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好好活着是最好的想念

好好活著是最好的想念

至愛的親人在離開我們之時,一定會祝福我們,希望我們好好活下去,並且把他們命運中失去的那一部分也給活過來。

武編輯:

你好,我是一名上大三的女孩,今年過年回家,爸爸突然病重,我好害怕。

其實,我家只有我和爸爸兩人,媽媽已過世十幾年了,是爸爸把我養大的。 雖然自從媽媽去世後我的脾氣變得很不好,常和他吵架,可是我知道爸爸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 只是,爸爸的病太多、太重,以至於就算有錢都沒法痊癒,醫生說要做好心理準備,不一定什麼時候就不行了。

現在,家裡有叔叔在照顧爸爸,我開學後回學校了,可我想回去,守在爸爸身邊。 在我心裡,爸爸就是我生命的支柱。

還有,我是養女,爸爸媽媽沒有其他的小孩。 我一生下來就來到這個家,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都特別疼我,生我的人找過我,可我對他們沒感覺。 從小我就想,要是我真是媽媽生的該多好,可是媽媽走了,奶奶走了,爺爺走了,現在輪到爸爸了。 我每天晩上做夢都夢到爸爸,有時夢到他健康的樣子,有時夢到我找不到他了,哪裡也找不到。

去年我交了男朋友,春節時還帶他去了我家,本想多了一人家更像家了,可是爸爸又病了。 可是我就是不想失去爸爸,沒了他,家裡的院子就空了,房子也空了,花花草草就沒人照顧了,我也就變成了沒人要的孩子。

我不想這樣,我想跟爸爸在一起!

爸爸一直不願意我上學走得太遠,可能他怨我走得這麼遠,可能他認為我覺得上學比他重要。 其實,他不知道,沒有了他,我上學就失去了意義。 即使那個家很破、很不完整,那也是我的家,沒了他就沒家了,什麼也沒了。

這個世上就將剩下我一個人,我會很想很想他們。 有時,在夢裡我都忘了爺爺已經不在了,醒了以後更想。 為什麼爸爸也要這樣?我不想這樣。 為什麼他們都要離開我?爸爸即使是頭腦不清醒時,也想著我。

現在我可以看得見摸得著,一旦爸爸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再也不會回來了。 我不想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孤孤單單的。 我有時候覺得即使我現在沒事,不久以後也可能得什麼病。

有時覺得身體輕飄飄的,沒有力氣,也許根本不用我自己動手。

男友很愛我,給爸爸看病的錢也是他家出的,他父母對我也特別好,可是我捨不得爸爸,捨不得那個隨時都可能沒有了的家。 是我自己不想面對,為什麼我的人生要不斷面對、要背負?為什麼我就不能輕輕鬆松地生活?難道這個世上真的有宿命嗎?

阿雪

阿雪:

你好!

讀你這封信真令人難過,我讀了幾遍,每一遍都忍不住落淚。

好像是,我能切身地體會到你所說的,“現在我可以看得見摸得著,一旦爸爸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再也不會回來了”。

阿雪,你說“不想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孤孤單單的……也許根本不用我自己動手”,這段話給我的感覺是,你的意識和身體好像都想追隨你至愛的親人而去,是吧?

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任何人接二連三地失去至愛的親人後,都可能會出現和你一樣的心理。 這種心理,是源自愛,是我們渴望與親人同甘共苦,渴望永遠和他們在一起。

但是,這種“愛”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考慮的。 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我們忽視了重要的一點:至愛的親人在離開我們之時,一定會祝福我們,希望我們好好活下去,並且把他們命運中失去的那一部分也給活過來。

親人離世後的自責含著自戀

愛一個人,就會渴望和這個人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 但是,這個人突然去世了,我們怎麼辦?

通常,我們會產生兩種幻想:第一,我們容易想,如果我做了什麼,親人就可以不死;第二,死去的親人在那個世界很孤單,希望得到我們的陪伴。

因為第一種幻想,我們很容易自責。 因為,當我們幻想“如果我做了什麼”時,那事情的另一面一定是我們沒有這麼做。 由此,我們會陷入深深的自責,開始覺得,自已應該為親人的死亡負責。

如果親人是意外去世,這種自責最容易出現。 因為意外就是偶然,一條人命似乎在一瞬間就被很小的偶然給奪走了。 那我們難免會想,假若我隨便做點什麼,打破了這個偶然的鏈條,他就不必死了。 但是,我恰恰沒有做什麼,那豈不是說,我應該為親人的意外死亡負責?

這種自責,可以說是一種幼稚的自戀。 因為我們誇大了自己的力量,卻忘記了決定死亡的是比我們更為強大的力量。

阿雪,從信上看,你預料到了爸爸的這一天,這算不上是意外事件。但是,你和其他人一樣,也有了第一種幻想,並因這種幻想而自責。

你寫道:“可能他怨我走得這麼遠,可能他認為我覺得上學比他重要。你用了“可能”這個詞,這讓我感覺,這只是你的想法和你的猜測,爸爸未必這麼想。並且,就算爸爸以前這樣責備過你,那也是與爸爸即將面臨的死亡沒有關係的事情。你就算曾經做過讓爸爸不快甚至對不起爸爸的事情,那與爸爸即將面臨的死亡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你不必因為這些微不足道的事而責怪自己。

死去的親人並不希望你與他同甘共苦

如果愛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去世後,我們一定會自責。這種自責,既是源自我們的自戀,也是源自愛。因為,我們通常以為,愛就是同甘共苦,既然,愛人已經經歷了世界上最大的苦—死亡,我們是不是也要同樣受一些苦呢?所以,當親人離世後,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各種辦法讓自己也生活得苦一些,好像只有這樣做才對得起他,對得起彼此的愛。

譬如,我一個朋友,她的哥哥突然遭遇意外去世後,她莫名其妙地離了婚。丈夫和她很恩愛,她之所以離婚,並非是因為這個婚姻本身出現了問題,而是因為她要與哥哥“同甘共苦”。她摧毀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讓自己陷入很苦的一種境地,好像只有這樣做,才“對得起”她更苦的哥哥。

阿雪,你會不會也這樣?想著爸爸即將離世,於是不再想與男友的幸福未來,甚至還會做一些事情阻礙甚至摧毀你們的幸福未來?

你在信中寫道:“我有時候覺得即使我現在沒事,不久以後也可能得什麼病。有時覺得身體輕飄飄的,沒有力氣……”這聽上去也像是源自同甘共苦的渴望。相比我的那個朋友,你更苦,你有太多的至愛親人離去,所以你同甘共苦的動力更強,你甚至都有點渴望得什麼病,那樣就可以和他們在起了。

阿雪,你的這種心理並不罕見。實際上,我們常聽到,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一個人得了什麼病去世了,過了一段時間,另一個人也得了同樣的病去世。他們可能和你目前的狀況一樣,想與最愛的人同甘共苦。

這樣的事情很容易得到世人的驚歎,甚至還會被媒體和小說美化。但是,當我們想與死去的親人同甘共苦的時候,我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死去的親人不希望我們這樣做。

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發現。在親人離世之前,假若我們陪伴著他,並聽到他對我們說的最後一句話。那麼,這最後一句話,基本上都是親人對我們的叮囑和祝福:我就要走了,但你要好好活下去。

這最後一句話至關重要,有了這句話,我們的第二種幻想“死去的親人在那個世界很孤單,希望得到我們的陪伴”就會被打破。我們想追隨死去的親人自殺或自毀的衝動就會大大地減少。

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

阿雪,你信中說,媽媽去世時,你還小。那麼,爺爺奶奶去世的時候,你還記得他們對你說的最後的話嗎?如果你當時不在他們的身邊,那麼一定有親人向你轉告過他們對你的叮囑吧?那些話,他們是怎麼說的?

你要記住這些話,這樣才是真正對得起他們,才是真正的愛。

我們很容易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幻想中,自以為死去的親人希望我們怎麼樣,卻忘記了他們對我們真切的叮囑。如果真是這樣,那才是對愛的誤解。

還有你的爸爸。他春節病重的時候,見過你男友的吧,他是怎麼對你說的?或者,在他意識清醒的時候,他最後是怎樣對你說的?你要記住這些話而不要只是沉浸在你的痛苦和你的幻想中。

媽媽、奶奶、爺爺都去了另外一個世界,爸爸也即將去那個世界。但是,他們在去的時候,都肯定祝福過你,希望你好好活下去,把他們丟掉的那一份也給活過來。阿雪,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是不是?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你的爸爸即將走了,但就算那一天真正來臨,他也並非是絕對地離開。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還留在你心中,還留在你的家中,還留在你的記憶中。並且,儘管他不是你的親生爸爸,但你心靈的血脈中卻流淌著他的血液。你是他的女兒,只要你繼續活下去,也就相當於他的生命仍然在繼續,不是嗎?

阿雪,你生命中遭遇的打擊太多了。先是被親生父母拋棄,接著你的媽媽爺爺奶奶先後離世,而爸爸也將離你而去。但是,反過來看,你是多幸運啊,你總能得到最難得的愛。親生父母把你送人,但你得到了爸爸媽媽一家的愛。現在,你又獲得了男友和男友一家的愛。

死亡不是我們人力所能左右的,但愛卻是。你看到了前者,也應看到後者,後者也同樣是你的命運。

阿雪,我想,或許最重要的不是勸你樂觀,而是希望你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總是自己想親人希望你怎麼樣、爸爸希望你怎麼樣。

相反,你應回到真實中,記住你的親人對你說過的那些真實的囑咐,也要記住爸爸對你說過的真實的囑咐。

最近,我一個朋友也遭遇了至愛的人離世,她的一個朋友發了一條短信勸慰她說:

愛不會失去的,只要你愛過,在愛面前,生死是渺小的,愛你的人無論到了哪個時空都會愛你。

阿雪,我想這句話也一樣適用於你。

阿雪,從信上看,你預料到了爸爸的這一天,這算不上是意外事件。但是,你和其他人一樣,也有了第一種幻想,並因這種幻想而自責。

你寫道:“可能他怨我走得這麼遠,可能他認為我覺得上學比他重要。你用了“可能”這個詞,這讓我感覺,這只是你的想法和你的猜測,爸爸未必這麼想。並且,就算爸爸以前這樣責備過你,那也是與爸爸即將面臨的死亡沒有關係的事情。你就算曾經做過讓爸爸不快甚至對不起爸爸的事情,那與爸爸即將面臨的死亡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你不必因為這些微不足道的事而責怪自己。

死去的親人並不希望你與他同甘共苦

如果愛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去世後,我們一定會自責。這種自責,既是源自我們的自戀,也是源自愛。因為,我們通常以為,愛就是同甘共苦,既然,愛人已經經歷了世界上最大的苦—死亡,我們是不是也要同樣受一些苦呢?所以,當親人離世後,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各種辦法讓自己也生活得苦一些,好像只有這樣做才對得起他,對得起彼此的愛。

譬如,我一個朋友,她的哥哥突然遭遇意外去世後,她莫名其妙地離了婚。丈夫和她很恩愛,她之所以離婚,並非是因為這個婚姻本身出現了問題,而是因為她要與哥哥“同甘共苦”。她摧毀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讓自己陷入很苦的一種境地,好像只有這樣做,才“對得起”她更苦的哥哥。

阿雪,你會不會也這樣?想著爸爸即將離世,於是不再想與男友的幸福未來,甚至還會做一些事情阻礙甚至摧毀你們的幸福未來?

你在信中寫道:“我有時候覺得即使我現在沒事,不久以後也可能得什麼病。有時覺得身體輕飄飄的,沒有力氣……”這聽上去也像是源自同甘共苦的渴望。相比我的那個朋友,你更苦,你有太多的至愛親人離去,所以你同甘共苦的動力更強,你甚至都有點渴望得什麼病,那樣就可以和他們在起了。

阿雪,你的這種心理並不罕見。實際上,我們常聽到,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一個人得了什麼病去世了,過了一段時間,另一個人也得了同樣的病去世。他們可能和你目前的狀況一樣,想與最愛的人同甘共苦。

這樣的事情很容易得到世人的驚歎,甚至還會被媒體和小說美化。但是,當我們想與死去的親人同甘共苦的時候,我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死去的親人不希望我們這樣做。

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發現。在親人離世之前,假若我們陪伴著他,並聽到他對我們說的最後一句話。那麼,這最後一句話,基本上都是親人對我們的叮囑和祝福:我就要走了,但你要好好活下去。

這最後一句話至關重要,有了這句話,我們的第二種幻想“死去的親人在那個世界很孤單,希望得到我們的陪伴”就會被打破。我們想追隨死去的親人自殺或自毀的衝動就會大大地減少。

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

阿雪,你信中說,媽媽去世時,你還小。那麼,爺爺奶奶去世的時候,你還記得他們對你說的最後的話嗎?如果你當時不在他們的身邊,那麼一定有親人向你轉告過他們對你的叮囑吧?那些話,他們是怎麼說的?

你要記住這些話,這樣才是真正對得起他們,才是真正的愛。

我們很容易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幻想中,自以為死去的親人希望我們怎麼樣,卻忘記了他們對我們真切的叮囑。如果真是這樣,那才是對愛的誤解。

還有你的爸爸。他春節病重的時候,見過你男友的吧,他是怎麼對你說的?或者,在他意識清醒的時候,他最後是怎樣對你說的?你要記住這些話而不要只是沉浸在你的痛苦和你的幻想中。

媽媽、奶奶、爺爺都去了另外一個世界,爸爸也即將去那個世界。但是,他們在去的時候,都肯定祝福過你,希望你好好活下去,把他們丟掉的那一份也給活過來。阿雪,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是不是?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你的爸爸即將走了,但就算那一天真正來臨,他也並非是絕對地離開。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還留在你心中,還留在你的家中,還留在你的記憶中。並且,儘管他不是你的親生爸爸,但你心靈的血脈中卻流淌著他的血液。你是他的女兒,只要你繼續活下去,也就相當於他的生命仍然在繼續,不是嗎?

阿雪,你生命中遭遇的打擊太多了。先是被親生父母拋棄,接著你的媽媽爺爺奶奶先後離世,而爸爸也將離你而去。但是,反過來看,你是多幸運啊,你總能得到最難得的愛。親生父母把你送人,但你得到了爸爸媽媽一家的愛。現在,你又獲得了男友和男友一家的愛。

死亡不是我們人力所能左右的,但愛卻是。你看到了前者,也應看到後者,後者也同樣是你的命運。

阿雪,我想,或許最重要的不是勸你樂觀,而是希望你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總是自己想親人希望你怎麼樣、爸爸希望你怎麼樣。

相反,你應回到真實中,記住你的親人對你說過的那些真實的囑咐,也要記住爸爸對你說過的真實的囑咐。

最近,我一個朋友也遭遇了至愛的人離世,她的一個朋友發了一條短信勸慰她說:

愛不會失去的,只要你愛過,在愛面前,生死是渺小的,愛你的人無論到了哪個時空都會愛你。

阿雪,我想這句話也一樣適用於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