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食遍陽春 葉貼

在陽春, 瑪的種類繁多, 或炊或炸, 有甜有鹹,

風味各有不同。

名氣最大的, 除了平民早點之王的砵仔瑪外, 就是葉瑪了。

葉瑪, 也叫葉貼。

大部分陽春人對葉瑪最初的認識, 大概都來自于中國傳統的春節,

在以前, 葉貼是春節走訪親戚朋友的必備品

一般吃過除夕的團圓飯之後主婦們就會開始製作了, 通常是幾個平常關係好的家庭合在一起做, 一直做到第二天醒獅拜年為止。

這個過程, 用文化人的說法叫“守年”。

初一 一大早, 小孩起床就可以吃到新鮮滾熱的葉貼了。

如果春節沒有做葉貼, 就像中秋沒有月餅端午沒有粽子一樣,

那還過什麼節?

不過也罷。

做葉貼, 首先要準備糯米, 浸泡、瀝幹水分, 然後打成粉(在陽春農村, 幾乎每個鎮都會有一家專門碾米和打粉的加工場所)。

把糯米粉變成糯米團是技術活,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不少所謂陽春葉貼的正宗做法, 幾乎都是複製粘貼般千變一律:用冷水和粉成型。

實在是誤人不淺, 真正的做法一定是用熱水差(陽春人把和粉團的過程叫做差:出差的差, 普通話大概叫做搓或和)成:把粉圍成一圈, 中間空著, 然後倒進開水, 然後慢慢加粉, 粉多了就加水, 水多了就加粉, 如此反反復複多次最後才能成型, 如此差出的糯米團做成的葉貼經久柔軟, 口感軟韌, 味道一流;

如果冷水差成的粉團,

作出的葉貼很快就硬如石塊, 口感殊不佳

----差粉的手法, 也是陽春人區分資深主婦和新晉人婦的一種方法

當然這是在以前了, 現在的少婦會做飯就非常難得了, 做葉貼那是比玩吃雞遊戲難十倍以上的技術活,

開什麼玩笑?

正宗的陽春葉貼是用一種類似菠蘿蜜也像大葉榕樹的葉子墊底, 這種葉子的樹陽春人叫瑪葉樹,

也有用粽子葉或蕉葉或冬青葉替代的, 但陽春人固執地認為, 用其它葉子墊底的, 充其量只能叫瑪, 是絕對不能叫葉瑪的,

就像陽春人認為甜的砵仔糕是不能稱為砵仔瑪一樣。

有別於粵西其它地區類似的糍粑,

陽春的葉貼做得異常精美, 風情萬種,

單是瑪的圖案就讓人賞心悅目。

做葉瑪有專用的刻有精美傳統圖案的模子,

類似做月餅的模子但沒有月餅的模子那麼深, 寬則過之。 差好的粉團包上餡後, 放在模子按壓成型, 敲出後放在瑪葉上, 做的工程就算是完成了, 只等最後的工序“炊”。

在以前, 每家每戶都有自己專用的模子, 圖案各不相同, 所以在我的童年, 雖然來往的親戚很多, 但還是很輕易的靠著圖案分辨出哪些葉瑪是外婆家的, 哪些是大姑家的, 甚至幾個大姨家的葉瑪也可以輕易分出來。

葉瑪, 分鹹甜兩種。

鹹的餡料一般都是花生碎末加生蒜白混合而成(生蒜白的加入, 讓整個口感立刻提升幾個級別, 入口立刻就感到濃香滿口, 乃是點睛之筆。 )顏色保持半透明的米白色;

甜的餡料則大多是紅糖加綠豆粉而成,

顏色棕紅, 這也是區分咸甜葉貼的重點。 也有一些人用白糖, 結果是讓許多糖尿病患者恨不得直接駡街。

在所有的葉瑪中, 外婆的咸葉瑪最值得期待, 因為餡料特別多;二大姑家的甜葉貼則特別甜, 最受小孩歡迎。

剛炊出來的帶著濃濃糯米味和瑪葉清香的葉貼, 最是銷魂, 入口纏纏綿綿, 像熱戀的男女, 濃的化不開的滋味。 如果放的時間長了, 葉瑪會變硬, 口感太差, 這時候得換個吃法, 比如油煎。

燒熱鐵鍋, 倒入少許本地花生榨的純花生油, 放葉瑪上去, 慢慢煎, 等到葉瑪發出少少的焦香味即可, 這時候, 滲入了花生油的葉瑪軟韌可口, 風味獨特, 極品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種吃法。

現在的人沒耐性, 一律放微波爐丁熱了事,

實在是很糟糕的吃法。


長按二維碼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