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說說台州麥鼓頭

相忘於江湖

余喜華

這些年, 在台州有一種小吃很火, 它就是麥鼓頭。 準確地說, 應該叫甯溪麥鼓頭, 因為它最初流行於台州黃岩西部山鄉寧溪一帶, 而且麥鼓頭的叫法也局限于寧溪周邊地區;在台州的其他地方, 比如東部沿海的路橋、椒江等平原地區, 卻被叫作“菜癟餅”。

甯溪麥鼓頭的製作方法是, 將麥粉和水挼(ruó)成團, 再搓成條狀, 一截一截摘下來, 揉搓成圓球形, 如小孩拳頭大小, 再捏成碗狀。 嵌入配好的餡料, 封口, 壓平, 用擀麵杖擀攤成薄餅狀;然後, 放在平底鍋上烙, 烙熟一面, 翻過來烙另一面。 其實這就是一種烙餅,

又因它的餡料的主要成分是菜癟(菜癟是霉乾菜的台州方言叫法), 因此叫它菜癟餅, 直觀通俗, 易於理解。

那麼, 寧溪人為什麼叫它“麥鼓頭”?據說是因這種餅在鍋裡烙時, 餡料中間的氣體受熱膨脹, 使餅稍微鼓起來, 因而得名。 但這個“鼓”持續不久, 稍微冷卻, 鼓起的餅體即刻癟回去, 成為名副其實的菜“癟”餅。

叫麥鼓頭也好, 叫菜癟餅也罷, 受到吃貨們的熱捧, 不是因為它的叫法, 而是因為好吃。 甯溪麥鼓頭好吃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餡料好。 麥鼓頭的餡料, 除了菜癟, 或者鹹菜外, 還配有用寧溪山裡人家養的豬肉精心醃制的鹹豬肉。 這種家養豬, 吃的是自家山坡上種的蘿蔔纓、番薯藤、芋頭桄等“綠色食品”, 不喂飼料,

不加添加劑, 這樣的鹹肉過去山裡人往往吃上一整年。

甯溪麥鼓頭這種小吃, 與近年來風靡浙江的另一種小吃“縉雲燒餅”基本相似, 它們的基礎餡料和做法是相同的。 兩者唯一的不同, 甯溪麥鼓頭是用平底鍋烙熟, 而縉雲燒餅是貼在烤爐內壁烤熟的。

俗話說:“十裡不同雨, 百里不同風。 ”台州主城區椒江、黃岩、路橋三區的大部分地域, 過去都屬於“黃岩縣”, 雖說主要民間習俗相同, 但各地也有些許差別。 黃岩甯溪叫麥鼓頭的小吃, 在椒江、路橋一帶被稱作菜癟餅, 就是一例。

其實, 麥鼓頭在椒江、路橋一帶, 卻是另一種小吃的叫法。 椒江、路橋人所指的麥鼓頭, 也叫“麥碗”, 它有甯溪麥鼓頭的形, 但不加餡料。 麥碗開口面朝下, 撲在鋪有紗布或者菜葉的竹制飯架上,

再放在大鍋上蒸煮。 飯架下面的鍋裡煮的是清水, 或者蘿蔔、青菜等菜羹, 菜羹煮熟或者煮黃了, 麥碗也蒸熟了。 然後, 麥碗就著菜羹吃, 或者麥碗裡放點蒸熟的鹹菜吃。

說到這裡, 看客或者吃貨們應該明白了, 這裡的麥碗就是北方人的窩窩頭。 窩窩頭是捏成碗狀的, 蒸熟以後形狀不變, 一端開口, 一端鼓凸, 被叫做麥鼓頭, 十二分貼切。

北方的窩窩頭是玉米麵做的, 其色黃澄澄。 周作人在《窩窩頭的歷史》一文中認為, 窩窩頭起源時間雖不可考, 但因其原料是玉米麵, 至少應該是玉米被引入中國以後的事了。 周作人在該文中還提到, 他住在杭州時, 家裡一個姓宋的保姆是台州人, 常帶去裡面加了白薯的窩窩頭吃。

看來台州人吃窩窩頭, 即椒江、路橋人所指的那種麥鼓頭, 也有很長一些時日了。

文化大觀丨包建永

微信小編丨陳洪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