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夏宮往事——末代沙皇之死:革命浪潮的掀起,熄滅君主制政體餘暉


尼古拉二世全家

1917年二月革命後, 統治了俄國23年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下臺, 羅曼諾夫家族在這次革命中被殘忍滅門。

這標誌著羅曼諾夫王朝對俄羅斯300餘年統治的終結, 同時君主制政體的最後一抹餘暉也全部熄滅。

羅曼諾夫曾是歐洲統治期最長的王朝, 以君主制為政體形式, 世襲並終身任職, 任職期間的國家領袖行使名義上或是絕對的政體權力。

君主制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政體形式。

它不僅是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的主要政權組織形式, 還被少數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

尼古拉二世統治時, 正逢俄國從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 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對當時的社會而言, 君主制政體制度已經十分腐朽了, 君主制並不是完美的制度。

因為, 君主制最主要的兩個屬性, 足以將各個階層的矛盾激化到最大程度:

1 君主擁有無限的權力, 他的意志就是國家的法律, 臣民必須絕對服從。

2 君主依靠官僚軍事機構, 維護其專制統治, 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就當時的社會而言, 根據君主制這種政體的特點已經不能夠完美的調和各階級之間的矛盾。

但一時之間也無法改變沿襲了幾百年的政體形式, 改革蓄勢待發, 各方勢力也已經躍躍欲試開始興起。

有壓迫, 就會有反抗。

從19世紀末起, 尼古拉二世對資本主義的改革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

俄國人們的貧富差距迅速擴大, 農民風餐露宿, 食不果腹, 而面對這種嚴峻的格局, 尼古拉二世卻選擇了對內改革對外擴張。

尼古拉二世曾說:

“希望大家都知道, 我要堅定不移地保持專制制度的原則, 就如同我那不能令人忘懷的先父一樣”。

尼古拉二世腐敗的統治, 激起俄國人民不斷起來進行革命鬥爭。 從1915年開始, 革命運動因戰爭而重新發展起來。

1917年初, 俄國革命時機已經成熟, 人民起義, 推到尼古拉二世, 隨之毀滅的還有被稱為天賜皇權的君主制。

有人說君主制早已經不適合俄國的發展, 如果能及時更迭制度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

回顧俄國歷史, 其實早在1762年—1796年, 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期間曾受到啟蒙運動的感召起草了《法典起草指導書》。

葉卡捷琳娜二世說:

“我需要人人遵守法律, 但不需要奴役。 ”

談論信仰、自由和人權, 在當時歷史背景中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全俄羅斯的564名立法委員會代表, 召開了200多次會議仍然沒有制定出新《法典》。

可想而知, 想在一夜之間改變, 長久以來根深蒂固且深入人心的國家制度的難度有多麼大。

俄羅斯的統治者絕不同意給占大多數的農奴以法律地位, 各個階層的利益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改革也不了了之。

制度的責, 還是統治者的錯, 還要留給後人評說。

王朝末世都是這樣, 罪孽是整個王朝的, 承擔的卻是才能不足的個人。

有人拿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和尼古拉二世進行對比,

同樣是末代帝皇, 但溥儀和尼古拉二世相比卻不盡相同, 他從繼位開始, 就失去了江山, 被趕出紫禁城後, 又跳進了日本人的圈套, 一生都在束縛中掙扎, 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 垂垂老矣的他才獲得了自由。

有人說溥儀要比尼古拉二世幸運很多, 溥儀的結局出現了一束光線, 那是新中國的的曙光, 而尼古拉二世的結局卻慘遭滅門。

無論哪種結局, 都意味著一個時代的悄然結束, 和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

革命是暴動, 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不適合當前社會形態的政體形式必定會隨著時代的進程慢慢淘汰, 俄國君主制風雨飄搖的300年歷史, 中間的無數閃光點也不能從我們心中抹去,

曾經沙皇揮斥方裘的傳記更值得每個人品讀。

歷史就像是一場戲, 回顧時精彩紛呈, 而更值得期待的永遠是未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