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幸福感和豐盛度

點擊瞳心仲致關注我喲

☀不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婚姻、兩性、三代人、社會教育、影評書評、心理學、終身教育等內容的原創雜談!感謝關注本微信訂閱號的朋友們(wentwith)

前言

很多父母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自己工作一不順心, 就對著孩子或伴侶說“我那麼拼命賺錢不都是為了你們嗎?”之類的話。 話雖沒錯, 但是很容易在幼小的孩子內心植入一個概念——因為“我”的存在所以才讓我父母那麼煩惱, 所以“我”的存在連累了我的父母, “我”不應該存在。

可能孩子性格開朗一些的話, 不會對父母的話“咬文嚼字”但是孩子的性格又大多來自父母或家庭成員的影響,

所以說如果你覺得孩子性格不夠開朗, 那你先問問自己有沒有處理好焦慮、抑鬱、躁鬱、壓抑、自相矛盾的情緒。 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多談談愛, 少講大道理。 可以談錢, 但要在自己情緒穩定的前提下, 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談。 比如:讓孩子知道錢是通過自己勞動和努力換來的, 錢也是一種交換幸福的方式。

父母對錢的態度如何, 間接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形成, 並且直接影響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和豐盛感。

今天就講2個身邊的故事, 以此來反思一下:從父母對金錢的態度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有多少。

1

回憶我自己的成長過程, 父母從來沒有在我面前說過類似“我們那麼努力賺錢都是為了你”之類的話。

包括我爺爺奶奶、叔叔阿姨, 都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所以雖然5歲後父母把我放在爺爺奶奶家, 我也沒有覺得父母是為了錢所以才忽略了我。

沒有人刻意教育過我, 我只是通過父母的實際行動來得出一個結論:每個人都不容易的。

唯一覺得遺憾的是, 在我的記憶裡父母的溝通模式被永遠定格在了我5歲以前。

每當我假期回父母身邊的時候, 他們大多數時間在工作, 小部分時間因為過度辛苦的工作而以疲憊的狀態出現在我眼前, 有的時候也會互相爭吵, 而這種爭吵大多都是小事。 比如:你的習慣是這樣, 我的習慣是那樣等等。

但是在錢這個問題上, 我父母從來沒有爭吵過。

我爸對我說:他覺得我媽除了喜歡據理力爭之外,

真的算是五好媽媽了。 所以他賺錢了就覺得應該給我媽用的。


是儲蓄愛而不是耗盡愛

關於我爸的這種看法, 我覺得只是他對我媽媽的一種尊重。 因為他更多是在說“心甘情願”, 而不是在說“理所應當”

很多人會說“肯定是你媽媽懂得理財, 所以你爸爸才放手把經濟大權交給你媽媽。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家的理財大師依然是我爸, 我媽只是把我爸交給她的錢用在買食材、供我課餘學習開銷和買書上。

於是, 父母所傳遞給我的、對金錢的態度就是:一家人在一起開心最重要, 錢要花在刀刃上, 所以用來吃好、多學習、多看書, 怎麼花都沒錯。

我們家三個人的口頭禪就是:千金難買健康、幸福和內心的豐盛。

2

另一個朋友的父母, 跟我們家正好相反。

他們家的經濟條件比我們家還要好很多, 而且據悉這個男生的父親在他剛出生不久後就出國工作了, 在國外的那幾年賺了一點錢, 到他幼稚園快讀完了才回到他和他母親身邊。

照理說, 在他們家裡, 缺錢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 但是那個男孩子卻說:我從來都不敢跟我父母開口要求買什麼玩具, 因為我知道他們不會買給我。 所以我就一直羡慕我姐姐, 因為我姐姐家比我們家有錢多了, 她父母給她買的很多玩具我從來都沒見過。

縱使家裡不缺錢, 但是他的父母沒有給孩子傳遞一個“我們願意給你用”的感覺, 讓孩子在父母面前都從來沒有機會真實表達自己的需求。

家裡不窮, 但是孩子依然感覺自己很窮。 越是這樣感覺, 越是會去跟別人家比較。

這種比較, 也是他父母傳遞給他的。 因為他父母自己就喜歡什麼都拿別人家的來比, 什麼都是別人家的好。


是升值愛而不是交易愛

別人家父母有錢, 別人家房子多, 別人家車子新, 別人家的孩子也比自己家孩子好。

他的父母總是開口閉口把“錢”掛在嘴上:“要想被別人看得起, 就要賺錢比別人多很多才可以。 ”、“想要拿到錢, 就要等價交換。 ”

在他父母傳遞給他的觀念裡, 錢只是一種交易, 而不是一種愛的互動。

處處以“錢”論感情是他父母的相處模式。

他母親沒有經濟權利, 只有勞動義務。 他母親沒有話語權, 只有沉默義務。 他母親沒有休息權利, 只有工作義務。

在他們家裡,他的父親就像是公司老闆,而他母親就像是老闆手下的打工妹。

無論他們家再有錢,他依然感覺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依然感覺不到父母之間的真情實意。

他感覺到的只是一種虛無:我爸媽從來不吵架,我爸會給我媽發生活費的,我爸忙著賺錢所以都是我媽帶著我。

於是,無論他事業上多麼成功,無論他銀行存款裡的數位有多少個0,他永遠感覺不到幸福和滿足,因為他心底裡一直帶著父母傳遞給他的那種匱乏感。

3

有句話說:你小時候缺什麼,你長大了就會去找什麼。

如果你缺的是父母的陪伴,那麼你長大了就會去找人陪著你,或者養個動物陪著你,或者不停地找媽或找爸。

如果你缺的是精神上的豐盛,那麼你長大了就會試圖通過物質來彌補內心的黑洞。

如果你缺的是父母對你的認可和關注,那麼你長大了就會去試圖用一切方法讓別人來關注你、認可你。

最後,你會發現,你一生都在尋找父母的認可、尋找父母的陪伴、尋找父母給予你的無條件的愛。

而那些從小就從父母的態度裡獲得了認可、陪伴、支持、鼓勵、信任、關注的孩子,長大了就相對缺失的東西會少很多。因為這些孩子會自信、自尊、自愛,並學著自強和自立

如果父母對金錢的態度足夠真誠、平和,那麼孩子就會內心強大,快樂。

如果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是知足的、張弛有度的、積極的,那麼孩子就會覺得無論如何我都是值得被愛的,我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幸福的。

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那麼孩子長大後也會知道付出愛比得到愛更重要。即使孩子碰到任何挫折、困難,也會樂觀地面對並走過去。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在孩子自己的價值觀形成以前,請父母們先做好榜樣,少把油膩的社會人那套灌輸到幼小的心靈裡。

父母對金錢的態度,就是孩子未來人生的格局。

故事|閱讀|教育|電影|心理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只有工作義務。

在他們家裡,他的父親就像是公司老闆,而他母親就像是老闆手下的打工妹。

無論他們家再有錢,他依然感覺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依然感覺不到父母之間的真情實意。

他感覺到的只是一種虛無:我爸媽從來不吵架,我爸會給我媽發生活費的,我爸忙著賺錢所以都是我媽帶著我。

於是,無論他事業上多麼成功,無論他銀行存款裡的數位有多少個0,他永遠感覺不到幸福和滿足,因為他心底裡一直帶著父母傳遞給他的那種匱乏感。

3

有句話說:你小時候缺什麼,你長大了就會去找什麼。

如果你缺的是父母的陪伴,那麼你長大了就會去找人陪著你,或者養個動物陪著你,或者不停地找媽或找爸。

如果你缺的是精神上的豐盛,那麼你長大了就會試圖通過物質來彌補內心的黑洞。

如果你缺的是父母對你的認可和關注,那麼你長大了就會去試圖用一切方法讓別人來關注你、認可你。

最後,你會發現,你一生都在尋找父母的認可、尋找父母的陪伴、尋找父母給予你的無條件的愛。

而那些從小就從父母的態度裡獲得了認可、陪伴、支持、鼓勵、信任、關注的孩子,長大了就相對缺失的東西會少很多。因為這些孩子會自信、自尊、自愛,並學著自強和自立

如果父母對金錢的態度足夠真誠、平和,那麼孩子就會內心強大,快樂。

如果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是知足的、張弛有度的、積極的,那麼孩子就會覺得無論如何我都是值得被愛的,我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幸福的。

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那麼孩子長大後也會知道付出愛比得到愛更重要。即使孩子碰到任何挫折、困難,也會樂觀地面對並走過去。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在孩子自己的價值觀形成以前,請父母們先做好榜樣,少把油膩的社會人那套灌輸到幼小的心靈裡。

父母對金錢的態度,就是孩子未來人生的格局。

故事|閱讀|教育|電影|心理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