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作為寫作者,書寫就是我的耕種方式吧?”

本期書評作品

《遙遠的向日葵地》


作者:李娟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11

定價:38.00元

(呈明書店C7區有售)

李娟是個快樂的寫作者(節選)

張黎明

讀李娟《遙遠的向日葵地》散文集, 仿佛看到李娟一家人在向日葵地邊一幕幕艱辛生活、苦中作樂的美麗風景畫, 又像聆聽李娟用詩一樣的語言講述在祖國的邊疆阿勒泰烏倫古河沿岸, 其母親承包耕種“向日葵地”數年間所經歷的酸甜苦辣。 日常勞作生活的艱辛和縫隙中的詩意被她克制著娓娓道來, 在不斷克服災難困苦的過程中, 人和萬物連同茫茫大地結盟,

滋長出深厚的情誼, 在一次次絕望中孜孜追尋生活的希望。

李娟深知耕種者的痛苦與艱辛, 卻也用最熱烈深沉的筆觸讚美了這荒涼大地上濃稠澄亮的生命力。 她認真地參與生活, 耐心地呈現生活, 以散文的方式呈現處於流動狀態的農村生活。 她對待生活、寫作的態度, 是既不抱怨命運也不試圖取巧, 而是始終秉持著耐心與勤勞, 時時釋放著善意與真誠。

李娟是個快樂的寫作者。 用文字為大地萬物賦形, 觸及事物內部的靈性, 這種靈性來自對生命的秘密的感悟, 是她獨自與天地萬物對話的結晶。 她在本書《後記》中這樣寫道:“作為寫作者, 書寫就是我的耕種方式吧?我深陷文字之中, 一字一句苦心經營。 所有念念不忘、耿耿於懷的事情,

我都想寫出來, 都想弄明白它們為什麼非要佔據我的記憶不可。 寫作的過程像是挖掘的過程, 甚至是探險的過程。 很多次, 寫著寫著, 就‘噢——’地有所發現。 ”

找尋, 心靈的原鄉(節選)

何春雅

簡短書評

這是一本關乎大地、關乎耕種、關乎萬物生長、關乎人間世的美文。 閱讀的過程如同消享著一桌采自四季時令之鮮的菜肴, 清麗, 樸素, 實在, 不造作, 不矯揉, 唇齒間流淌著源自田野的清香, 空氣中彌漫著陽光和向日葵的味道。

而書中關於自然、社會、個體、環境、生存和發展等諸多跟生活和生命息息相關的課題的思考, 逐一鋪開、歷歷呈現的阿勒泰戈壁草原上獨特的風土人情, 以及那段經歷留給作者的青春記憶和所有念念不忘的過往,

或熱烈, 或寧靜;或美麗, 或哀傷;甚至於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天之大, 人之渺”的孤寂無助和痛苦掙扎, 最後都化作生命的滋養, 深入骨髓, 生生不息……

歲月回眸, 人生最美的一段時光, 定格在心靈的原鄉。


精彩片段及閱讀分享

(一)母親的愛, 比山重, 比天高

她扛著這兩根三米長的樹幹及一大堆行李, 倒了三趟車。

沒有候車室, 沒有火爐。 她在省道線或國道線的路口等車。 前不著村, 後不著店, 她守著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風雪之中。

不知車什麼時候來, 也不知車會不會來。

頭一天, 她也在同一個路口等了半天, 又冷又餓, 最後卻被路過的老鄉告知班車壞了, 要停運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 心懷一線希望。

世界上最強烈的希望就是“一線希望”吧?

——摘自《擅於到來的人和擅於離別的人》

評:這段文字, 讀著讀著, 不覺鼻子就酸了, 眼眶也濕了。 母親的身影如一個個被剪輯的電影畫面般, 一一浮現於腦海、心中。 常常驚詫于母親無限的想像力和無窮的創造力, 她總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情況下, 以你做夢也想不到的方式, 專心專意地、樂此不疲地將她的愛在現實生活中盡情地演繹:可以是一壺她親手在田野採集的蒲公英茶, 可以是一副她一針一線手工縫製的絮著雪白棉花的護膝, 可以是一簍她親手種植的苜蓿……零零碎碎, 具體而微, 但又絕對不可以用秤去稱, 用尺去量, 因為:母親的愛, 比山重, 比天高。

(二)對自然, 常懷敬畏之心

面對這全部的金色,

葵花緩升寶座, 端坐一切金色的頂端。

這初秋的大地, 過於隆重了, 以致天地欲將失衡, 天地快要翻轉。

天空便只好越來越藍, 越來越藍, 越來越藍。

……

金色和藍色, 相峙於這顆古老的星球之上。 從金色和藍色之間走過的人, 突然感到自己一塵不染。

——摘自《金色》

眼下世界裡, 青草頂天而生, 爬蟲晝追日, 夜逐月。 風是透明的河流, 雨是冰涼的流星。

……

我醞釀出一份巨大的悲哀, 卻流不出幾行眼淚。 我全面坦露自己的軟弱, 捶胸頓足, 小丑般無理取鬧。 可萬物充耳不聞。

——摘自《我的無知和無能》

評:古人所謂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即指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至善、至美之境。 身為茫茫宇宙的一分子, 對大自然當常懷敬畏之心, 自覺地、用心地去體味和接受來自宇宙和大自然的資訊和靈感,不單單是供養我們的身體,更要滋養我們的心智,涵養我們的生命。

李娟最大的快慰無疑是寫作本身(節選)

於越

有人說,“寫作即是坐下來審判自己。”(陳超《塑膠騎士如是說》)讀完這本書,我倒覺得李娟的寫作更像是尋找生命的印記。

我喜歡李娟的語言,純淨而幽遠,令人的思緒沉浸在那無邊的大漠中;像大千世界的天籟,稀釋了時間的塵埃,止息了一切的動,一切的擾攘。

作品一筆一畫地勾勒出勤勞樂觀的母親、高齡多病的外婆、大狗醜醜、小狗賽虎、雞鴨鵝,以及毀了又種、種了再毀的九十畝葵花地……漸漸地,這些筆觸幻化成一個個形象,取代了我們本來要精確再現的印記,就像天空中的星星在我們的注視下一個個出現,最終照亮整個天空。

每個作家都會有自己的精神肖像,他們的作品往往融入個人的性格、習慣及生平的一切細節。李娟在這本書裡再一次全身心地去體驗了她的生活,也許體驗的也是眾多人的生活——金燦燦的向日葵充滿期望,更多的是等待,也蘊含著到來與離別。

當代中國很多作家往往為功利所累,最終喪失了寫作的本心和本真的快樂,但在李娟的作品中,我能體會到她最大的快慰無疑是寫作本身。

自覺地、用心地去體味和接受來自宇宙和大自然的資訊和靈感,不單單是供養我們的身體,更要滋養我們的心智,涵養我們的生命。

李娟最大的快慰無疑是寫作本身(節選)

於越

有人說,“寫作即是坐下來審判自己。”(陳超《塑膠騎士如是說》)讀完這本書,我倒覺得李娟的寫作更像是尋找生命的印記。

我喜歡李娟的語言,純淨而幽遠,令人的思緒沉浸在那無邊的大漠中;像大千世界的天籟,稀釋了時間的塵埃,止息了一切的動,一切的擾攘。

作品一筆一畫地勾勒出勤勞樂觀的母親、高齡多病的外婆、大狗醜醜、小狗賽虎、雞鴨鵝,以及毀了又種、種了再毀的九十畝葵花地……漸漸地,這些筆觸幻化成一個個形象,取代了我們本來要精確再現的印記,就像天空中的星星在我們的注視下一個個出現,最終照亮整個天空。

每個作家都會有自己的精神肖像,他們的作品往往融入個人的性格、習慣及生平的一切細節。李娟在這本書裡再一次全身心地去體驗了她的生活,也許體驗的也是眾多人的生活——金燦燦的向日葵充滿期望,更多的是等待,也蘊含著到來與離別。

當代中國很多作家往往為功利所累,最終喪失了寫作的本心和本真的快樂,但在李娟的作品中,我能體會到她最大的快慰無疑是寫作本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