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雷公山牛王老死後,苗族村寨500多人為它送行,場面壯觀

苗族人對逝世牛王, 按照苗族人最高禮儀安葬, 全村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鬥牛愛好者500余人參加牛王遺體告別儀式, 村裡的婦女們還穿盛裝一路吹笙跳舞送行。 這是幾年前, 苗族群眾在雷山縣把一頭老死的“英雄鬥牛”抬出村子, 前去安葬。 牛王出殯的那一刻, 牛主人的叔媽泣不成聲:“牛王就像自己的親人, 牛王是我們的兄弟, 牛王是小孩的伯伯, 我們捨不得它啊。 ”

這頭老死的牛王出生在雷山縣大塘鄉新聯村牛欄組。 通人性, 脾氣好, 有禮貌。 其特徵為:鼻樑粗壯、眼皮厚實, 身高一米三分、身長二米二、胸圍二米一五,

內角尖距一米零一、尾段、堅實強壯。 曾在黔東南境內、黔南、銅仁等各賽區參加比賽, 獲得第一名11次, 一生獲獎20餘次, 被授予“牛王”、“雷公王”、“雷公山牛王”等稱號, 共獲獎金13萬餘元, 後來“退休”了。

這頭“英雄鬥牛”老死命終後已有28歲, 它在10年間, 橫掃黔東南無敵手, 在雷山縣的通村公路上, 送別“雷公山牛王”這支長長的送葬隊伍全是自發趕來送葬的群眾, 約有200多人。 “它與我們相伴了15年了, 已經成為家的一名家庭成員了。 ”牛主人說, 當年他花了4280元買回來的, 進行悉心餵養。

買來後的第三年, 就開始征戰疆場。 除了能征善戰, “雷公山牛王”還很通人性, 脾氣很好, 這也是牛主人及其家人深愛它的原因。 “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也是我們的大英雄。

”村民說, 此牛不光是打鬥的好手, 還是耕作的能手。 平時除了耕地外, 主人還給它開小灶, 暑熱天氣裡, 每天都要帶它下河洗一兩次澡, 上午還要對它進行跑步、用犄角敲土之類的訓練, 以培養它的“鬥性”。

後來因它年事已高, 主人正式讓它退役, 也不再讓它勞作了。 根據慣例, 鬥牛退役之後, 要麼賣掉, 要麼宰殺吃肉。 當時, 有人出資5萬元買它, 牛主人家人不同意賣出去或宰殺。 牛主人的兒子表示, 這牛就像家裡的一位老人, 要為它養老送終。

後來, 這頭鬥牛最終因年老體衰, 終命于牛圈中。 當地鬥牛協會、村民及牛主人一家, 為感謝這頭牛王給他們帶來的榮譽, 特在家鄉舉行隆重的儀式, 將這位他們心中的大英雄進行厚葬,

並立碑紀念。 “我們送的, 是一位可敬的老人”、“只可惜它一生未育一子, 這是因為要長期保持和激發它鬥性的原故。 ”村民們說道。

村民們展示這頭“英雄鬥牛”生前獲得的榮譽。 鬥牛的安葬儀式開始時, 村裡村民紛紛前來參加告別儀式後, 婦女們穿著民族盛裝送行, 蘆笙隊與芒筒隊為它送葬。 26名村民抬著這頭鬥牛步行數公里後, 將它安葬于公路邊上, 並立上了“雷公山牛王墓”石碑。 整個安葬儀式, 隆重又莊嚴。

村民們說, 這個村子也因“雷公山牛王”而聞名, 當地的望豐鄉因有“雷公山牛王”而被譽為牛王之鄉。 現雷山縣望豐鄉飼養水牯牛多, 每到節日各村寨都開展鬥牛活動, 一批又一批的養牛能手, 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的“牛王”,

它們征戰四方, 既弘揚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 豐富了多彩的節日生活, 又促進了黔東南旅遊業的發展。

貴州苗族鬥牛尤以黔東南七月初“鬥牛文化節”, 最為出名, 彙集了貴州省及鄰省各個地方的名牛, 鬥牛時間長, 人數多。 鬥牛開始之前, 各村推舉的中間人奔走于各牛主之間, 瞭解牛的長度、高度、年齡、體重、角門長勢等等, 然後集中決定誰與誰鬥, 在征得牛主同意後, 主持人即宣佈鬥牛開始。 那場面相當壯觀、有趣。 鬥牛結束後, 人們紛紛給勝者披紅掛彩, 並向其主人敬酒祝賀。

當然, 苗族人以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 而是以鬥牛的方式選出神崇拜, 來展示苗家人崇敬的力量和勇敢。 競賽性則是以輸贏論名次。 一般來講, 鬥勝的牛會被稱為牛王、牛神、牛聖,

為全村寨帶來榮譽, 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崇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