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空軍轟-6K為何會頭上長角?竟與飛行員彈射逃生有關

隨著中國空軍遠海巡航成為常態, 轟-6K“戰神”轟炸機頻繁飛越宮古海峽、巴士海峽, 實施“繞島巡航”訓練, 這種戰略轟炸機的身影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 細心的你可能發現該機機頭上方長了三個奇怪的角, 兩個在右側, 一個在左側, 配合轟-6K全新設計的機頭外形, 竟讓“戰神”也有了一些暴力美學的感覺。

轟-6K是老轟-6的一款“魔改型”, 這三個角自然與該機的魔改有關係。 我們都知道轟-6是蘇聯圖-16“獾”式轟炸機的國產型號, 後者研製於20世紀50年代初, 也就是人類剛進入噴氣時代那會, 和波音B-47一樣屬於第一代噴氣式轟炸機。

第一代噴氣式轟炸機還未擺脫二戰轟炸機的設計思想, 依靠炮塔而不是速度作為自衛武器, 再加上航電自動化程度低導致乘員數量眾多, 使該機逃生系統的設計非常複雜。 圖-16採用6人制機組, 包括正副飛行員、領航員、第二領航員、通訊員、射擊員, 在發生緊急情況時除了正副飛行員的彈射座椅能向上彈射之外, 其餘機組的彈射座椅都是向下彈射的, 所以對於彈射最低安全高度有著嚴格規定。 也就是說如果圖-16在起降階段發生致命故障, 除正副飛行員之外, 其餘向下彈射的4人基本上被判了死刑。

一次蘇聯空軍的一架圖-16在降落時雙發停車, 機組被迫彈射逃生, 結果向下彈射的4人因為高度太低都坐在彈射座椅上拍扁在地面,

向上彈射的正副飛行員雖然開傘成功, 但其中一人在彈射中脊柱受傷導致癱瘓, 成功彈射逃生的只有一人。 轟-6在彈射逃生方面也是個老大難, 轟-6裝備後發生了8起一等事故, 共犧牲了41名空勤人員, 只有2人成功彈射逃生……

提高彈射逃生成功率就成為轟-6K的一大改進方向。 該機用兩台D30-KP-2渦扇發動機取代渦噴-8, 在推力增加30%發的同時油耗降低了20%。 再加上取消內置彈艙, 改為油箱, 最大載油量增加到接近40噸。 使轟-6K的作戰半徑接近3500公里, 最大載彈量也提高到12噸, 相比之下老轟-6只有1800公里和9噸。

為了徹底解決老轟-6的彈射逃生問題, 西飛重新設計了轟-6K的機頭, 採用現代化玻璃駕駛艙和先進航電, 並取消自衛機炮,

把機組編制從6人縮減到3人, 分別為正副駕駛員、領航員兼武器系統操作員。 三人的座位都集中於駕駛艙中, 其中武器系統操作員在駕駛艙右側的副駕駛之後, 這樣就為配備向上彈射的先進彈射座椅創造了條件。

轟-6K的三人制機組採用STZ-7型救生系統, 每人都配備了HTY-6F彈射座椅。 為了保證彈射效率和成功率, 這套救生系統採用了許多我國獨創的救生技術, 其中之一就是轟-6K頭上的角。 這個角實際上就是彈射座椅上方逃生通道艙門的鉸鏈整流罩, 為什麼會有這麼巨大的鉸鏈呢?從央視視頻截圖看, 轟-6K的HTY-6F彈射座椅上有兩根紅白相間的支柱與鉸鏈相連, 彈射時通過支柱觸發鉸鏈艙門釋放機構完成拋蓋動作, 提高了彈射反應時間。

此外轟-6K的逃生系統還應用了側向軌跡發散火箭、座椅限臂器等先進設計, 保證機組迅速依次逃生, 彈射座椅互不干擾。

轟-6K通過頭上長角的方式徹底解決了困擾老轟-6終身的彈射逃生難題, 具有零零彈射能力的HYT-6火箭彈射座椅和經過優化的逃生通道大大提高了該機在低空彈射逃生時的成功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