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福建名小吃有哪些?福建三大名小吃

舌尖上的福建, 小吃文化更是傳奇, 不少遊客也因此紛紛莫名來福建品嘗。 其實, 無論是哪種小吃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 吃貨們可以在吃的同時, 順便瞭解一二哦!今天, 小編就為你講講福建的小吃, 它也是中國小吃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哦!當然下面這些只是其中一些地方的小吃, 具體有多少種就等你們自己來品嘗啦, 走起!

一、土筍凍

簡介

土筍凍, 是發源于福建泉州的特色食品, 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 它含有膠質, 主原料是一種蠕蟲, 屬於星蟲動物門, 學名可口革囊星蟲,

身長二、三寸。 經過熬煮, 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 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 其肉清, 味美甘鮮。 配上好醬油、北醋、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 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

土筍又名塗筍, 據《閩小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 味甚鮮異, 但聞生於海濱, 形似蚯蚓, 即沙巽也。 ”歷史上最出名的要數泉州安海的土筍凍, 味美甚鮮, 在《閩雜記》也記載:“塗筍生於海灘沙穴中, 今泉州海崖有產。 ”今安海產量最多。 土筍凍呈灰白色, 晶瑩透明, 香嫩清脆, 富有彈性, 和其它調料配食, 風味尤佳, 是泉州乃至泛閩南地區一帶冬春季節的時令佳餚。

歷史文化

土筍凍好吃, 關於它的來歷, 有多種說法。 在盛產土筍凍的安海鎮西垵村,

村民流傳一個傳說:明嘉靖年間, 戚繼光到安海抗倭, 因糧食緊缺, 士兵便到灘塗捕捉一種海蚯蚓煮湯喝。 戚繼光最後用餐時, 只剩下凝結成膠狀的海蚯蚓, 他便拔劍取下一塊品嘗, 沒想到比魚蟹更鮮美。 廚師知道後, 依照此法加以精製, 從此土筍凍便流傳開來。

這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 關於土筍的文字記載, 則可追溯到明代。 明代《閩中海錯疏》、明末謝肇淛《五雜俎》、清代周亮工所著《閩小記》等均有記載。 周亮工1658年的《閩小記》一文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 味甚鮮異, 但聞其生於海濱, 形類蚯蚓, 終不識作何狀。 ”如此說來, 350年前土筍凍就已是十分盛行的市井小吃, 周亮工也成為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述及“土筍凍”一詞的人。

做法

做“土筍凍”其實也很簡單, 先把土筍泡在水裡, 讓它吐出肚裡的泥漿, 再鋪在石板上碾壓破肚, 洗去肚裡殘餘的泥漿雜質, 然後加水在鍋裡猛火旺燒, 只需滾沸兩三分鐘就成。 經過泡、壓、煮三道工序, 最後, 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備好的模具中冷卻成型。

筍的吃法也是很多的, 除了製成“土筍凍”外, 還可以炒食、煮湯, 也可以跟洋參、瘦肉等一起煲來做藥膳, 有補腎壯陽的功效。

從前到了大熱天, “土筍凍”不好凍結, 有了冰箱, 大熱天也可以做, 一年四季都有“土筍凍”吃。 醋溜醋溜的, 再加上蒜蓉, 配上冰涼有嚼頭的土筍凍, 一個接著一個, 讓人欲罷不能。

二、扁肉燕

簡介

扁肉燕, 別名肉燕、餛飩, 喻意平安吉祥, 在福州節日和婚宴上必不可少一道菜肴,

是福州的特色小吃之一, 蒸、煮兩相宜。

做法

1、用鹽、生抽、糖加少許蔥花拌勻醃制(喜歡素一點可加荸薺或白地瓜)。 右邊的就燕皮, 用豬肉和地瓜粉拍打而成的, 與紙張一樣薄, 製作過程很費時費力, 在福州隨處都可以買到, 只有三個品牌是最好的。

2、一手托燕皮, 一手夾肉餡, 收口即可, 比包餃子還便捷不用擔心露餡。

3、把包好的肉燕整齊地碼在篦子上。

4、上鍋蒸10分鐘, 出鍋, 這樣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趁熱吃味道最好, 涼了可以放冰箱速凍, 想吃時候隨時都可以煮。

5、用高湯或清水煮開, 下肉燕, 放幾片芹菜葉、幾香油, 煮開起鍋。

三、蚵仔煎

簡介

蚵仔煎(閩南話為ǒuājīan, 普通話譯作“海蠣煎”), 發源于福建泉州, 是福建閩南、臺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

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 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 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蚵仔煎雖然到處都吃得到, 但是很多人還是保持著要吃蚵仔煎, 就要到蚵仔產地去吃的觀念, 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義東石或屏東東港這些盛產蚵仔的養殖地去吃, 因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 最首要的條件便是採用新鮮的蚵仔, 這些新鮮蚵仔在產地現剝現賣, 不必因為長途運送而浸水, 所以顆顆肥美碩大、鮮美無比, 做出來的蚵仔煎當然豐盛多汁。 不過, 不是住在產地的人也別抱憾, 因為現代運輸技術發達, 所以即使是遠在臺北, 也能吃到每天新鮮運送的甜美蚵仔。

歷史文化

臺灣小吃銷售排行榜第一名的蚵仔煎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一種創意料理。據說,蚵仔煎的發源地在臺灣鹿港天后宮前的一個露天的大排檔,有一郭姓人士,是日據時代退伍下來的阿兵哥,擺攤做海鮮小吃生意,由於蚵仔的帶有較重的海腥味,他就無師自通發明了蚵仔煎的吃法。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雞蛋、小白菜、韭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台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1],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另一種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是,蚵仔煎是隨著鄭成功大軍和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帶入了臺灣本土。成為現在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喜愛的美味佳餚。

臺灣小吃銷售排行榜第一名的蚵仔煎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一種創意料理。據說,蚵仔煎的發源地在臺灣鹿港天后宮前的一個露天的大排檔,有一郭姓人士,是日據時代退伍下來的阿兵哥,擺攤做海鮮小吃生意,由於蚵仔的帶有較重的海腥味,他就無師自通發明了蚵仔煎的吃法。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雞蛋、小白菜、韭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台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1],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另一種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是,蚵仔煎是隨著鄭成功大軍和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帶入了臺灣本土。成為現在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喜愛的美味佳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