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攤上一個“不專注”的娃,我們應該怎麼辦?

我們每週一的例行選題會, 不知為什麼最後總能被開成“訴苦大會”。 而上週一個媽媽在訴苦後被我們集體“拍磚”, 也是個很少見的事。 給大家講講, 樂呵樂呵:

話說輪到這個媽媽發言時, 她愁眉苦臉地說, 覺得女兒專注力不好, 照這麼下去的話, 以後上了學怎麼能好好聽課, 聽不好課成績不好, 未來就堪憂了!

我們忙打斷她:“怎麼就覺得她專注力不好了?”

“一本書從來沒看完過, 總是看到一半就去幹別的了。 ”

“孩子幾歲來著?”

“都1歲半了!”

接著, 大家也是少有的齊聲——

“這也叫事兒?!”

雖然最後大家是以嘻嘻哈哈的吐槽結束,

但回到座位上, 常爸又繼續想了很久。 看來對於專注力, 又有不少新手媽媽開始有困惑和誤解了。 而我們棒棒的專欄作者小馬君, 還是能從這個舊話題出發, 談出很多之前常爸都沒太思考過的問題。

聽常爸講完, 我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的確, 我自己也接觸過不少家長, 他們對於孩子的“專注時間”都存在一定的幻想, 有很多不符合年齡特點的預期。

那麼究竟孩子的專注時間多久才是正常的呢?

有什麼方法能讓孩子專注久一點, 再久一點呢?

今天我們就好好聊一聊這個話題。

本文乾貨

孩子專注力時間公式:專注學習的時間=生理年齡+1。

表面都是“不專注”, 但原因各有不同。

“做小動作”可能會讓一些孩子更專注。

每個孩子都有獨屬於自己的“專注密碼”, 父母要找到發現的鑰匙!

1

專注力時間公式解救被冤枉的孩子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旗下的SCALE組織, 曾經發表過一個孩子的專注力時間公式:

Attention span for learning = Chronological age +1

孩子專注學習的時間=生理年齡+1

比如8歲的孩子, 專注學習的平均時間為9分鐘。

這個公式給了父母一個很好的參考。 像上文那個1歲半的孩子, 就算爸爸媽媽讀得再繪聲繪色, 精彩紛呈的, 她應該有的集中時間也不會超過3分鐘, 而一本中等難度的書完完整整讀下來基本都要在5分鐘以上了。 按照這個標準, 估計很多孩子都是被冤枉的“不專心”。

同時, 也有研究發現, 一個人的專注時間也是有彈性的, 比如不同時間段專注時間不同。 我們在評估孩子的專注時間長短的時候,

一定要辨證地看, 不要輕易給他貼上“不專注”的標籤。

如果你很確定不是你對孩子的預期有問題, 而是孩子真的很容易分神, 那怎麼辦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理解孩子的行為, 因為一切行為都是有目的的。 比如我們發現一個孩子讀書讀到一半就走了, 真的一定是他的專注力不夠嗎?有沒有別的原因:

可能對這個書本身內容不感興趣,

可能讀著讀著讀不懂了,

可能因為書裡面講到了窗外的雲朵,

他想去看一看,

可能是靠墊不舒服,

他想站起來走走,

可能他被別處的聲音吸引了

……

“不專注”是成人對於孩子一些隱性需求的很籠統的稱呼, 也只是孩子行為冰山露出來的一部分。 如果成人忙於尋求一個解決方案,

但是不花心思觀察或者思考孩子行為背後到底有什麼需求的話, 恐怕這個行為是沒法糾正的。

2

關注“不專注”背後的秘密

我建議父母可以關注孩子在出現“不專注”行為之前發生了什麼, 並且連續記錄一段時間, 當你發現規律的時候可能就會幫助到孩子。

比如你發現只要書本裡面講到“車”, 孩子就坐不住了, 要去擺弄玩具車。 或者每一次在讀書的時候聽到窗外有聲響, 孩子就被吸引過去了。 當你把這個“誘發因素”找到, 你才能找到應對策略。

怎麼解決呢?前面那個例子, 你就可以事先準備好一些小玩具汽車, 當書本裡有相關內容的時候主動給孩子呈現, 他就能邊玩邊讀書。 再比如孩子對於戶外的聲音非常感興趣,

我們索性就換一個地方閱讀, 並把這種噪音變成一種常態。 或者我們也可以選擇一個絕對安靜的地方, 防止這些干擾因素的打擾。 找到誘因是説明孩子專注的關鍵步驟。

我們家裡只有1-2個孩子, 幼稚園裡卻有15-20個孩子。 面對這麼多孩子, 幼稚園老師是如何讓孩子們專注的呢?在跟其他老師們探討後, 我覺得有一些策略爸爸媽媽也同樣用的到, 梳理一下, 希望對大家有用:

想一想那些會讓孩子分心的“細節”——仔細觀察, 發現“不專注”的誘因

有時候孩子容易分心, 很可能是你根本想不到的細節在作祟。

比如我剛做老師的時候, 就一直不太明白為什麼我們班的一個小女孩, 每天在集體活動時間就莫名其妙地站起來扭動, 看上去注意力很不集中。

後來園長也進教室觀察了一段時間,很快他就發現了端倪:“我覺得這個小姑娘是衣服穿得不舒服。”

放學和家長一溝通,果然她穿的衣服的吊牌沒有被剪掉,讓她渾身都難受,沒辦法靜下來做事。園長還熱心推薦家長可以給孩子穿寬鬆的褲子和棉質的短袖衣服,方便在教室裡活動。第二天,這個小女孩就沒了之前的問題,很快融入了活動。

這件事情讓我記憶深刻,所以我一直認為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不專注,而要認真仔細地去思考“不專注”的原因,然後實施對策。比如,看書的時候就選擇安靜的環境,想快點吃飯就關掉電視等。

把孩子開小差,做小動作視為一種“需求”——滿足需求,孩子更專注

孩子不專注,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專注的定義和我們不一樣。

我們理解的專注是指一個人手上沒有任何小動作,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情。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說,如果手上沒有拿著東西或者做點小動作,他根本沒法做別的事情。

我的美國同事就針對這些孩子想出一個好辦法——給他們買解壓玩具。甚至在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她都允許孩子們拿著解壓玩具。很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孩子們有點煩躁坐不住的時候,只要手裡拿著東西,他們就能長時間專注於課堂的內容。這可能是因為手裡的東西幫助他們排遣了煩躁的情緒。

美國把這些玩具叫做“fidget toys”(煩躁玩具),樣式很多,關鍵是小巧玲瓏,可以隨時捏在手裡。

找到屬於每個孩子的“專注密碼”——以一推十,引導孩子專注習慣

很多父母都希望有一個“萬能膏藥”,可是在培養孩子上真的做不到。就像在專注這件事上,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專注密碼”,這需要父母仔細觀察找到並進行衍生。

比如有的嬰兒就是不願意喝奶,父母發現如果他手裡握著一個玩具積木,就能很專心地喝奶,那麼這個孩子的“專注密碼”就是“手握玩具積木”。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密碼”用在別的方面,比如聽故事、做藝術創作等等。

比如有些父母會反映孩子不願意抄英語單詞和背誦。但是在逛超市時學貨架上的英語或者用特殊材料寫英語字母的時候,孩子會特別感興趣,那麼孩子的專注密碼就是“有趣實用”。父母就可以通過增加事件本身的趣味性或者讓一件事情變得更加實用達到讓孩子專注學習的目標。

讓孩子對事件有預期,他就更容易專注——提前告知,讓孩子有主動權

我很討厭市面上的“專注力”訓練班,把專注好搞得像個學科一樣。其實培養專注,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每個事情的預期。

孩子為啥在幼稚園比在家裡更專心?就是因為幼稚園每天的一日流程是幾乎不變的。正是這種重複,讓孩子對每一個即將發生的事情有充分的預期,就能提前調整自己的狀態。

比如他知道這個集體活動就20分鐘,結束之後就是區角活動時間。所以,他就能暗示自己坐20分鐘不搗亂。但是如果他沒有這個預期,可能稍微有點忍不住就躁動了,因為他也不知道需要再坐半個小時還是一個小時。

其實我們在家裡也可以用類似的策略,規律地生活,讓孩子知道吃飯之後、睡覺之前的安排。當他們有所預期,自然也更加容易專注於當下。

遊戲裡培養專注力——有趣好玩,孩子喜歡

美國老師Sar Ipatenco在博客中說:“很多時候,我們想盡辦法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提升專注力的方案,其實很多方案對正常的孩子也同樣有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為父母推薦的兩個可以提升孩子專注力的小遊戲吧!

“聽”畫

這個遊戲是南伊利諾大學教授Victoria Groves Scott發明的,他把這個遊戲命名為“誰是藝術家”。

遊戲要求兩個同伴完成。其中一個同伴會抽取一張動物圖片,然後用語言向另外一個同伴描述怎麼把這個動物畫出來。

整個過程中,另外一個同伴需要非常專注,一方面要聽同伴的描述,一方面要全力調動大腦裡的儲備資訊,直到可能猜出自己畫的是什麼動物。兩個小夥伴可以輪流玩不同的角色。

這個遊戲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因為他們都需要專注地接受、回饋彼此的資訊。

手眼協調遊戲

這個遊戲是Myers博士開發的,工具是多枚硬幣。

首先隨機地把5-6枚硬幣排列在桌面上讓孩子看10秒鐘,然後用紙蓋上硬幣。接著再給孩子一堆硬幣讓他把剛剛的排序方式重現出來。

如果孩子成功地、正確地排出了序列,可以增加難度。比如增加硬幣的數量,或者縮短孩子單次看硬幣的時間。

這個遊戲非常容易取材,也能夠幫助孩子鍛煉專注度,又非常有參與性。爸爸媽媽可以一個和孩子一同比賽,另外一個當裁判。

看上去注意力很不集中。

後來園長也進教室觀察了一段時間,很快他就發現了端倪:“我覺得這個小姑娘是衣服穿得不舒服。”

放學和家長一溝通,果然她穿的衣服的吊牌沒有被剪掉,讓她渾身都難受,沒辦法靜下來做事。園長還熱心推薦家長可以給孩子穿寬鬆的褲子和棉質的短袖衣服,方便在教室裡活動。第二天,這個小女孩就沒了之前的問題,很快融入了活動。

這件事情讓我記憶深刻,所以我一直認為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不專注,而要認真仔細地去思考“不專注”的原因,然後實施對策。比如,看書的時候就選擇安靜的環境,想快點吃飯就關掉電視等。

把孩子開小差,做小動作視為一種“需求”——滿足需求,孩子更專注

孩子不專注,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專注的定義和我們不一樣。

我們理解的專注是指一個人手上沒有任何小動作,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情。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說,如果手上沒有拿著東西或者做點小動作,他根本沒法做別的事情。

我的美國同事就針對這些孩子想出一個好辦法——給他們買解壓玩具。甚至在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她都允許孩子們拿著解壓玩具。很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孩子們有點煩躁坐不住的時候,只要手裡拿著東西,他們就能長時間專注於課堂的內容。這可能是因為手裡的東西幫助他們排遣了煩躁的情緒。

美國把這些玩具叫做“fidget toys”(煩躁玩具),樣式很多,關鍵是小巧玲瓏,可以隨時捏在手裡。

找到屬於每個孩子的“專注密碼”——以一推十,引導孩子專注習慣

很多父母都希望有一個“萬能膏藥”,可是在培養孩子上真的做不到。就像在專注這件事上,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專注密碼”,這需要父母仔細觀察找到並進行衍生。

比如有的嬰兒就是不願意喝奶,父母發現如果他手裡握著一個玩具積木,就能很專心地喝奶,那麼這個孩子的“專注密碼”就是“手握玩具積木”。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密碼”用在別的方面,比如聽故事、做藝術創作等等。

比如有些父母會反映孩子不願意抄英語單詞和背誦。但是在逛超市時學貨架上的英語或者用特殊材料寫英語字母的時候,孩子會特別感興趣,那麼孩子的專注密碼就是“有趣實用”。父母就可以通過增加事件本身的趣味性或者讓一件事情變得更加實用達到讓孩子專注學習的目標。

讓孩子對事件有預期,他就更容易專注——提前告知,讓孩子有主動權

我很討厭市面上的“專注力”訓練班,把專注好搞得像個學科一樣。其實培養專注,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每個事情的預期。

孩子為啥在幼稚園比在家裡更專心?就是因為幼稚園每天的一日流程是幾乎不變的。正是這種重複,讓孩子對每一個即將發生的事情有充分的預期,就能提前調整自己的狀態。

比如他知道這個集體活動就20分鐘,結束之後就是區角活動時間。所以,他就能暗示自己坐20分鐘不搗亂。但是如果他沒有這個預期,可能稍微有點忍不住就躁動了,因為他也不知道需要再坐半個小時還是一個小時。

其實我們在家裡也可以用類似的策略,規律地生活,讓孩子知道吃飯之後、睡覺之前的安排。當他們有所預期,自然也更加容易專注於當下。

遊戲裡培養專注力——有趣好玩,孩子喜歡

美國老師Sar Ipatenco在博客中說:“很多時候,我們想盡辦法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提升專注力的方案,其實很多方案對正常的孩子也同樣有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為父母推薦的兩個可以提升孩子專注力的小遊戲吧!

“聽”畫

這個遊戲是南伊利諾大學教授Victoria Groves Scott發明的,他把這個遊戲命名為“誰是藝術家”。

遊戲要求兩個同伴完成。其中一個同伴會抽取一張動物圖片,然後用語言向另外一個同伴描述怎麼把這個動物畫出來。

整個過程中,另外一個同伴需要非常專注,一方面要聽同伴的描述,一方面要全力調動大腦裡的儲備資訊,直到可能猜出自己畫的是什麼動物。兩個小夥伴可以輪流玩不同的角色。

這個遊戲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因為他們都需要專注地接受、回饋彼此的資訊。

手眼協調遊戲

這個遊戲是Myers博士開發的,工具是多枚硬幣。

首先隨機地把5-6枚硬幣排列在桌面上讓孩子看10秒鐘,然後用紙蓋上硬幣。接著再給孩子一堆硬幣讓他把剛剛的排序方式重現出來。

如果孩子成功地、正確地排出了序列,可以增加難度。比如增加硬幣的數量,或者縮短孩子單次看硬幣的時間。

這個遊戲非常容易取材,也能夠幫助孩子鍛煉專注度,又非常有參與性。爸爸媽媽可以一個和孩子一同比賽,另外一個當裁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