炮就無法成為戰場主角。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由于日本鐵炮進行了輕便化的改良,使得火槍手可以直接采取采用站姿或跪姿發射,而不需像歐洲火槍手一樣非得支撐叉干進行射擊,增強了作戰的實用性。

但對于大多數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來說,即便是改良過的鐵炮,也只是一個性價比過低,好看但并不適用的玩具罷了。這還真不能全賴他們鼠目寸光,而是因為鐵炮制造工藝復雜,成本實在太高了。其實想想就能明白,以16世紀的那種冶金和鍛造技術能力,想要打造出一支合格的槍管,就已經是耗時耗工的大工程了。那個時候的日本工匠,使用的是一種被稱為“卷成法”的方法來打制槍管。首先用一根被稱為“真金”的實心圓鐵棍,然后將精煉的長方形鐵板(“瓦金”)卷于其上加熱鍛打制成筒狀的“真筒”。然后再在這個“真筒”細密地螺旋狀纏繞上細長的鐵板條(“葛”),使其像藤蔓一樣纏繞在“真筒”上,然后經過多次加熱鍛打冷卻之后,“葛”和“真筒”合二為一,此時再抽出“真金”,然后加以研磨即可。這還只是槍管而已。全套的鐵炮制造下來,售價能達到200貫(約折合現代人民幣10萬元)左右。可見想成為領先時代的弄潮兒的話,首先得要有錢!

不僅如此,在花費了這么多錢之后,這些大名依然會發現,自己拿到的鐵炮是一個慢得出奇的玩意。不管有著怎樣的技術改進,日本鐵炮畢竟還是一種火繩槍,避免不了發射速度慢、不能持續射擊的缺點。如果想要用日本鐵炮發射一次,至少也需要6個步驟的操作,平均花費30~48秒;到了1570年左右,由于發明了“早合”技術,也就是預先準備好可供一次發射的彈藥,在戰斗中直接倒入并搗實就能發射,鐵炮手的發射速度有所提高,但依然需要至少18-20秒才能發射第二輪。而這段時間里面騎兵的馬匹已經可沖刺到300米開外了。如果不能解決這個發射間隔時間過長的問題,鐵炮就無法成為戰場主角。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