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藩王造反失败后,在囚车之中哭泣道:后悔没听王妃的话

在明朝, 有個非常出名的學者, 他的思想甚至超越了國界, 深深影響了近鄰日本。 他就是集儒家、道家、佛家于大成, 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 王陽明在早期, 曾經拜著名理學家婁諒為師。 婁諒學問驚人, 後人也很有本事, 甚至連孫女的才華和名氣也很大。 可惜這樣優秀的女子, 卻捲入了一場造反事件, 最後香消玉殞。

這個女子叫做婁素貞, 是婁諒的孫女, 他的父親婁性也非泛泛之輩, 是當時有名的才子, 考上進士之後, 曾經官拜兵部侍郎。 後來無心於官場, 還在白鹿洞書院長期講學, 撰寫了很有名氣的《白鹿洞院田記》。

書香門第出身的婁素貞, 不僅長得端莊秀麗, 而且還很明白事理, 也很賢明, 更以詩才和文才稱道一時。 她寫過一首《春遊》, 以小女子的口氣道盡了春意的盎然之情:

春晴並轡出芳郊, 帶得詩來馬上敲。 著意尋春春不見, 東風吹上海棠梢。

這樣好的名門閨秀, 自然是萬眾矚目, 上門提親的人踏破了門檻。 後來, 名花落入甯王朱宸濠之手成為甯王的婁妃。 甯王得到這樣的佳人, 也是倍加珍惜, 寵愛有加, 不僅為她修築了漂亮的豪宅, 甚至還特意聘請名滿天下而又在官場上不得志的唐伯虎擔任家庭教師。

江西豫章南湖杏花樓的主人, 就是這位端莊大方、性格溫婉的女子。 她的字曾經是江西各達官貴人夢寐以求的,

據明鄭仲夔在《閨雋》中考證:“江西省城‘永和門’三字, 是婁妃所書, 書法遒勁可觀。 ”另外, 江西布政司署和按察司使署都有婁妃親筆手書, 分別是“屏翰”和“執法”二字。 可惜因為年代久遠, 又歷經戰亂, 這些珍貴的文物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本來, 甯王妃婁素貞這一輩子, 就會無憂無慮的生活下去, 留下無數女子豔羨的佳話。 然而, 甯王在寵愛的同時, 卻年年不忘一件陳年往事。

原來, 甯王的藩國本來不是在江西, 而是在甯國即今內蒙古寧城。 第一任甯王叫做朱權, 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 朱元璋駕崩後, 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對藩王進行無情打擊, 燕王朱棣則斷然造反。 然而, 朱棣畢竟是以一隅敵全國, 實力非常有限。

在軍師的提醒下,

朱棣找到了甯王, 脅迫他交出自己的軍隊, 其中就包括後來立下赫赫戰功的“朵顏三衛”。 當時燕王為了安撫甯王, 許諾造反成功後, 與之平分天下。 但是, 當靖難之役真的取得勝利, 朱棣坐上了皇帝寶座, 卻選擇性失憶, 對平分天下之事再也絕口不提。

甯王倒也識趣, 知道當時的承諾肯定是做不得數的, 他也沒有這個指望。 不過, 他以為自己的功勞大, 貢獻多, 希望能得到余杭等富碩之地作為藩國。 然而, 朱棣連這都不答應他, 反而將他扔到了江西。

朱棣太過生猛, 朱權不敢不從, 但是這個仇, 這口氣, 歷代的甯王算是記下了。 後來的明朝皇帝, 都挺能幹, 不僅沒讓甯王後代鑽到空子, 反而裁撤了他們的護衛, 讓他們真正成為無權無兵的閒散王爺。

到了朱宸濠當甯王的時候, 情況又大不一樣了。 當時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 即後來被正史罵得體無完膚的風流天子正德皇帝。 朱厚照越是昏庸、荒淫、殘暴, 朱宸濠越是高興, 因為他久久等待的機會終於到了。 朱宸濠偷偷的購買兵器, 又私下賄賂朝廷大臣讓他恢復了護衛, 一切都在為造反做準備。

這樣的異動, 能瞞住別人, 當然不能瞞著朝夕相處的王妃婁素貞。 她深受父、祖的理學思想, 苦勸甯王不要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為了給丈夫提醒, 她甚至寫下了《題樵人圖》詩, 規勸丈夫不要兵行險著:

婦語夫兮夫轉聽, 采樵須知擔頭輕。 昨宵再過蒼苔滑, 莫向蒼苔險處行!

然而, 雖然甯王寵愛王妃,

卻擋不住皇位的誘惑, 還是走出了於天地不容的那一步。 不過, 雖然他精心準備, 卻被當時巡按江西南部的王陽明輕鬆平叛, 落得一個身敗被俘的下場。

當甯王脫下華美的錦衣, 換上囚服, 裝入囚車, 他就要被送到京師參加盛大而隆重的獻俘儀式。 此時的朱宸濠, 才幡然醒悟, 在囚車之中還痛哭流涕的對人說:“別人都是因為女人而惹禍上身, 我有一個好女人卻不知道珍惜, 後悔沒有聽她的話!”

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一切都不能挽回。 甯王失敗, 婁素貞也不能獨活, 她跳河自盡, 就死在自己曾經無數次遊覽的贛江之中。 據說她的遺體, 並沒有順江而下, 反而是沿著河倒流至南昌。 人們都說, 這是王妃不願意同流合污的原因。

王陽明為了紀念這位老師的孫女,特意修了一座婁妃墓紀念。現在墓也早已被毀壞,倒是甯王妃的遺詩《西江絕筆》還千古傳唱:

畫虎屠龍歎舊圖,血書才了鳳眼枯。迄今十丈鄱湖水,流盡當年淚點無。

參考資料:《明史》

王陽明為了紀念這位老師的孫女,特意修了一座婁妃墓紀念。現在墓也早已被毀壞,倒是甯王妃的遺詩《西江絕筆》還千古傳唱:

畫虎屠龍歎舊圖,血書才了鳳眼枯。迄今十丈鄱湖水,流盡當年淚點無。

參考資料:《明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