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為什麼曹操到死也沒稱帝?因心中有一戰略,不能重蹈他人之覆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人。 中國東漢末年傑出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生前被漢獻帝封為大將軍、武平侯,死後被兒子曹丕(魏文帝)追尊為魏武帝。

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生前為臣,始終沒有稱帝,但人們都說他代漢之心昭然若揭。 最後,他的帝王夢是由兒子曹丕實現的,那麼,曹操為何沒捅破最後一層紙,榮登九五之尊呢?


曹操劇照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之亂,漢室衰微。 中平六年(189)董卓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後又殺太后及少帝,自稱相國,專擅朝政。

為了反對董卓,各地諸侯並起,割據局面形成。

在此期間曹操以5000人起兵,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後又收黃巾軍之精銳30萬人,逐漸走向強大。 然而,在參與爭霸的眾多諸侯當中,曹操並不是實力最強的,他也時常說自己並不能自保。 在這種逆境中,曹操有一種非常人所能比的霸氣,他善於招納有才之士,積極發展屯田生產同時他更善於施展策略。 正當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各個爭當盟主、搶著稱帝的時候,曹操在不動聲色中壯大了自己的勢力,直到建安元年,他開始向自己的霸業邁出了穩健的第一步。


曹操

東漢初平三年(192),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設計殺死,四年後獻帝終於回到了洛陽。 此時的洛陽,已經被董卓破壞成一片廢墟。 官民都生活在饑餓和惶恐中,連尚書郎以下的官員,也要親自出門采穭有的人甚至餓死了。

各個州郡的諸侯擁兵自重,遲遲不肯向洛陽運糧。

天子陷人窘境,但曹操認為,若有人輔佐天子,那麼天子還是可以號令天下的。 於是,建安元年(196)八月,曹操親自到洛陽朝見漢獻帝,並以保護安全為由,挾持獻帝遷都許昌。 因所謂的護駕有功,獻帝拜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曹操劇照

從此,曹操對內開始主持朝政,對外“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了一個獨一無二又勝過百萬雄兵的政治籌碼。 他以皇帝的名譽,先後滅掉各地群雄,統一了北方。 而漢獻帝,早已只是一個傀僵了。 那麼,曹操為什麼不踢開最後一道障礙,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皇帝呢?

曹操曾在《短歌行》中表達自己的理想,詩言“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他把自己比做周公,有治國之才卻無代主之心。 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裡,他說自己身為宰相,位極人臣,已經超過了對自己的期望。 如果沒有自己,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王,以此來表達對漢室的忠心。 當然,曹操的話都是說給外人聽的,他自己到底是怎樣想的呢?


曹操

在曹操心裡,曾經有一個前車之鑒,就是董卓。 當年,董卓有稱帝之心,司徒全力設下連環計,除掉了董卓。 如今,天下大亂,如果他廢帝自立,就會馬上成為天下的“賊人”,引起諸侯的聯合討伐。 但是如果挾天子以令諸侯,就顯得名正言順了。 不奪帝位,只是曹操的一個戰略方針,擁有實質上的帝權,比稱帝更容易獲取名聲和實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