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學會了這8個「烹飪原理」,會讓你廚藝大增,廚房做菜不再求人

學習做美食不難, 簡單的可以去網路上尋找食譜或者烹飪的影片, 不簡單的是每次做菜都是一種特殊的味道。

這就好比你學唱一首歌曲, 曲, 調, 聲音當時都學會了, 可是唱了兩遍給別人聽, 別人總是覺得你唱的是兩首歌, 沒學到發音原理和精髓, 也只能這樣了。

做菜, 做美食也有精髓和原理, 「精髓」在骨, 骨不正則皮毛歪, 不知精髓原理, 當然做菜味道不好, 當你做菜的同時突然知道這樣做的原理, 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之後應用起來會更加的得心應手, 今天阿胡為大家總結8個烹飪基本原理, 希望你的學廚之路少走彎路。

1.肉湯變白的秘密

很多朋友都喜歡喝湯, 而且湯成白色顯得更有食欲更營養的樣子, 且不說外面賣的有沒有添加劑, 就說咱自己在家該如何把湯燉的白一點。

肉湯是怎麼變白的, 說得簡單點就是肉裡的脂肪顆粒被熱量逼出到水中, 再被翻滾的熱水打碎在水中, 然後肉中分解出的可溶性蛋白質和乳化劑將其包裹, 通過光呈現的一種散射反應, 繼而你看到的湯就是乳白色的了。

綜上可以得知, 湯要變白要具備3個條件, 脂肪, 蛋白質, 大火。

脂肪一定要有, 而且是越多越容易產生白色,

這也是很多人燉魚湯時喜歡先煎一煎的原因, 增加了脂肪的含量的同時還可以去腥增香。 使湯水翻滾的大火也一定要有, 脂肪顆粒被攪動得越細小, 越容易出白湯, 這也是為什麼文火容易出清湯的原因。

最後提醒一句, 在沒有額外增白劑的情況下, 湯越白證明其中的脂肪含量越高, 減肥和體質不好的朋友要小心。

2.鐵鍋炒菜「熱鍋涼油」不粘鍋的秘密

我的一口鐵鍋用得比你的有塗層不粘鍋更得心應手, 而且更健康, 別不信哦!

很多人用鐵鍋炒菜, 也知道「熱鍋涼油」的方法, 可還是粘鍋,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就先來說說為啥正確的「熱鍋涼油」不易粘鍋, 這其實是一種物理原理, 也被叫做「萊頓弗羅斯特效應」, 簡單點說, 當一個沸點低的液體, 比如說水100度, 突然接觸到高達溫度500度的甚至更高的物體時, 劇烈的蒸汽會將兩種物質隔開, 用鐵鍋「熱鍋涼油」炒菜不粘鍋正是這個原理, 鍋燒熱後加入涼油會形成「油氣」將上面的涼油和鍋隔開, 從而達到炒菜不粘鍋。

你用這個方法不成功, 我想多數是你對高溫的恐懼, 害怕將鍋燒得太熱, 害怕油下鍋的爆裂聲, 害怕油被燒著火, 還害怕浪費油, 其實很簡單, 把乾淨的鍋燒熱, 燒幹裡面的水分, 燒至微微冒煙, 然後加入涼油, 把鍋壁四周都潤上油, 再把鍋燒至四周冒煙, 將熱油倒出(這個油還可以用的哦),再重新加入涼油,這時候你會發現涼油像蓮藕葉上的水珠一樣「飄」在鍋中,這時候就是下入食材的好機會,炒肉,煎魚都不會粘鍋的。

3.炒肉嫩而不老的秘密

想要炒肉絲,肉片,豬肝,雞丁嫩而不老,關鍵就是對肉的預處理,最常見的就是「上漿」。

所謂上漿,其實就是一個對肉進行「控水」的過程,將肉加鹽等調料碼味後再加入幹澱粉抓拌均勻,這樣肉下鍋後,高溫讓肉表面的澱粉迅速的糊化,將肉包裹在裡面隔離熱油,從而控制住鎖住內部的水分,讓成熟後的肉更加的鮮嫩,比你直接炒肉好的很多。

然後還有很關鍵的一點,要低油溫把肉「滑熟」,而且油量要稍微寬一點,以肉絲為例,肉絲下鍋要待到表面基本糊化定型後,用勺子滑散開來,全部變色後就可以盛出待用,然後再去和其他食材同炒才能嫩而不老。

當然除了上漿「控水」來讓肉鮮嫩而不老,還有通過「破壞」纖維,讓肉鮮嫩的方法,主要就是添加類似于「嫩肉粉」的東西,比如食用堿就可以破壞肉中的粗纖維讓肉軟化下來,但是基于食材營養保留和飲食安全方面的考慮,建議家庭不要用這個方法,「上漿」才是最安全可靠的。

4.關于給肉「焯水」的秘密

簡單點說,給肉焯水要「冷水」下鍋,給植物食材焯水大都要「開水」下鍋。

給肉焯水的目的是去腥味,而腥味的主要來源就是「血液」,所以其實就是為了去除「血液」,我們用水清洗的都是外表的血液髒汙,但是內部的鞭長莫及,只能通過將肉冷水下鍋,慢慢地隨著溫度的升高,熱傳導也慢慢向肉的內部延伸,內部的帶有腥味的血水才會加速滲出,最後漂浮在水面上呈現黑灰色的泡沫。

如果開水下鍋會怎麼樣呢?接觸開水後,肉的表面迅速地收緊,從而將肉中血水也關閉在裡面無法排除,去腥味也就不可能了。

5.油炸美食中「複炸」的秘密

各位都想將自己的油炸美食做得不但色澤金黃而且外酥裡嫩,這就要用到很多美食教程中說道的「複炸」,何為複炸呢?

簡單地說就是重複炸一遍,有人問,再重複炸一遍會不會太油膩,會不會炸焦?

這當然不是把食材撈出來又投進去炸一遍那麼簡單,第一次炸應該屬于低油溫將食材炸定型斷生,為的是食材不流失更多的水分食材口感,食材撈出後一定要等待油溫再次升高再進行複炸,由于高溫的原因食材中少量的水分開始滲出,表現為食材周圍有大量的油花氣泡,同時將第一次油炸時吸入的油脂逼出來,外表開始變得金黃酥脆,記住第二次時間別太長,否則就焦了。

就是一句話:低油溫將食材炸熟炸定型但是容易吸油,高油溫複炸炸酥卻可以吐油

所以看見沒有,炸兩次非但沒有影響食材的口感,而且外表會變得更酥脆,也會將低溫油炸時的油脂逼出來,保證食材最後不油膩。

​6.做菜時那一丟丟「白糖」提鮮的秘密

很多人反感做菜時加白糖,其實白糖的作用還真的很大,主要有提鮮,中和,防腐,增甜,增色,解油膩等作用。防腐需要高濃度的糖分,和食鹽醃制是一個道理,白糖加入也可以中和各種味道,讓菜肴味道更自然,其他的增色,解油膩也就不多說了,就重點說說「提鮮」這個事。

說到白糖「提鮮」就得知道什麼叫做「美拉德反應」,簡單點說就是在加熱條件下蛋白質與糖發生的一系列複雜反應,過程中會產生成百上千的新分子新氣味,為食物增添更好香味和色澤。順便說一下你個白糖增色的「炒糖色」也屬于這個反應。

所以看出白糖可以提鮮的條件: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質(氨基酸),高溫。

糖我們有,在烹飪過程中使用白砂糖或者冰糖會分解產生葡萄糖和果糖,蛋白質也有,比如食材本身的蛋白質或者醬油中的氨基酸等,高溫更是手到擒來,但是一些水煮或者湯汁過多的菜肴,用白糖提鮮就要多煮一會才會有效果,好比紅燒肉最後的色澤和香味,就是加白糖炒糖色美拉得反應的最好例子。

如果你加了只有甜味,那只有可能是加的太多了,或者烹飪過程中溫度太低了,至于加多少,你要懂得「適量」的精髓。

7.「酒」可以去腥的秘密

我們老祖宗很久以前就知道「酒」可以用來給肉類食材去除腥味,而且最後發現只有10到15度之間的酒精度數去腥效果最好,又出現了以黃酒為基添加了香料的「料酒」,算是烹飪專用酒了吧。

酒精和食材接觸後,食材中的腥味物質就會溶解在酒精中,然後再通過加熱來使酒精揮發帶走腥味,同時一些香料也會幫助遮蓋部分腥味,提供各適量的香味。

所以得到酒去腥味的條件:酒精(10到15度),腥味物質(肉類海鮮等),高溫,空間。

高溫要多高的溫度?很簡單,肉類下鍋後炒至8成熟即可烹入料酒,那為何要有「空間」一說,酒精的揮發當然要散發出去,如果封閉起來酒精無法揮發,自然有留在食材中了,這也就是餃子餡不是加料酒的原因。

那白酒和啤酒不可以嗎?當然也可以,但是如果單純的只是去腥,那肯定沒有料酒來得好,白酒度數高,其酒精「侵略」性高,去腥的同時還容易改變食材的味道和口感,啤酒度數太低,去腥效果不明顯,但是若想帶來不一樣的菜肴風味,是可以添加的,比如我們本地的黃豆燒雞塊就是加了少量的白酒,成菜帶有淡淡的白酒香味,也不錯。

8.花椒「香和麻」全掌握在你的油溫裡

首先花椒的「麻味」並不是一種味道,它和辣椒的「辣味」一樣,是一種給人的痛感,這種物質最大的特性就是容易溶解在油脂中,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溶解度增大,但是其又有很大揮發性,隨著溫度的升高也伴隨著揮發。

再說花椒的「香味」,主要來源于芳樟醇,檜烯,月桂烯,這些物質的沸點在150到230度之間,也就是說要達到這樣的溫度才會釋放出香味,放眼烹飪中哪裡會有這樣的高溫,非油炸不可。

繼而得知烹飪時想花椒出香味和麻味須有條件:食用油,低油溫出麻味,高油溫出香味。

實際使用中,最明顯的就是自己花椒油中有體現,比如為了充分萃取出花椒的麻味,我們會通過低油溫浸泡花椒,並覆蓋嚴實上鍋蒸的方法,再為了提取花椒的香味,還會把蒸過的花椒再高溫油炸一遍,再將兩者混合就可以得到又香又麻的花椒油,如此而已。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這8個烹飪的原理了,希望這能給大家以後的生活提供一些便利的呢。

將熱油倒出(這個油還可以用的哦),再重新加入涼油,這時候你會發現涼油像蓮藕葉上的水珠一樣「飄」在鍋中,這時候就是下入食材的好機會,炒肉,煎魚都不會粘鍋的。

3.炒肉嫩而不老的秘密

想要炒肉絲,肉片,豬肝,雞丁嫩而不老,關鍵就是對肉的預處理,最常見的就是「上漿」。

所謂上漿,其實就是一個對肉進行「控水」的過程,將肉加鹽等調料碼味後再加入幹澱粉抓拌均勻,這樣肉下鍋後,高溫讓肉表面的澱粉迅速的糊化,將肉包裹在裡面隔離熱油,從而控制住鎖住內部的水分,讓成熟後的肉更加的鮮嫩,比你直接炒肉好的很多。

然後還有很關鍵的一點,要低油溫把肉「滑熟」,而且油量要稍微寬一點,以肉絲為例,肉絲下鍋要待到表面基本糊化定型後,用勺子滑散開來,全部變色後就可以盛出待用,然後再去和其他食材同炒才能嫩而不老。

當然除了上漿「控水」來讓肉鮮嫩而不老,還有通過「破壞」纖維,讓肉鮮嫩的方法,主要就是添加類似于「嫩肉粉」的東西,比如食用堿就可以破壞肉中的粗纖維讓肉軟化下來,但是基于食材營養保留和飲食安全方面的考慮,建議家庭不要用這個方法,「上漿」才是最安全可靠的。

4.關于給肉「焯水」的秘密

簡單點說,給肉焯水要「冷水」下鍋,給植物食材焯水大都要「開水」下鍋。

給肉焯水的目的是去腥味,而腥味的主要來源就是「血液」,所以其實就是為了去除「血液」,我們用水清洗的都是外表的血液髒汙,但是內部的鞭長莫及,只能通過將肉冷水下鍋,慢慢地隨著溫度的升高,熱傳導也慢慢向肉的內部延伸,內部的帶有腥味的血水才會加速滲出,最後漂浮在水面上呈現黑灰色的泡沫。

如果開水下鍋會怎麼樣呢?接觸開水後,肉的表面迅速地收緊,從而將肉中血水也關閉在裡面無法排除,去腥味也就不可能了。

5.油炸美食中「複炸」的秘密

各位都想將自己的油炸美食做得不但色澤金黃而且外酥裡嫩,這就要用到很多美食教程中說道的「複炸」,何為複炸呢?

簡單地說就是重複炸一遍,有人問,再重複炸一遍會不會太油膩,會不會炸焦?

這當然不是把食材撈出來又投進去炸一遍那麼簡單,第一次炸應該屬于低油溫將食材炸定型斷生,為的是食材不流失更多的水分食材口感,食材撈出後一定要等待油溫再次升高再進行複炸,由于高溫的原因食材中少量的水分開始滲出,表現為食材周圍有大量的油花氣泡,同時將第一次油炸時吸入的油脂逼出來,外表開始變得金黃酥脆,記住第二次時間別太長,否則就焦了。

就是一句話:低油溫將食材炸熟炸定型但是容易吸油,高油溫複炸炸酥卻可以吐油

所以看見沒有,炸兩次非但沒有影響食材的口感,而且外表會變得更酥脆,也會將低溫油炸時的油脂逼出來,保證食材最後不油膩。

​6.做菜時那一丟丟「白糖」提鮮的秘密

很多人反感做菜時加白糖,其實白糖的作用還真的很大,主要有提鮮,中和,防腐,增甜,增色,解油膩等作用。防腐需要高濃度的糖分,和食鹽醃制是一個道理,白糖加入也可以中和各種味道,讓菜肴味道更自然,其他的增色,解油膩也就不多說了,就重點說說「提鮮」這個事。

說到白糖「提鮮」就得知道什麼叫做「美拉德反應」,簡單點說就是在加熱條件下蛋白質與糖發生的一系列複雜反應,過程中會產生成百上千的新分子新氣味,為食物增添更好香味和色澤。順便說一下你個白糖增色的「炒糖色」也屬于這個反應。

所以看出白糖可以提鮮的條件: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質(氨基酸),高溫。

糖我們有,在烹飪過程中使用白砂糖或者冰糖會分解產生葡萄糖和果糖,蛋白質也有,比如食材本身的蛋白質或者醬油中的氨基酸等,高溫更是手到擒來,但是一些水煮或者湯汁過多的菜肴,用白糖提鮮就要多煮一會才會有效果,好比紅燒肉最後的色澤和香味,就是加白糖炒糖色美拉得反應的最好例子。

如果你加了只有甜味,那只有可能是加的太多了,或者烹飪過程中溫度太低了,至于加多少,你要懂得「適量」的精髓。

7.「酒」可以去腥的秘密

我們老祖宗很久以前就知道「酒」可以用來給肉類食材去除腥味,而且最後發現只有10到15度之間的酒精度數去腥效果最好,又出現了以黃酒為基添加了香料的「料酒」,算是烹飪專用酒了吧。

酒精和食材接觸後,食材中的腥味物質就會溶解在酒精中,然後再通過加熱來使酒精揮發帶走腥味,同時一些香料也會幫助遮蓋部分腥味,提供各適量的香味。

所以得到酒去腥味的條件:酒精(10到15度),腥味物質(肉類海鮮等),高溫,空間。

高溫要多高的溫度?很簡單,肉類下鍋後炒至8成熟即可烹入料酒,那為何要有「空間」一說,酒精的揮發當然要散發出去,如果封閉起來酒精無法揮發,自然有留在食材中了,這也就是餃子餡不是加料酒的原因。

那白酒和啤酒不可以嗎?當然也可以,但是如果單純的只是去腥,那肯定沒有料酒來得好,白酒度數高,其酒精「侵略」性高,去腥的同時還容易改變食材的味道和口感,啤酒度數太低,去腥效果不明顯,但是若想帶來不一樣的菜肴風味,是可以添加的,比如我們本地的黃豆燒雞塊就是加了少量的白酒,成菜帶有淡淡的白酒香味,也不錯。

8.花椒「香和麻」全掌握在你的油溫裡

首先花椒的「麻味」並不是一種味道,它和辣椒的「辣味」一樣,是一種給人的痛感,這種物質最大的特性就是容易溶解在油脂中,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溶解度增大,但是其又有很大揮發性,隨著溫度的升高也伴隨著揮發。

再說花椒的「香味」,主要來源于芳樟醇,檜烯,月桂烯,這些物質的沸點在150到230度之間,也就是說要達到這樣的溫度才會釋放出香味,放眼烹飪中哪裡會有這樣的高溫,非油炸不可。

繼而得知烹飪時想花椒出香味和麻味須有條件:食用油,低油溫出麻味,高油溫出香味。

實際使用中,最明顯的就是自己花椒油中有體現,比如為了充分萃取出花椒的麻味,我們會通過低油溫浸泡花椒,並覆蓋嚴實上鍋蒸的方法,再為了提取花椒的香味,還會把蒸過的花椒再高溫油炸一遍,再將兩者混合就可以得到又香又麻的花椒油,如此而已。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這8個烹飪的原理了,希望這能給大家以後的生活提供一些便利的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