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北京阿姨復原家族絕技:做玻璃葡萄一串千元,不零售只定制

在北京花市博物館裡作者看到這樣一筐飽滿熟透的葡萄, 還掛著霜, 看起來很新鮮, 忍不住伸手摸了一下, 卻發現這是一串假葡萄, 瞭解後得知, 這是北京曾經盛極一時的民間手工藝“葡萄常”料器, 這門獨門手藝, 曾經得到慈禧的御賜牌匾, 獲得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 以一個民間小玩意登上大雅之堂。 後來卻絕跡了幾十年, 如今被兩位阿姨復原。

坐在葡萄架下的就是這串葡萄的製作者常宏, 她和妹妹常燕是這門擁有百年歷史的“葡萄常”料器的傳承人, “葡萄常”就是她們家祖上用玻璃做出的葡萄工藝品。

這門技藝起源于清咸豐年間, 創始人常在是旗人, 為了生活從做泥制葡萄開始到後來鑽研出玻璃葡萄, 因為以假亂真的逼真效果, 在當時受到了很多人歡迎, 從而創立了這門絕技。

常宏介紹說作為一門民間手工藝, 受到皇封的屈指可數, 葡萄常就是其中之一, 1894年陰曆10月, 慈禧六十大壽時, 為了給看慣金銀珠寶的老佛爺一些驚喜, 宮裡來人讓常家製作了一株玻璃葡萄放在頤和園裡, 慈禧看到這株葡萄還以為是真的, 知道是玻璃做的後非常喜歡, 特地給常家賜匾“天儀常”, 從此葡萄常開始名噪京城, 成為專為皇宮和達官顯貴服務的民間工藝品。

在1919年, 葡萄常應邀參加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榮獲了一等獎,

使葡萄常開始揚名國際, 常宏聽老一輩說, 在參加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後, 葡萄常的名號更響了, 有很多外國人來常家登門訂購, 當時光外幣就收到20多種。 後來因為常家子弟不學無術把家產都給敗了, 為傳承技藝也為了本門技藝不外傳, 常家的姑侄5人立誓不嫁, 撐起了整個家業, 同時也立下了傳女不傳男的家規。

建國後“葡萄常”也得到過政府的大力扶持, 但後來因為歷史原因, 這門技藝斷了, 常家也無人願意學, 常宏說她小時候雖然經常看姑奶奶製作葡萄, 但並不願意學, 起因就是因為有一次姑奶奶帶她去買布, 別人看到姑奶奶因染色而沾染顏料的雙手, 認為髒不讓摸, 讓她覺得很丟人, 從此就偷偷立誓不學。

到她姑奶奶去世, “葡萄常”的家族技藝也就徹底失傳了。

常宏說後來年紀大了, 漸漸覺得家裡這門絕技就這樣斷了實在太可惜, 她和妹妹就開始利用業餘時間, 憑著幼時記憶開始復原家族技藝, 常宏就在臥室的這個窗臺邊利用業餘時間回家一點一點摳, 一點一點想, 一點一點琢磨。 她說當時就想著不管多難, 一定要把它恢復出來。

做玻璃葡萄包括吹玻璃珠、調色、上色、塗蠟、上霜和攢活等10多道工序, 其中的吹珠工序是常宏歷經曲折, 跑到河北鄉下才找到會吹珠的手藝人, 染色部分是她妹妹常燕負責的, 她說妹妹是一名美術老師, 為了染出逼真的葡萄顏色, 一個暑假把家弄成了染房才鑽研出來。 姐妹倆經過3個多月的試製,

在2004年做出了第一串葡萄。

常宏說在這之後, 復活的“葡萄常”得到了很多榮譽, 很多人勸她拓展市場, 擴大規模, 把“葡萄常”產業化, 但她並不想這樣做, 她覺得這是一門藝術, 不想做成普通商品。 圖為常宏在臥室窗戶邊攢珠子。

如今常宏已經退休在家, 她說她現在只接受定制, 一串在千元左右, 要耗時幾個月, 也從不在市場出售, 都是別人上門來定制。 雖然這樣收入不高, 但有退休金還有政府給的補貼, 生活不成問題, 她只想做好傳承, 再研發一些新品, 把這門技藝發揚光大, 讓更多人知道。 (更多手藝人故事, 請關注公眾號:侶行記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