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1922年胡适进宫会见溥仪,为何要称呼他为“皇上”?

文/媯滿聰

1922年胡適在北大風生水起, 順利當上了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 而這年他才31歲。 少年學者, 廊廟之才, 自然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溥儀的英國老師莊士敦對這位受英語文化影響青年才俊非常感興趣, 于是在遜帝溥儀身邊經常提他。

17歲的溥儀依然是個頑童, 不過被莊士敦教導得走了樣, 儼然英國的紳士君主。 莊士敦的目的是, 把溥儀英國化, 然后再讓他在紛亂的民國時代慢慢崛起。 不過, 溥儀并沒有表現出老師期望的能力。 為了讓溥儀接觸外面的世界, 莊士敦將胡適的作品引薦給了他。

溥儀讀過一些胡適的文章,

對這個人充滿了好奇, 非常想知道這位南方人, 在美國念的書, 說中國話是什么口音。 當時, 宮里剛裝上電話, 溥儀非常好奇, 特別想試試。 在電話本上, 他能看到的熟悉名字也就胡適了, 于是他就撥通了電話。

胡適并沒有立即答應溥儀次日會面, 而是把時間改為下周。 掛了電話后, 他準備了很長時間, 包括說話的方式, 宮里的禮儀與規矩等, 他咨詢了很多人, 惴惴不安, 最終還是成行了。 莊士敦提前告訴他, 溥儀與傳統的君主不同, 不需要胡適下跪行禮。 胡適聽后, 如釋重負。

《民國日報》就胡適申請免跪批評道:“溥儀允胡適之要求時, 稱他做新學界泰斗, 大有許其履劍上殿之概, 然而這是溥儀底大度, 不是胡適之底尊榮。

”評論者認為, 胡適跪舔已經退位的皇帝, 非常不體面, 是思想倒退的表現。

胡適見了溥儀, 非常鄭重地叫了聲“皇上”。 這件事立即成了當時的新聞頭條。 很多革命黨人對胡適非常嘲諷, 認為他是保皇派。 胡適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受到輿論的譴責, 為何還要見溥儀, 又為何還要叫他“皇上”呢?

至于胡適為何管溥儀叫“皇上”, 當時的《京津時報》相對公平地評論道:“根據‘清室優待條件’, 清室保存帝號, 民國待之以外國君主之禮, 則胡適見溥儀如見外國皇帝, 稱之為‘皇上’并無不妥。 ”

當年袁世凱與清皇室談判的時候, 明確與清皇室簽署了退位優待條件, 其中第一條明確規定:“大清皇帝辭位之后, 尊號仍存不廢, 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京津時報》評論中引用的觀點是正確的。 不過, 胡適的行為在當時還是遭到了巨大的諷刺與批評。

胡適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引來這些風波, 為何還要堅持呢?這與胡適接受的美國教育有關。 西方的教育特別尊重契約精神, 既然契約是這么規定的, 胡適認為必須尊重。 兩年之后, 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 將溥儀與皇室成員驅逐出了紫禁城。

當時, 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就是胡適。 他反對的理由是, 這違反了民國初年與清皇室的協議, 屬于違法行為。 同時, 胡適還認為, 這種行為讓民國的信譽蕩然無存, 不僅對皇室不利, 同時對民眾也不利。 隨意廢止、篡改協議, 對共和是重大的傷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