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文史宴:端平入洛若非内部撕逼,宋军完爆蒙古军不成问题

文/登州衛僉事

南宋聯蒙滅金后, “端平入洛”的軍事行動歷來被視為愚蠢至極、橫挑強鄰、自取滅亡, 但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 端平入洛的宋軍戰斗力相當可以, 只是因為朝廷內部撕逼導致孤軍深入, 最終才全線崩盤, 而宋廷的內斗接下來還將極大的影響宋蒙戰爭。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1

上一篇《宣和舊事, 可為殷鑒乎?》里提到孟珙率兵兩萬在蔡州城下與蒙古軍會師, 彼時蒙軍主帥正是塔察爾, 他與孟珙把酒言歡、結為安達, 仿佛是不存在的郭靖與已經死去的拖雷不可能實現的愿望終于在現實中得以實現。

他們結拜并不僅僅是個人行為, 作為兩軍主帥, 他們也代表著國家的意志, 他們的結拜也象征著宋蒙之間建立了非正式的“戰略伙伴關系”。

正月初九, 宋蒙聯軍攻破蔡州城后, 金國滅亡, 雙方經“友好協商”分配了戰利品后各回各家, 似乎一切都在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金國一滅, 宋蒙之間再也沒有了可以借以維持關系的共同敵人了, 兩國注定要進行一場或許是你死我活的戰爭, 友誼的小船隨時可能傾覆。

宋蒙聯合滅金預示著蜜月結束

而且, 在這之前, 小船便已經翻了不止一次了(蒙古攻漢中的丁亥之變、攻四川的辛卯之變), 再翻一次似乎也不是什么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

正如《匆匆那年》所唱那般, “頑固的諾言, 只是分手的前言。 ”情人尚且如此, 何況國家乎?

于是, 端平元年六月十二日(1234.7.21), 以知廬州、關陜制置使全子才為主將的淮西軍萬余人作為第一梯隊, 從廬州出發, 向壽州、蒙城、亳州前進。 不久, 淮東制置使趙葵親帥宋軍主力——淮東軍5萬余人向泗州、宿州進發, 兩軍約定會師汴京。

就這樣, 端平入洛開始了。

人生如戲, 全靠演技

2

不管歷史的真相如何, 數百年來大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還是把責任歸于南宋一方。

他們認定南宋方面見利忘義, 昏君庸將追求戰功擅開邊釁, 為了面子占小便宜吃大虧;而“滅國四十”的蒙古似乎搖身一變成了人畜無害的小白兔, 在南宋大灰狼的步步緊逼下奮起反抗,

最終不僅趕走了大灰狼, 還狠狠地咬下一塊肉來。

看, 這套路是不是有點熟悉, 至少童話里都是這么寫的。 然而歷史并不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童話, 有的只會是前一刻還在稱兄道弟, 轉眼間便會拔刀相向。 也幸虧蒙元文網寬松, 要不然南宋是真的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端平元年七月, 就在宋軍發起端平入洛的同月, 蒙古汗國召開了諸王大會, 會上大汗窩闊臺與大將塔思(木華黎之孫)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帝顧塔思曰:“先皇帝肇開大業, 垂四十年。 今中原、西夏、高麗、回鶻諸國皆已臣附, 惟東南一隅, 尚阻聲教。 朕欲躬行天討, 卿等以為何如?”群臣未對, 塔思對曰:“臣家累世受恩, 圖報萬一, 正在今日。

臣雖駑鈍, 愿仗天威, 掃清淮、浙, 何勞大駕親臨不測之地哉!”

——《元史·卷119·塔思傳》

這段話顯然是經過了后來漢族文人潤色過了的, 但是意思還是很清楚。 被說中了心思而感到大喜的窩闊臺當即下令塔思“與王子闊出總軍南征”, 不久蒙古軍主力就向河南急趨。

值得注意的是, 在蒙古諸王召開大會的時候, 宋軍背約的消息還沒有傳到, 而耶律楚材和李實向窩闊臺獻“平南策”以及窩闊臺下定決心顯然更是在大會以前。 因此, 蒙軍的行動分明是蓄謀已久。

結合他之前裝神弄鬼毒死拖雷的事跡來看, 窩闊臺簡直是可以說是生錯了年代, 他完全有能力在當今好萊塢大殺四方, 狂攬數屆奧斯卡最佳編劇與最佳男演員獎。

窩闊臺汗可不是小白兔

感謝窩影帝, 讓我們有機會了解歷史的真相, 為南宋的主戰派洗刷了冤屈。 若是窩影帝稍有遲疑, 很可能南宋會被歷代“投降派”強行按上一口“背約”的大鍋, 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這部分人最重要的觀點是宋軍進軍河南會惹來蒙古人, 最后導致大禍。 但這種意見是建立在宋軍不進軍河南蒙古人就不會來的前提之下的, 出發點就錯了。 不得不說,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政治上何其幼稚, 可見“史彌遠亂政”為禍之深。

他們看不清問題的本質。 當時主要矛盾并非是在維持和平的現狀和卷入戰爭之間做選擇, 而在于在被動等待敵人進攻和主動出擊之間做選擇。

在明確了宋蒙戰爭不可避免這樣一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之后, 應該說端平入洛在戰略上是可取的。

趁著敵人發動兩次戰爭之間短暫的間歇,增加自己戰略縱深有什么不好呢?哪怕擋不住敵人,做一下緩沖也是極好的,說不定多熬幾年,蒙古自己就先內亂了呢?(事實上,南宋滅亡后沒幾年,海都就叛亂了。)

只是因為南宋內部各種問題,端平入洛最后失敗了。哪怕再可取的戰略,在向來喜歡對別人“唯結果論“的人眼中,便只有種種不是了。

內部撕逼的“優良傳統”

3

這次行動失敗主要原因還在于內部意見不統一。表面看起來,南宋內部對于“端平入洛”的意見只有支持和反對兩派,但政治從來不會那么簡單。支持者中有投機之人,反對者中亦有憂國之人。

這件事的發起者當屬宰相鄭清之、兩淮制置使趙范、淮東制置使趙葵三人。此三人是師徒關系,在平定“李全叛亂”之事中師生相得,可謂是鐵桿同盟。后來又有重量級合伙人——宋理宗趙昀強勢加入,眼看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似乎馬上就要恢復先祖榮光。

《杜甫詩意圖卷》

理學家、書畫家名將趙葵的作品

主戰派提出了“據關阻河”的戰略:由淮西戰區出兵橫掃黃河,由京湖戰區出糧在上游接應。然后搶占潼關,控制黃河,以此二者為屏障,與蒙軍長期對峙。——畢竟當年金人就這樣堅持了十幾年,我大宋自然也是可以的。

只不過這時候不和諧的聲音不合時宜地出現了。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喬行簡、簽書樞密院事鄭性之、同知樞密院事陳貴誼、四川制置使趙彥吶、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權沿江制置使吳潛等人極力反對。

這事情就難辦了。不僅國防部重要官員都反對,南宋國防最重要的三大戰區(兩淮、京湖、四川),兩大戰區的主官不僅不配合,反而“破壞大好局面”,導致工作很難展開。

最不該,連孟珙這濃眉大眼的也背叛革命了,同樣是堅決反對。這就搞的皇帝十分被動了。

但是,反對派之間也是各不相同的。

孟珙自然是一心為國,他認為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拖延時間、整飭軍備以迎接必將到來的決戰;史嵩之則是要求進步,希望能以京湖戰區為主進行北伐,或者調進中央總覽戰局;趙彥吶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畢竟無論如何也是輪不到四川戰區來主導北伐的。

就這樣,好大喜功的宋理宗還是無視了群魔亂舞,在僅有兩淮戰區支持的情況下強行發動了端平入洛。

將在外,君命也不受

4

北伐之前,宋理宗還是盡力爭取了其他人的支持。比如為爭取京湖戰區的支持,宋理宗甚至給史嵩之升官了,但史嵩之并不滿足兵部尚書的虛職,要求繼續進步,比如樞密使什么的。宋理宗堂堂大宋皇帝也是要臉面的,自然不會答應。

于是,京湖戰區是指望不上了,畢竟縣官不如現管,皇帝也不是萬能的,只能任由史嵩之坐觀成敗。

有人說,皇帝殺了史嵩之不就行了?只能說這樣的想法圖樣圖森破了。

史嵩之是史彌遠的侄子,官二代中的官二代。史彌遠生前獨相26年,是權臣中的權臣,早就建立了一個以自己為核心、以利益為導向的利益政治集團,即使他死了,他侄子也能受益無窮。所以,史嵩之完全可以做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孟珙作為軍二代待遇就差很多了,畢竟支持北伐的趙葵、趙范兄弟是軍二代中的軍二代,其父趙方任京湖制置使的時候手下三員大將就有孟珙之父孟宗政。所以背景稍差的孟珙遭遇了冷處理,直到下一集——第一次宋蒙戰爭局面十分危急之時才被重新起用,并從此成為蒙古軍的噩夢。

然而此時宋理宗并未珍惜這位未來的國家棟梁,導致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最終,端平入洛只有兩淮戰區出兵,且只能由兩淮戰區自己解決糧食問題。更不幸的是,出兵時趕上了淮西發大水,糧食無法運到前線,最終宋軍在洛陽與蒙古決戰時已經斷糧四日。

端平入洛行軍圖

戰場上的事還是后勤說了算,哪怕再精銳的軍隊,只要不是奧特曼,斷了糧,依舊打不了勝仗。進駐洛陽的宋軍偏師僅有一萬余人,面對數倍于自己的蒙軍主力也能三戰三勝。只不過長期斷糧的宋軍無力再戰,只能選擇突圍,最終只有數百人成功逃脫。

而主帥趙葵得知西路兵敗的時候,眼見事不可為,只能下令班師。聲勢浩蕩的“端平入洛”就這樣草草結束了,第一次宋蒙戰爭也這樣拉開了序幕。

冤冤相報何時了

4

“端平入洛”造成的直接損失并不大,但后果卻是十分惡劣的。

首先,南宋本已十分脆弱的政治平衡遭受了更加嚴重的破壞。這次四川戰區和京湖戰區公然抗命,拒絕參加“端平入洛”,導致地方與中央產生了嚴重的對立。

此后不久,金國藩鎮汪世顯帶領五萬兵馬想要投降南宋,趙彥吶將此事上報中央,因端平入洛與之結下梁子的宰相鄭清之意氣用事,拒絕批復,結果汪世顯一家無路可走,只能去投降蒙古。

這直接害死了曹友聞。隨后第一次宋蒙戰爭,蒙古三十余萬大軍分三路入侵,其中王子闊端率領八萬人入侵四川。吳曦叛亂后元氣大傷的四川制置司此時僅有兩萬野戰部隊,在曹友聞率領下九戰八勝,抵擋住了蒙古兵鋒。

隨后的陽平關之戰,曹友聞占據優勢,闊端已經準備撤退。關鍵時刻正是汪世顯擊敗另一路宋軍,作為援軍趕來穩定住了陣腳,曹友聞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卻無奈遭遇殲滅性的打擊。

曹友聞——下一篇文章的主角

而后,再無阻攔的蒙古大軍長驅直入,整個四川幾乎被屠戮一空。五路六十州,五十四州殘破,天府之國變成了人間地獄。而此時孟珙橫空出世,率領京湖軍取得黃州大捷,蒙古軍主帥王子闊出陣亡,不得不撤退;此時京湖軍威脅到了闊端部的后路,闊端也不得不撤退;兩淮戰區杜杲、余玠、呂文德等人又多次取得大捷,打退了東路蒙古軍。

戰爭結束了,但政治上的震蕩并未結束,此后南宋政壇又多次上演類似的“冤冤相報”,對軍事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也是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

而就此次“端平入洛”而言,無論進攻不進攻都算不得錯,要么不打,要么盡全力打,像歷史中發生這般首鼠兩端最不可取。

倘若協調好各戰區關系全力進攻,攻下鄭州、滑州、洛陽、開封,可以獲得更大的戰略縱深;即使不打,全力準備防御,也有可能減少損失。

而在歷史中,主戰派沒有協調好各方面關系,倉促上陣,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應該說端平入洛在戰略上是可取的。

趁著敵人發動兩次戰爭之間短暫的間歇,增加自己戰略縱深有什么不好呢?哪怕擋不住敵人,做一下緩沖也是極好的,說不定多熬幾年,蒙古自己就先內亂了呢?(事實上,南宋滅亡后沒幾年,海都就叛亂了。)

只是因為南宋內部各種問題,端平入洛最后失敗了。哪怕再可取的戰略,在向來喜歡對別人“唯結果論“的人眼中,便只有種種不是了。

內部撕逼的“優良傳統”

3

這次行動失敗主要原因還在于內部意見不統一。表面看起來,南宋內部對于“端平入洛”的意見只有支持和反對兩派,但政治從來不會那么簡單。支持者中有投機之人,反對者中亦有憂國之人。

這件事的發起者當屬宰相鄭清之、兩淮制置使趙范、淮東制置使趙葵三人。此三人是師徒關系,在平定“李全叛亂”之事中師生相得,可謂是鐵桿同盟。后來又有重量級合伙人——宋理宗趙昀強勢加入,眼看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似乎馬上就要恢復先祖榮光。

《杜甫詩意圖卷》

理學家、書畫家名將趙葵的作品

主戰派提出了“據關阻河”的戰略:由淮西戰區出兵橫掃黃河,由京湖戰區出糧在上游接應。然后搶占潼關,控制黃河,以此二者為屏障,與蒙軍長期對峙。——畢竟當年金人就這樣堅持了十幾年,我大宋自然也是可以的。

只不過這時候不和諧的聲音不合時宜地出現了。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喬行簡、簽書樞密院事鄭性之、同知樞密院事陳貴誼、四川制置使趙彥吶、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權沿江制置使吳潛等人極力反對。

這事情就難辦了。不僅國防部重要官員都反對,南宋國防最重要的三大戰區(兩淮、京湖、四川),兩大戰區的主官不僅不配合,反而“破壞大好局面”,導致工作很難展開。

最不該,連孟珙這濃眉大眼的也背叛革命了,同樣是堅決反對。這就搞的皇帝十分被動了。

但是,反對派之間也是各不相同的。

孟珙自然是一心為國,他認為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拖延時間、整飭軍備以迎接必將到來的決戰;史嵩之則是要求進步,希望能以京湖戰區為主進行北伐,或者調進中央總覽戰局;趙彥吶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畢竟無論如何也是輪不到四川戰區來主導北伐的。

就這樣,好大喜功的宋理宗還是無視了群魔亂舞,在僅有兩淮戰區支持的情況下強行發動了端平入洛。

將在外,君命也不受

4

北伐之前,宋理宗還是盡力爭取了其他人的支持。比如為爭取京湖戰區的支持,宋理宗甚至給史嵩之升官了,但史嵩之并不滿足兵部尚書的虛職,要求繼續進步,比如樞密使什么的。宋理宗堂堂大宋皇帝也是要臉面的,自然不會答應。

于是,京湖戰區是指望不上了,畢竟縣官不如現管,皇帝也不是萬能的,只能任由史嵩之坐觀成敗。

有人說,皇帝殺了史嵩之不就行了?只能說這樣的想法圖樣圖森破了。

史嵩之是史彌遠的侄子,官二代中的官二代。史彌遠生前獨相26年,是權臣中的權臣,早就建立了一個以自己為核心、以利益為導向的利益政治集團,即使他死了,他侄子也能受益無窮。所以,史嵩之完全可以做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孟珙作為軍二代待遇就差很多了,畢竟支持北伐的趙葵、趙范兄弟是軍二代中的軍二代,其父趙方任京湖制置使的時候手下三員大將就有孟珙之父孟宗政。所以背景稍差的孟珙遭遇了冷處理,直到下一集——第一次宋蒙戰爭局面十分危急之時才被重新起用,并從此成為蒙古軍的噩夢。

然而此時宋理宗并未珍惜這位未來的國家棟梁,導致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最終,端平入洛只有兩淮戰區出兵,且只能由兩淮戰區自己解決糧食問題。更不幸的是,出兵時趕上了淮西發大水,糧食無法運到前線,最終宋軍在洛陽與蒙古決戰時已經斷糧四日。

端平入洛行軍圖

戰場上的事還是后勤說了算,哪怕再精銳的軍隊,只要不是奧特曼,斷了糧,依舊打不了勝仗。進駐洛陽的宋軍偏師僅有一萬余人,面對數倍于自己的蒙軍主力也能三戰三勝。只不過長期斷糧的宋軍無力再戰,只能選擇突圍,最終只有數百人成功逃脫。

而主帥趙葵得知西路兵敗的時候,眼見事不可為,只能下令班師。聲勢浩蕩的“端平入洛”就這樣草草結束了,第一次宋蒙戰爭也這樣拉開了序幕。

冤冤相報何時了

4

“端平入洛”造成的直接損失并不大,但后果卻是十分惡劣的。

首先,南宋本已十分脆弱的政治平衡遭受了更加嚴重的破壞。這次四川戰區和京湖戰區公然抗命,拒絕參加“端平入洛”,導致地方與中央產生了嚴重的對立。

此后不久,金國藩鎮汪世顯帶領五萬兵馬想要投降南宋,趙彥吶將此事上報中央,因端平入洛與之結下梁子的宰相鄭清之意氣用事,拒絕批復,結果汪世顯一家無路可走,只能去投降蒙古。

這直接害死了曹友聞。隨后第一次宋蒙戰爭,蒙古三十余萬大軍分三路入侵,其中王子闊端率領八萬人入侵四川。吳曦叛亂后元氣大傷的四川制置司此時僅有兩萬野戰部隊,在曹友聞率領下九戰八勝,抵擋住了蒙古兵鋒。

隨后的陽平關之戰,曹友聞占據優勢,闊端已經準備撤退。關鍵時刻正是汪世顯擊敗另一路宋軍,作為援軍趕來穩定住了陣腳,曹友聞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卻無奈遭遇殲滅性的打擊。

曹友聞——下一篇文章的主角

而后,再無阻攔的蒙古大軍長驅直入,整個四川幾乎被屠戮一空。五路六十州,五十四州殘破,天府之國變成了人間地獄。而此時孟珙橫空出世,率領京湖軍取得黃州大捷,蒙古軍主帥王子闊出陣亡,不得不撤退;此時京湖軍威脅到了闊端部的后路,闊端也不得不撤退;兩淮戰區杜杲、余玠、呂文德等人又多次取得大捷,打退了東路蒙古軍。

戰爭結束了,但政治上的震蕩并未結束,此后南宋政壇又多次上演類似的“冤冤相報”,對軍事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也是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

而就此次“端平入洛”而言,無論進攻不進攻都算不得錯,要么不打,要么盡全力打,像歷史中發生這般首鼠兩端最不可取。

倘若協調好各戰區關系全力進攻,攻下鄭州、滑州、洛陽、開封,可以獲得更大的戰略縱深;即使不打,全力準備防御,也有可能減少損失。

而在歷史中,主戰派沒有協調好各方面關系,倉促上陣,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