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兒童手足口病的預防和治療

導讀:

手足口病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感染所引起, 以手、足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口腔黏膜出現皰疹為主要特徵。 多發生於春夏季節, 3 歲以內小兒病發率最高。 在托幼機構易引起廣泛傳播流行;5 歲以內兒童也易傳染發病。

本病的傳染源為患兒和隱性感染者。 在患兒的皰疹液中含有高濃度的病毒。 傳播途徑是經消化道(糞 - 口途徑)傳播;也可經呼吸道通過飛沫、噴嚏、咳嗽傳給接觸者;還可經接觸患兒的口鼻分泌物、皮膚黏膜的皰疹液, 以及被污染的手、皮膚和食具、玩具、衣物等物品而傳播。

通常以患兒發病一周內最具傳染性。 本病為自限性、病程約 5 ~ 7 天, 可自愈。

臨床徵象特徵

3點

1

從接觸患兒後的 3 ~ 5 天為潛伏期

2

隨後發燒 1 ~ 2 天, 體溫在 38℃上下, 有上感樣症

與此同時患兒的手、足、口、臀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皮疹不痛、不癢、不結痂, 也不形成瘢痕的“四不”特徵, 並呈離心性分佈, 丘疹多於皰疹。 皮膚上的皰疹不破潰, 但口腔黏膜上的皰疹易破潰成淺表潰病, 引起口痛, 患兒進食口痛而拒食、流涎、啼哭。 大部分患兒不出現併發症, 病情經過較順利。

3

少數重症患兒可出現併發症

如心肌炎、肺水腫、病毒性腦膜腦炎, 則病症進展快, 病情兇險, 尤其是感染了腸道病毒 71 型(EV71)的患兒病情都危重, 可以引起死亡或後遺症。

診斷

依據在本病的流行季節, 5 歲以內兒童接觸過患兒, 一周內手、足、口、臀部皮膚或黏膜出現上述典型的斑丘疹或皰疹, 容易做出臨床診斷。

治療措施

1

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措施:隔離患兒以防繼發細菌感染, 注意休息;飲食應可口清淡但營養充足;做好皮膚清潔衛生和口腔清潔;勤換衣裳保持乾淨。

(2)對症和支持療法:高熱適當用退熱劑;吐、瀉應予以相應處理;每日服維生素 C、B1 有助增加患兒的一般抗病力。

(3)可選用抑制多種病毒 DNA 和 RNA 的廣譜抗病毒藥利巴韋林(病毒唑), 但要注意患兒的心臟反應, 以防心肌損害。

2

中醫藥治療

(1)飲食及護理同西醫治療項。

(2)按中醫理論本病屬溫病範疇, 一般病症屬風熱夾濕侵入衛分和氣分。 對此,

治療法則宜抑殺毒邪以清熱解毒, 輔以祛濕排毒。 方藥宜用銀翹散加減:方中銀花 8g, 連翹 8g, 可殺病毒以解毒清熱;牛蒡子 6g, 桔梗 1g, 薄荷 1g, 生甘草 1g, 疏散風熱, 利咽並祛痰止咳;淡竹葉 3g, 鮮蘆根 10g, 清肺胃之熱, 兼行肌表, 止嘔逆除煩;淡豆豉 5g, 解表熱除煩躁和腹部不適。

(3)對尚處於潛伏期或輕症患兒, 可用方藥:鮮蘆根 8g, 淡竹葉 3g, 薄荷 1g, 水煎湯當茶飲, 效果好, 且味淡患兒易接受;少加些白糖亦可。

預防措施

1. 不與患兒接觸, 家長也不去患兒家串門。

2. 不帶孩子去人多而雜的公共場所或商場。

3. 發現托幼機構有本病的患兒時, 最好不要送孩子去上學。

4. 對身體素質較差的嬰幼兒可以予肌內注射丙種球蛋白。

5. 可用預防性中藥方煎水代茶飲, 效果也不錯。

6. 注意幼兒的飲食營養全面,

尤其是含微量元素鋅、硒多的食物。

登場書籍

《新編育兒全科》

本書把育兒過程分為婚孕前期、妊娠期、出生後及幼兒期四個部分, 主要介紹了作者行醫多年積累的經驗與專業理論知識, 重點介紹了各個時期的疾病防治相關內容和注意事項。 本書對從事婦幼保健醫療工作的專業醫護人員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適合準備婚孕的廣大年輕男女閱讀參考。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