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楊家將中的楊業是一個怎樣的人?

西元1089年, 蘇軾之弟蘇轍作為北宋使者前往遼國恭賀遼主壽辰。 路上, 他穿過古北口的一處山坡, 此山坡上有一座前人留下的廟宇。 蘇轍見此廟宇, 心旌一痛不禁感慨連連, 寫下詩篇一首:

行祠寂寞寄關門, 野草猶如避血痕。

一敗可憐非戰罪, 大剛嗟獨畏人言。

馳驅本為中原用, 嘗享能令異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隱, 誅彤聊足慰忠魂。

這座廟便是鼎鼎大名的楊無敵廟, 紀念的是北宋名將楊業。 他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稱謂——楊老令公, 即楊家將中的抗遼第一人。

楊業, 本名楊重貴, 原籍麟川新秦, 因長期在太原生活,

故《宋史》稱他為太原人。 楊業乃為將門之後, 其父楊信為麟州刺史, 臣附於北漢。

楊業少時倜儻任俠, 善於騎射, 喜好打獵, 而收穫往往多於常人。 他雖讀書不多, 卻也忠烈武勇, 甚有智謀。 弱冠之年, 楊業即跟隨劉崇, 為保衛指揮使, 以驍勇聞名北漢。 由於屢立戰功, 所向披靡, 不久便遷升建雄軍節度使, 被眾人稱為“楊無敵”。

後宋太宗北征, 楊業領兵守城, 數出兵攻宋軍, 捍太原城東南面“殺傷宋師無算”。

不久之後, 北漢帝劉繼元投降。 但楊業仍然倔強地據城苦戰。 《續資治通鑒》中記載, 直到劉繼元派自己的親信前來勸降, 楊業這才解甲以降。

久聞楊業之名的趙匡胤派使者召見楊業, 識才心喜, 隨即授環衛官為左領軍衛大將軍;大軍回朝之後,

更是直接升任鄭州刺史。

因為楊業在北漢時期的主要對手是遼國, 因此楊業歸附北宋之後很快便被安排在邊疆防事。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北漢一直臣事遼國, 楊業怎會與遼國交鋒呢?原因是, 當時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 北漢只得請楊業驅除騷擾。

據《遼史》記載, 楊業歸順北宋後, 與遼軍對陣, 遼將耶律斜軫責問其:“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足見楊業戰鬥經驗之豐富。

楊業身為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與當時的大將潘美共同屯兵防遼。 次年三月, 潘美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 適遇遼軍南犯雁門, 楊業率騎兵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向南, 與潘美所部合擊, 大敗遼軍, 殺遼將蕭咄李, 俘遼將李重海。

雁門之捷過後,

遼人對於楊業的恐懼則更上一層。 史載“契丹畏之, 每望見業旗即引去”。

可是就是這份功勞, 讓楊業惹上了大麻煩。 一個歸宋不到一年的降將, 便迅速立功邊關揚威朝野, 受到宋太宗的重用, 怎能不遭到周圍舊將的嫉妒?

在《宋史·楊業》中曾有記載:“主將戍邊者多忌之, 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 帝覽之皆不問, 封其奏以付業。 ”

可見雖然皇帝仍舊信任于他, 他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軍隊內部的勾心鬥角之中。 這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986年, 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 收復燕雲十六州。 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 任西路軍主將, 楊業為副主將, 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 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

各路大軍接連攻下了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個州,

軍隊駐紮在桑乾河邊, 恰逢曹彬的部隊出師不利, 各路軍馬都被撤回, 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不久, 朝廷下詔把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 命令潘美等人帶領部下的軍隊保護百姓。

當時遼國蕭太后和大臣耶律漢甯、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隱率領軍隊十多萬人, 再次攻陷了寰州。

楊業向潘美等人建議小心行事, 卻被主帥無視。 監軍王侁更是對楊業大加嘲諷:“君侯素號無敵, 今見敵逗撓不戰, 得非有他志乎?”

楊業無奈, 為表拳拳忠心只得選擇率先出發。

臨行前, 他似乎已知此戰結局, 悲壯地對主將潘美說道:“此行必不利。 業, 太原降將, 分當死。 上不殺, 寵以連帥, 授之兵柄。 非縱敵不擊,

蓋伺其便, 將立尺寸功以報國恩。 今諸君責業以避敵, 業當先死於敵。 ”

遼軍主帥耶律斜軫得知楊業出兵, 令部將蕭撻凜設伏兵于路。 楊業率部北攻朔州, 清晨, 楊業“麾幟而前, 斜軫佯退, 伏兵發, 斜軫進攻”。

楊業中伏之後且戰且退, 從朔州南三十裡狼牙村轉戰退至陳家穀口, 此時楊業軍中已近乎全軍覆沒, 而楊業自己身上也有二十幾處傷口。

但穀口留有他唯一的希望——在出發之前, 楊業曾向潘美建言, 在此處留下一千弓箭手埋伏, 少量騎兵。 那麼即使楊業部隊盡沒, 至少也能換得三州百姓萬無一失。

可是, 此時的陳家穀口卻空空蕩蕩。 哪裡有半個援軍?

楊業對剩下不足一百的士兵慟道:“汝等各有父母妻子, 與我俱死無益也, 可走還報天子。 ”可楊業往日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深受士卒的擁戴,如今面臨生死關頭,他們都不肯離去,楊業遂“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猶手刃數十百人”。

最終,楊業為流矢所中墜馬,馬亦被射中受重傷,他成為遼軍俘虜,其子楊延玉亦戰死。楊業則在被押赴遼朝的途中,絕食三天而亡。

楊業之死實際是因為主帥潘美、監軍王侁、劉文裕等人的妒忌,被置之必敗之地,潘美等又違約不援所害。

楊業之死,“天下聞其死,皆為之憤歎”,宋太宗深為痛惜,但宋太宗的親信潘美只受到象徵性的懲罰——削秩三等,而且所削的只是檢校官的榮譽銜,由檢校太師降為檢校太保,並且次年即恢復。

外戚劉文裕被除名,配隸登州,但“歲餘,上知業之陷由王侁,召文裕還”。最後,楊業犧牲的主要責任都被推給王侁,王侁被除名,配隸金州,後死於召還途中。

這樣的處理方法,顯然讓人們無法接受。他們並不希望這些奸佞之輩能夠逍遙法外,於是人們便編出了一系列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反映在《潘楊訟》《清官冊》《調寇准》等戲曲之中。

他們讓寇准審判了潘美,並設計讓楊家將們完成了復仇。他們用自己的筆踐行了屬於他們心目之中的正義,另外還在古北口建下了“楊無敵廟”來永遠地紀念這位英雄。

應當說明,楊業的死地是在雁門陳家穀,而不是“楊無敵廟”的所在地古北口。這兩個地方相距數百里。

古北口當時屬遼國,不屬宋朝,而宋將楊業為抗遼而死,在遼國境內倒建立起楊業的祠廟來,豈不是怪事一樁?

其實,怪事也不怪,理由很簡單:當地的人民敬仰他。包括漢人,契丹人,深深地仰慕他的英雄事蹟,所以冒死也要建廟紀念。

英雄,在哪裡都是英雄。

”可楊業往日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深受士卒的擁戴,如今面臨生死關頭,他們都不肯離去,楊業遂“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猶手刃數十百人”。

最終,楊業為流矢所中墜馬,馬亦被射中受重傷,他成為遼軍俘虜,其子楊延玉亦戰死。楊業則在被押赴遼朝的途中,絕食三天而亡。

楊業之死實際是因為主帥潘美、監軍王侁、劉文裕等人的妒忌,被置之必敗之地,潘美等又違約不援所害。

楊業之死,“天下聞其死,皆為之憤歎”,宋太宗深為痛惜,但宋太宗的親信潘美只受到象徵性的懲罰——削秩三等,而且所削的只是檢校官的榮譽銜,由檢校太師降為檢校太保,並且次年即恢復。

外戚劉文裕被除名,配隸登州,但“歲餘,上知業之陷由王侁,召文裕還”。最後,楊業犧牲的主要責任都被推給王侁,王侁被除名,配隸金州,後死於召還途中。

這樣的處理方法,顯然讓人們無法接受。他們並不希望這些奸佞之輩能夠逍遙法外,於是人們便編出了一系列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反映在《潘楊訟》《清官冊》《調寇准》等戲曲之中。

他們讓寇准審判了潘美,並設計讓楊家將們完成了復仇。他們用自己的筆踐行了屬於他們心目之中的正義,另外還在古北口建下了“楊無敵廟”來永遠地紀念這位英雄。

應當說明,楊業的死地是在雁門陳家穀,而不是“楊無敵廟”的所在地古北口。這兩個地方相距數百里。

古北口當時屬遼國,不屬宋朝,而宋將楊業為抗遼而死,在遼國境內倒建立起楊業的祠廟來,豈不是怪事一樁?

其實,怪事也不怪,理由很簡單:當地的人民敬仰他。包括漢人,契丹人,深深地仰慕他的英雄事蹟,所以冒死也要建廟紀念。

英雄,在哪裡都是英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