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到底什麼是中國茶道?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 樸實謙和, 而不重形式。 中國飲茶分兩類, 一類是混飲, 即在茶中加入鹽、糖、奶、姜、橘皮等各種佐料;另一類是清飲, 即用開水泡茶來喝。 清飲分四個層次: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大碗海喝。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 講究水質茶具, 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 及人際關係。

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 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這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不同於茶藝, 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

而且還注重精神內涵。

茶道的精神內涵就是和、靜、怡、真。 “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是茶道的靈魂。 “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 “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1、和——是中國茶道哲學的核心思想。

“和”也是儒釋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

儒家認為, 和就是中, 和就是度, 和就是宜, 和就是當, 和就是一種恰到好處, 無過、亦無不及, 即“中庸之道”。 儒家對和的詮釋, 在茶事活動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泡茶時, 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 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

在待客時, 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 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美。

在飲茶過程中, 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 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美。

在品茗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樸實古雅去虛華, 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美。

2、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 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妙?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提升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就是一個字——靜。

老子說:至虛極, 守靜篤,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 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覆命。

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 平中准, 大匠取法焉。 水靜伏明, 而況精神。 聖人之心靜, 天地之鑒也, 萬物之鏡。

老子和莊子啟示的“虛靜觀複法”, 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 反觀自我, 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在茶道中, 演化為“茶需靜品”的實踐理論。 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寫道:茶之為物, 沖淡閑潔, 韻高致靜。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營造出一種寧靜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 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 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 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得到昇華, 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 達到“天人合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 便可洞察萬物、通道天地、思如風雲、心中常樂, 且可成就男兒心中之豪情。 道家主靜, 儒家主靜, 佛家更主靜, 如“禪茶一味”便是也。

在茶道中, 靜與美相得益彰。 古往今來, 無論道士還是高僧、或是儒生, 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 因為靜則明、明則通,

靜可虛懷若谷, 靜可內斂含藏, 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

3、怡——是中國茶道中人的身心感受。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 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 它不講形式, 不拘一格。 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 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 對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貴族講茶道, 重在“茶之珍”, 意在炫耀權勢, 誇示富貴, 附庸風雅。

文人講茶道, 重在“茶之韻”, 托物寄懷, 激揚文思。 交朋結友。

佛家講茶道, 重在“茶之德”, 意在驅困提神, 參禪悟道, 見性成佛。

道家講茶道, 重在“茶之功”, 意在品茗養生, 保生盡年, 道化成仙。

百姓講茶道, 重在“茶之味”, 意在去腥除膩, 滌煩解渴, 享受人生。

無論你是什麼人, 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適暢。

4、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 而一旦論道, 則比較執著於道, 追求於“真”。 “真”是中國茶道的原點, 同時又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追求的真, 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茶器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 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 做客要真情, 說話要真誠, 心境要真閑。 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四重含義:

一者追求道之真——真切體悟, 達到修身養性, 品味、體悟人生的目的。

二者追求情之真——品茗述懷, 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展現, 達到互見真心的境界。

三者追求性之真——真正放鬆自己, 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四者追求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更純粹,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最高層次。

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雲:

性潔不可汙,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中國茶道興于唐,盛于宋、明,衰於清代。

中國茶道有三義:

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

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字畫、建築、天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糊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

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

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乞降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閑。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魯迅先生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茶道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

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

“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

“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煎茶 鬥茶 工夫茶

鬥茶圖卷

而喝飲茶歷史發展到現在,人們對茶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改進,以使飲茶這一過程更加豐富細膩。

現今中國功夫茶操作規程有以下十三程式,合稱為功夫茶十三程式。

一、行茶注點,如人飲水,各有異趣

二、溫壺:茶欲展香必先溫壺,作為行茶前的暖身動作。熱水可在壺內停留片刻,同時可進行賞茶。

三、賞茶:從觀賞茶葉的外形,進而期待茶湯,是引導客人走入茶人預構情境的必要流程。

四、溫盅:壺水可直接溫盅,應專注於每一環節的注水傾湯,當做指尖運氣的練習。

五、溫杯:夏天溫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則可分別預熱。待茶出湯前再將杯中之水傾出,有利聚香。

六、納茶:球形或體積小的茶可直接經茶則入壺,膨松或條形茶則可借助茶匙,先往後松茶再推前。若茶則太小,可把茶則當滑溜梯,邊轉動茶倉邊溜茶。唯茶則不應停靠在壺口,恐沾濕。

七、注湯:水應煮沸再依茶類需要而降溫,燒水壺點注時可注意由低注點再直線拉高,待水滿至壺約七八分時,再壓低以斷水,如書法的提筆與按筆,點注時指尖應自然運氣。氣壓低悶時壺小不易展茶,可做淋壺追熱的動作,先循壺外圈後往內圈淋,或右手從五點鐘方向運水切入。

八、候場:壺是茶修行的道場,一如面對結跏趺坐的行者,應避免心浮氣躁,干擾茶湯的氣場。茶人在候湯的片刻可目視壺而作觀想,心定神閑。

九、出湯:傾壺瞬間應如跳水員騰空一躍之勢,可先放開壺蓋,到一定角度在扣緊,然後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鬆手臂,待茶湯幾近傾出,再做個回壺的動作將剩餘茶湯盡出,避免久浸苦澀。

十、分茶:斟茶時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點微微朝內,便於控制湯流。利用拇指與中指力量運轉茶盅,使茶湯一如橄欖油的滑度落下。

十一、傳杯:淺托能突出杯身線條,但不易將杯托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著杯身角度將茶傳送出去,並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準狀,避免茶湯濺出。

十二、去渣:當茶湯高潮退去漸趨平淡時,應適時停下。觀賞葉底是主人向茶做的最後致敬,一如送行者的姿態,莊嚴感懷。

十三、清壺:去渣後以熱水滌蕩壺體,並借水之旋力將茶末瞬間傾出。食指扣入鋬內,以中指與拇指運轉壺身,唯壺嘴應微微朝上,避免碰撞。

飲茶十三式看起來過於繁瑣,但對真正熱愛飲茶之人而言,卻不必可少。如蘇東坡詩句所寫:“從來佳茗似佳人。”可見飲茶個中之味,餘味無窮。

認同就請點支持我吧!(木材公眾微信號:woodnet)

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四者追求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更純粹,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最高層次。

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雲:

性潔不可汙,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中國茶道興于唐,盛于宋、明,衰於清代。

中國茶道有三義:

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

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字畫、建築、天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糊口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

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

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乞降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閑。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魯迅先生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茶道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

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

“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

“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煎茶 鬥茶 工夫茶

鬥茶圖卷

而喝飲茶歷史發展到現在,人們對茶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改進,以使飲茶這一過程更加豐富細膩。

現今中國功夫茶操作規程有以下十三程式,合稱為功夫茶十三程式。

一、行茶注點,如人飲水,各有異趣

二、溫壺:茶欲展香必先溫壺,作為行茶前的暖身動作。熱水可在壺內停留片刻,同時可進行賞茶。

三、賞茶:從觀賞茶葉的外形,進而期待茶湯,是引導客人走入茶人預構情境的必要流程。

四、溫盅:壺水可直接溫盅,應專注於每一環節的注水傾湯,當做指尖運氣的練習。

五、溫杯:夏天溫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則可分別預熱。待茶出湯前再將杯中之水傾出,有利聚香。

六、納茶:球形或體積小的茶可直接經茶則入壺,膨松或條形茶則可借助茶匙,先往後松茶再推前。若茶則太小,可把茶則當滑溜梯,邊轉動茶倉邊溜茶。唯茶則不應停靠在壺口,恐沾濕。

七、注湯:水應煮沸再依茶類需要而降溫,燒水壺點注時可注意由低注點再直線拉高,待水滿至壺約七八分時,再壓低以斷水,如書法的提筆與按筆,點注時指尖應自然運氣。氣壓低悶時壺小不易展茶,可做淋壺追熱的動作,先循壺外圈後往內圈淋,或右手從五點鐘方向運水切入。

八、候場:壺是茶修行的道場,一如面對結跏趺坐的行者,應避免心浮氣躁,干擾茶湯的氣場。茶人在候湯的片刻可目視壺而作觀想,心定神閑。

九、出湯:傾壺瞬間應如跳水員騰空一躍之勢,可先放開壺蓋,到一定角度在扣緊,然後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鬆手臂,待茶湯幾近傾出,再做個回壺的動作將剩餘茶湯盡出,避免久浸苦澀。

十、分茶:斟茶時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點微微朝內,便於控制湯流。利用拇指與中指力量運轉茶盅,使茶湯一如橄欖油的滑度落下。

十一、傳杯:淺托能突出杯身線條,但不易將杯托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著杯身角度將茶傳送出去,並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準狀,避免茶湯濺出。

十二、去渣:當茶湯高潮退去漸趨平淡時,應適時停下。觀賞葉底是主人向茶做的最後致敬,一如送行者的姿態,莊嚴感懷。

十三、清壺:去渣後以熱水滌蕩壺體,並借水之旋力將茶末瞬間傾出。食指扣入鋬內,以中指與拇指運轉壺身,唯壺嘴應微微朝上,避免碰撞。

飲茶十三式看起來過於繁瑣,但對真正熱愛飲茶之人而言,卻不必可少。如蘇東坡詩句所寫:“從來佳茗似佳人。”可見飲茶個中之味,餘味無窮。

認同就請點支持我吧!(木材公眾微信號:woodnet)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