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這些年,你是否也踩過這些育兒的坑?

NO

031

窗外與窗裡

我們要的東西似乎有了, 卻不是原來以為的東西;我們都不知道要什麼了, 只知道不要什麼;我們越知道不要什麼, 就越不知道要什麼。

1

局中人的焦慮

“我們家孩子下半年就要上幼稚園了, 你說現在有必要去上早教適應下嗎, 萬一上了幼稚園來個分離焦慮, 我真怕應付不來。 ”

“昨天我女兒同學的媽媽給孩子又報了一個圍棋班, 你說我要不要也給我們家孩子報一個, 不然在同齡人中她會不會孤獨, 別人會不會說我們做父母的落後, 不重視培養孩子呀!”

抱著科學育兒的與時俱進心態,

跟隨各路專家的教育指揮, 邊懷疑邊做的同時, 似乎並沒有帶給父母們內心的篤定, 反而在育兒路上, 越發焦慮。

猶記得初為人母的那一年, “順產、母乳餵養、娃一歲內不吃鹽、把屎把尿危害大…各路觀點簡直餘音繞梁, 三日不絕。

成功的把大部分媽媽逼成產後焦慮, 重者產後抑鬱, 歷經一系列初為人母的挫敗感, 然後陷入深深的無力與自責中, 無法自拔。

我倖免於難。

回想生妹妹的那段時間, 時不時有好心阿姨來提醒:你怎麼還不給孩子吃奶粉啊, 你看她餓的大哭, 肯定是你奶水不夠鬧得呀, 好可憐哦, 寶寶。

邊說還邊過來逗逗娃:你媽好狠心啊, 不給寶寶吃奶奶…

而我, 風輕雲淡, 笑而不答。

人因未知而恐懼。

AI時代帶來的不僅僅是資訊的高速化,

更有歐美先進育兒理念的風靡。

而這些, 讓新時代摸索前進的父母在太多的聲音裡愈發焦慮, 仿佛一場育兒馬拉松, 越跑越快, 越快身體越難受。

2

大開眼界的嬰兒游泳

在國內套脖圈的新生兒游泳屢見不鮮, 甚至連醫院的兒保科都會有這個專案。

各種專業解釋:刺激嬰兒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的發育, 提升智力水準等等。

外加商家的行銷手段, 這項特別的水上運動讓很多新手爸媽排隊買單, 然後看著套脖圈的孩子在水裡撲騰, 就樂的趕緊按下手機快門, 一定要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孩子第一次游泳。

其實寶寶心裡是這樣的:媽, 救我!這是什麼鬼?我呼吸不過來了, 我脖子動彈不了;媽, 你還笑;媽, 我害怕…

再撲騰幾下, 寶寶:媽, 快抱我。 媽媽:我兒子大腦又得到了鍛煉。 好, 下次咱們再來。

寶寶心裡苦啊!

當然, 不乏有很多孩子從最初的哭鬧到後面也喜歡的。

生物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環境是可以塑造物種的, 就像人類的進化一樣, 從靈長類動物到直立行走的人類, 都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

就像加菲貓說的:如果你不能打敗你的敵人, 那麼你就加入他們, 孩子為了生存, 只有適應你給的環境。

其實我沒有否認嬰兒游泳的意思, 甚至我也認同以上列的種種益處。

可是, 在國外正確的嬰兒游泳姿勢是這樣打開的:和父母一起的自由泳。

國外有經過嚴格訓練和認證的嬰兒游泳教練幫助父母和孩子通過水下自由活動進行親密互動。

胎兒期孩子在宮內就是自由泳的狀態, 離開宮內環境後為了讓孩子迅速適應外界以及刺激孩子各項機能發育, 嬰兒游泳是很好的選擇。

一是父母給孩子安全感, 二是親子交流建立關係。

所以當老外看到中國娃娃的套脖圈專案時, 驚掉了下巴!不得不佩服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套脖圈很危險, 也有很多出事的案例。

所產生的好處也無從證實, 重要的是對孩子來說絕不是一個舒服的體驗。

其實根本原因是:國內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至少目前無法到達那樣的水準。

應了錢鐘書先生書裡的一句:外國的一切好東西到中國沒有不走樣的。 這正是中國的厲害, 天下沒敵手, 外國東西來一件, 毀一件。

3

大肆宣傳的早教

很多媽媽問我該不該上早教,

我統一的回答是:第一、看你的荷包;第二、看師資和教學方式。

早些年在早教行業工作時對國外的早期教育做過一些探究,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1、芬蘭作為全球教育名列前茅的北歐國家其實是沒有專門的早教機構的, 採用幼稚教育(0-5歲)與學前教育(6歲)的分級體系, 也就是說0-5歲孩子上的都是幼稚園, 甚至孩子在7歲前禁止傳授任何具體知識, 孩子不必贏在起跑線;

2、芬蘭認為, 父親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政府為父親提供了九個星期的陪產假, 這期間支付他們70%的工資, 為了鼓勵父親利用好這個假期, 政府還做出系列宣傳海報。

而關於美國的早期教育, 有以下幾個觀點:

1、美國的政府部門會設立引導家長參與和管理的機構, 為父母提供學校和家庭教育雙向指導,比如:全國家長-教師協會。

2、父母參與並不只是配合幼稚園的教育工作,關鍵在於兒童早期教育中發揮家庭獨特的教育優勢。

而早期教育在國內的發展趨勢是:

良莠不濟的師資環境

五彩斑斕的早教中心

開發孩子潛能的課程

這些在國外通常都不是早期教育的重點,比如:國外的日托中心整體顏色是原木色,純木質器具,不會用花花綠綠的環境來吸引小朋友,反而通過有趣的課程,豐富的戶外體驗來滿足孩子的探索欲望,增強孩子的體驗感,教育的重點是寓教於樂,充滿趣味和創造性的課堂是關鍵。

回歸國內的早教環境,打著國外先進教育理念來行銷的居多,甚至為了迎合中國父母的急功近利心態,過度開發孩子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孩子獨立上早教、才藝展示、雙語環境等等噱頭。

早教和上早教班是兩個概念,在家裡父母是可以自己進行早期教育的,而早教班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去體驗群體生活,不是學習。

0-3歲的孩子重在建立親密關係,這是孩子未來性格塑造的底色。

4

無可替代的親子閱讀

作為親子閱讀推廣人,經常會收到很多媽媽關於繪本閱讀的諮詢:

“我孩子現在不好好吃飯,有什麼相關的繪本推薦?”

“我們沒時間陪孩子,給孩子買了很多繪本他也不看。”

“孩子拿起書不是撕就是咬,怎麼辦?”

“我給孩子聽書有沒有用,現在有很多方便的聽書軟體。”

“這書字這麼少,還這麼貴,讀給他聽聽的懂嗎?”

甚至還有讀音筆、讀故事的機器人前後跳進小朋友的世界,目的都是替代父母去陪伴孩子。

5

先有關係 才有教育

如果你不去瞭解孩子,養孩子就會成為一場戰爭。

你鬥不過商家、鬥不過孩子、也鬥不過自己,最後在不斷的育兒焦慮中,賠了夫人又折兵;

也許孩子現在還很小,在你的控制範圍內,孩子很聽話,你說一,他不會說二,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一定是不可控的,他只是不具備掙脫控制的能力,而這是遲早的事情;

如果你的教育認知沒有跟上這個時代和孩子的發展節奏,育兒困惑就會接踵而至;如果教育只是單純的'教",把你的認知帶給孩子,孩子只是複製了你的世界。

養孩子如同養花,施什麼肥,什麼時候澆水,喜陰還是偏陽都有其特性,這就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長的節奏和發展規律不同,養育的方式自然需要因材施教,而你是養花人,無人可替代。

中國人有爭強好勝之心,也有急功近利之嫌,總覺得自家孩子沒個突出技能,有所擅長就代表做家長的失敗,逢年過節在親友面前顏面無光。

這也就成了那些興趣速成班爭相取勝的法寶,抓住家長的痛點,也不問孩子要不要,喜不喜歡,興趣班報了一個又一個,小小年紀,比總統還忙。

當然芬蘭的父母也會注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就像中國孩子的興趣班一樣。

但是目的不一樣,芬蘭家長希望孩子“為興趣而學,而不是“為才藝而學”。

如果興趣班能讓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癡迷的地方,這會是孩子一生的內驅力。

中國的匠人精神不夠,很多教育機構的行銷目的大於實際輸出,迎合中國家長的需求做本土化的改良,我不否認這種因地制宜,畢竟國外的教育投入、政策扶持、人才輸出這些大背景目前的確無法媲美,但是花心思和成本做師資建設的教育機構太少。

嬰兒游泳、早期教育、親子閱讀等等,任何一種育兒行為,最終目標指向的是親子關系的成長。

人生的第一段“三角關係”就來自于原生家庭,孩子和父親的關係,孩子和母親的關係,父親和母親的關係,而家庭關係是孩子最初的人際交往雛型,也就是說孩子如何跟家人相處,家人如何待孩子決定著他未來的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貫穿人生的始末。

孩子成長中的種種行為都可以從家庭教育中尋得原因。

由於不瞭解孩子,多數父母在孩子一出現問題就只能尋找外界干預,就像孩子生病一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就報專注力課程,孩子不好好吃飯就買治吃飯的書讓孩子讀。

所以早教中心、教育機構都有這樣的景象:孩子在教室學習,父母在玩手機。

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會想方設法給孩子買各種玩具,拼命把孩子推開,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擾父母;等到孩子長大了,父母又捨不得孩子外出學習,結婚後要跟孩子同住,這就是中國的親子關係,矛盾而糾結。

關係才是教育的核心,任何一種教育都應該走向親子關係的成長。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親密的陪伴,引導孩子走向心智的成熟,才能在孩子長大後得體的退出。

這些親密的瞬間會伴隨孩子體驗十足的童年真正成長為孩子未來揚帆起航的原動力,而陪伴孩子成長的歲月會帶給父母人生的完整。

所以,充分的去瞭解孩子,然後花心思和時間去陪伴,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 者 介 紹

你好,我是豆豆苗苗的媽媽周予薇,7年教育行業從業者,8年企業培訓經歷,從早教師培訓到教育項目管理,從繪本品牌運營到親子閱讀推廣及繪本深度微課培訓,目前專注線上線下父母課堂,教育服務從未停歇,愛分享,愛閱讀,更樂於走在自我成長的路上,遇見是福,你我的福,育兒路漫漫,願你我同心同行。

為父母提供學校和家庭教育雙向指導,比如:全國家長-教師協會。

2、父母參與並不只是配合幼稚園的教育工作,關鍵在於兒童早期教育中發揮家庭獨特的教育優勢。

而早期教育在國內的發展趨勢是:

良莠不濟的師資環境

五彩斑斕的早教中心

開發孩子潛能的課程

這些在國外通常都不是早期教育的重點,比如:國外的日托中心整體顏色是原木色,純木質器具,不會用花花綠綠的環境來吸引小朋友,反而通過有趣的課程,豐富的戶外體驗來滿足孩子的探索欲望,增強孩子的體驗感,教育的重點是寓教於樂,充滿趣味和創造性的課堂是關鍵。

回歸國內的早教環境,打著國外先進教育理念來行銷的居多,甚至為了迎合中國父母的急功近利心態,過度開發孩子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孩子獨立上早教、才藝展示、雙語環境等等噱頭。

早教和上早教班是兩個概念,在家裡父母是可以自己進行早期教育的,而早教班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去體驗群體生活,不是學習。

0-3歲的孩子重在建立親密關係,這是孩子未來性格塑造的底色。

4

無可替代的親子閱讀

作為親子閱讀推廣人,經常會收到很多媽媽關於繪本閱讀的諮詢:

“我孩子現在不好好吃飯,有什麼相關的繪本推薦?”

“我們沒時間陪孩子,給孩子買了很多繪本他也不看。”

“孩子拿起書不是撕就是咬,怎麼辦?”

“我給孩子聽書有沒有用,現在有很多方便的聽書軟體。”

“這書字這麼少,還這麼貴,讀給他聽聽的懂嗎?”

甚至還有讀音筆、讀故事的機器人前後跳進小朋友的世界,目的都是替代父母去陪伴孩子。

5

先有關係 才有教育

如果你不去瞭解孩子,養孩子就會成為一場戰爭。

你鬥不過商家、鬥不過孩子、也鬥不過自己,最後在不斷的育兒焦慮中,賠了夫人又折兵;

也許孩子現在還很小,在你的控制範圍內,孩子很聽話,你說一,他不會說二,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一定是不可控的,他只是不具備掙脫控制的能力,而這是遲早的事情;

如果你的教育認知沒有跟上這個時代和孩子的發展節奏,育兒困惑就會接踵而至;如果教育只是單純的'教",把你的認知帶給孩子,孩子只是複製了你的世界。

養孩子如同養花,施什麼肥,什麼時候澆水,喜陰還是偏陽都有其特性,這就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長的節奏和發展規律不同,養育的方式自然需要因材施教,而你是養花人,無人可替代。

中國人有爭強好勝之心,也有急功近利之嫌,總覺得自家孩子沒個突出技能,有所擅長就代表做家長的失敗,逢年過節在親友面前顏面無光。

這也就成了那些興趣速成班爭相取勝的法寶,抓住家長的痛點,也不問孩子要不要,喜不喜歡,興趣班報了一個又一個,小小年紀,比總統還忙。

當然芬蘭的父母也會注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就像中國孩子的興趣班一樣。

但是目的不一樣,芬蘭家長希望孩子“為興趣而學,而不是“為才藝而學”。

如果興趣班能讓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癡迷的地方,這會是孩子一生的內驅力。

中國的匠人精神不夠,很多教育機構的行銷目的大於實際輸出,迎合中國家長的需求做本土化的改良,我不否認這種因地制宜,畢竟國外的教育投入、政策扶持、人才輸出這些大背景目前的確無法媲美,但是花心思和成本做師資建設的教育機構太少。

嬰兒游泳、早期教育、親子閱讀等等,任何一種育兒行為,最終目標指向的是親子關系的成長。

人生的第一段“三角關係”就來自于原生家庭,孩子和父親的關係,孩子和母親的關係,父親和母親的關係,而家庭關係是孩子最初的人際交往雛型,也就是說孩子如何跟家人相處,家人如何待孩子決定著他未來的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貫穿人生的始末。

孩子成長中的種種行為都可以從家庭教育中尋得原因。

由於不瞭解孩子,多數父母在孩子一出現問題就只能尋找外界干預,就像孩子生病一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就報專注力課程,孩子不好好吃飯就買治吃飯的書讓孩子讀。

所以早教中心、教育機構都有這樣的景象:孩子在教室學習,父母在玩手機。

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會想方設法給孩子買各種玩具,拼命把孩子推開,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擾父母;等到孩子長大了,父母又捨不得孩子外出學習,結婚後要跟孩子同住,這就是中國的親子關係,矛盾而糾結。

關係才是教育的核心,任何一種教育都應該走向親子關係的成長。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親密的陪伴,引導孩子走向心智的成熟,才能在孩子長大後得體的退出。

這些親密的瞬間會伴隨孩子體驗十足的童年真正成長為孩子未來揚帆起航的原動力,而陪伴孩子成長的歲月會帶給父母人生的完整。

所以,充分的去瞭解孩子,然後花心思和時間去陪伴,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 者 介 紹

你好,我是豆豆苗苗的媽媽周予薇,7年教育行業從業者,8年企業培訓經歷,從早教師培訓到教育項目管理,從繪本品牌運營到親子閱讀推廣及繪本深度微課培訓,目前專注線上線下父母課堂,教育服務從未停歇,愛分享,愛閱讀,更樂於走在自我成長的路上,遇見是福,你我的福,育兒路漫漫,願你我同心同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