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寶雞麟游,唐太宗杖匯出醴泉,有故事,有歷史,有文化的好地方

寶雞市東北部的麟遊縣, 地處渭北旱原丘陵溝壑地帶, 東與咸陽市的永壽、乾縣相鄰, 西接千陽、鳳翔, 南俯扶風、岐山, 北依彬縣及甘肅靈台縣。 隋唐時期的封建帝王曾在縣城所在地修築舉世聞名的避暑離宮——仁壽宮、九成宮, 兩朝四帝曾二十次駕幸麟游避暑消夏, 給這裡留下許多歷史文化和民間傳說。 這裡發生的唐太宗杖匯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弑父、魏征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薜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 讓麟游名聲遠揚。

唐代魏徵撰文、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丹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是國寶級文物;唐高宗李治率當朝四品以上文武百官御筆書丹的《萬年宮銘碑》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皇家佛教寺院慈善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都為麟游帶來深厚的文化積澱。

唐代詩人杜甫、王維、李商隱、王勃, 宋代大文豪蘇軾, 明清時期的區充、劉鏡等都留下歌詠麟遊山水的不朽名篇。 唐代畫家李思訓的《九成宮紈扇圖》, 清初畫家劉侖的《麟山十二景圖》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精品。

麟游, 成為文人墨客訪古憑弔, 吟詩作畫的好地方。 這裡的風景名勝還真值得走一走, 看一看。 麟遊縣東7公里的新莊原, 漆水流此, 巨石為床, 出現兩處約7米高之接差, 河水奔騰而下, 如輕飄白絹, 下注清潭二處, 水面白珠翻滾, 水沫浮動, 舊志謂織女在此浣絹。

尤以炎陽夏日臨其境, 如六花飛舞, 粉沫清潭, 沁人心脾, 故又稱“寒潭飛雪”。 東數武有董孝子永會意墓, 旁有織女祠, 乾隆時畢沅為書孝子碑, 今碑祠具圯, 其景尤佳。

麟遊縣西端的天臺山, 東有童山、東台諸峰, 南有青蓮山, 西有鳳台、屏山, 折疊如屏;北有碧城, 又有北馬坊、杜水、清水、麟溪、澄水五水交匯, 中間形成空曠平郊, 天臺突兀川中, 一峰獨秀, 乃隋、唐離宮之舊墟。

宮城內以天臺山為中心, 四向輻射。 山頂有九龍殿, 殿前兩塚, 營闕相對, 類似長安大明宮含元殿之貌;沿山頂東側而下, 分岩疏闕, 修築長廊與山坳大殿相通。 山東有禦容殿, 今人呼為梳粧檯, 為隋、唐貯妃處。 再東, 則為隨從文武官署行轅。 山南丹霄樓, 紫雲殿遙遙相對,

前即為宮城之南門永光門。

青蓮山在麟游縣南十公里處, 與九成宮遙遙相對, 如蓮半開。 春夏之晨, 山上雲霧繚繞, 如輕舞白綾, 面九成宮而來, 每于陰雨, 煙雲深鎖, 山峰忽隱忽現, 變幻無窮, 及至雲推霧移, 青翠如畫, 故曰青蓮, 乃九成宮之南屏。

麟遊舊縣城童山有珍稀古樹銀杏兩株。 一株在城隍廟院, 挺拔而上, 高29米, 胸徑周長2.74米, 胸直徑0.93米。 一株在興國寺, 粗大而曲, 高23米, 胸徑周長5.65米, 胸直徑1.8米。 據考, 二株銀杏樹為千年之物, 今天仍枝葉茂密, 尚抽新枝, 葉如扇形, 繁而無隙, 深秋果實累累, 葉色轉黃, 直托碧霄, 慎觀之, 如景泰蘭之繪金花, 燦燦閃光。 當地群眾有“麟遊兩株銀杏樹, 把天摩的咯吱吱”之說, 傳為景觀。

麟游縣東南7.5公里的石臼山,

海拔1350米, 一峰高聳, 兩腋拱起, 自腹至巔, 樹木蔽天。 山上景觀多處, 有搗藥臼, 臥臍石, 靈湫池等。 搗藥臼在山峰最高處, 中有水, 人稱“雨澇不溢, 天旱不涸”, 傳為仙人練丹搗藥之處。 石臼之側有臥臍石, 傳為仙人踩石之足跡, 四旁隆起, 層層剝落, 渾若指紋, 冬季積雪滿山, 此處卻消融無存。

半山有殘碑, 刻“茂公營記”四字, 蓋唐太宗幸九成宮時, 李勣屯兵於此所留之營跡。 山腰平坳, 舊有廟宇, 祀觀音, 座下池水, 揭蓋則水自中出, 飛流縈委, 聲若敲金, 狀如散珠, 驚蛇匹練, 不足喻奇, 山之絕頂, 石壁峭立, 攀登而上, 南觀渭水如帶, 秦嶺高峻, 東望乾醴瀝瀝入目, 所以人稱石臼山巔“立看北京, 臥看長安”。

麟游之美景, 只有到過的人, 才發現俯瞰渭川如繪,

感歎是遠眺之絕佳境地。 今生不去者, 實為憾事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