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孩子怎麼變成這樣了

咱們身邊的孩子, 大部分在一歲左右就開始學習走路。 接觸過早教的人可能都知道, 在學走路之前, 應該讓孩子儘量多的學習爬行, 這樣有利於將來的上肢發育和身體協調性。 今天我們就聊聊孩子學走路時, 家長們的應對之策對孩子個性的影響。 (為什麼說是對孩子個性的影響, 因為性格是天生的, 個性是後天養成的。 )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很早就提出“學習是在不斷嘗試中完成”的觀點, 當然孩子學習走路時常常會摔倒, 而大人們應對孩子摔倒的方式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塑造孩子的不同個性。

下面我將模仿下, 身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四個人都分別看到孩子摔倒, 他們通常會怎麼對待的。


孩子摔倒了, 爺爺看到了, 趕緊跑過去, 一把抱起孩子, 接著就是噓寒問暖。 讓我們分析下:爺爺馬上抱起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讓孩子養成愛心, 同時也照顧到孩子的安全感, 挺好的。 但是, 這樣可能使孩子養成摔倒就等著抱, 越哭鬧越被愛的習慣吧?顯然, 塑造了孩子太多依賴性的個性, 自然個性上的獨立就顯得不足了。


孩子摔倒了, 爸爸看到了, 他知道要培養孩子堅強和自立的個性, 避免孩子過多的依賴性, 此時他並不去抱起孩子, 而是站在一旁大聲讓孩子自己站起來。 孩子一旦哭鬧, 反而會更加堅定了不能讓孩子繼續軟弱下去的決心。

僵持之下, 孩子只好“痛苦”的自己爬起來。 讓我們分析下:這種方式塑造了孩子勇敢和自強的個性, 可是會不會導致一些不好的東西呢?將來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摔倒時, 他會本能的去幫助嗎?以後遇到別人需要幫助時, 他會不會很冷漠呢?爸爸這樣的行為可能給孩子埋下了一顆缺乏愛心甚至不再信任他人的種子。


孩子摔倒了, 奶奶看到了, 不僅如爺爺一樣一把抱起來孩子, 還會喃喃道“寶貝怎麼摔了呀?”“撞到桌子了呀?”“哎呦, 這個壞桌子, 我們打這桌子。 ”邊說還會邊敲桌子。 讓我們分析下:顯然奶奶表現的很有愛心, 但對孩子不僅造成了依賴性, 而且讓孩子缺少了自省和責任感。 試想孩子長大後, 當事情沒有做好時會反省自己的問題嗎?恐怕更多的是怪別人吧。

那咱們身邊是不是會遇到這樣不可理喻的同學或同事呢?


孩子摔倒了, 媽媽看到了, 首先過來關心的確認是否受傷, 然後蹲下來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 如果孩子不具備獨自站起來的能力, 媽媽還會提供一些輔助(不是主導)。 待孩子站起來後, 媽媽立馬給予大大的擁抱, 接著和孩子一起看看是怎麼摔倒的, 最後告訴孩子怎麼避免下次再摔倒, 以及摔倒後要努力站起來等等。 對於剛走路的孩子, 或許他們還不會說話, 但是能聽懂我們幫助他們的話, 並能用一些發音或表情予以確認。 讓我們分析下:媽媽表示了關心和愛心, 鼓勵孩子自立自強, 並給予及時的認同,

最後還教會孩子檢討不足和改進。 當然, 媽媽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asdf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孩子學走路這麼簡單的事情, 大人們就會不知不覺影響著孩子的個性。 而孩子們長大過程中會經歷許多事情, 那作為大人的我們, 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呢?在此, 我肯定是沒辦法寫出一部百科全書, 將所有問題一一列出來, 然後教大家如何解決。 但是,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 可以凡事多想想, 想想這麼做會導致孩子變得如何?想想我們應該讓孩子模仿我們什麼。 你的一舉一動將造就孩子未來的個性, 記住個性決定命運的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