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航空»正文

一战失败后德国乖乖交出重炮 任人宰割后残骸堆成了小山

本圖集為1923年10月期間, 德國炮兵為履行《凡爾賽條約》相關條款, 將條約規定的重炮進行銷毀的老照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 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 德國不僅喪失了部分領土、進行巨額賠款、經濟和工業發展能力受限, 還有極為苛刻的縮減現有軍力。 可以說, 從紙面上看《凡爾賽條約》的作用就是將德國倒退若干年。 盡管《凡爾賽條約》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變通, 但對縮減常規軍力的執行力度還是很嚴格的。

德國在火炮領域的成就相當不錯, 在一戰期間德軍炮兵裝備的“巴黎大炮”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口徑為210/240/260毫米, 射程約130公里, 是當時打的最遠的遠程火炮。 圖為被切割后的的德軍重炮殘骸

《凡爾賽條約》為了削弱和限制現有德軍規模, 作為進攻性武器的火炮也是要被嚴格控制的, 不僅規定了不能擁有重型火炮、還限定了中小口徑火炮的數量以及每門火炮的彈藥基數。 圖為堆成小山般的德軍重炮殘骸

這些被切割后的德軍火炮殘骸要不回爐, 要不就是扔在戶外任憑風吹雨打。 圖為堆成小山般的德軍重炮殘骸

盡管《凡爾賽條約》限制諸多, 但還是被德國遭到漏洞, 新式武器的研發和制造成了盲區, 因此德國開足馬力進行研發;而常規武器方面, 則是走出去戰略, 打著國際合作或干脆用國外的馬甲公司進行研發和生產。

圖為被銷毀后的德軍重炮殘骸

在德國的處心積慮和戰勝國的放水之下, 《凡爾賽條約》的大多數條款幾乎成了一紙空文;在希特勒上臺后《凡爾賽條約》徹底淪為廢紙, 并成為其發動第2次世界大戰的接口之一。 圖為被銷毀后的德軍重炮殘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