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孩子拖延,能不能用条件交换?

孩子拖延,能不能用條件交換?

→談獎勵的運用

“為什麼開口閉口都要談條件?”

薇薇媽向來對於凡事都要給孩子獎勵的教育方式感到不以為然。

“我們小時候不都是自動自發做事情,哪有什麼‘把桌面收拾乾淨我就給你糖’‘把作業寫完就讓你看電視’這種事?”

“美芳,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教育的方式當然也要隨之調整。 否則,為什麼有那麼多教育書、網路上有那麼多教育文章?

“何況,如果不談條件這招對薇薇有用,你也不會煩惱成這樣了。 ”玉琴試著讓妹妹轉念,她知道美芳從小個性就固執。

“可是,按時把作業寫完,這不是天經地義之事嗎?”

“是,但多少還是需要一點執行的動力吧!別把條件、獎勵看得太嚴重,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這只是給薇薇一個‘願意動起來的誘因’。 ”

沒錯,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個開頭。

對薇薇來說,這段時間最欠缺的就是那股動力。

“誘因?我哪能想到什麼誘因?”

“回想一下,哪些事物最容易喚起薇薇的注意和興趣,甚至讓她想要主動投入?當然,未必是物質上的供給。 ”美芳像在為玉琴進行諮詢似地,試著讓她慢慢對薇薇有所覺察。

“然後呢?”

“從中選出能讓薇薇產生動力的事物,作為解決她拖延的誘因。 ”

“話是這麼說,但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玉琴一臉茫然。

“就先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吧。 雖然我們一向很自律,但多少都有讓我們裹足不前、想逃避的事情。

“想想看,每次要動手去做這些事時,你是不是會心想:‘等這件事情完成了,我就要……’?”美芳把話停在這。

美芳知道,要解決一個人的拖延並非一蹴可及,讓玉琴先以自己的經驗沉澱、醞釀一下,待她清楚些,或許就能扮演起如心理師般的角色,陪伴薇薇解決長期以來的拖延習性。

“‘我就要……’自己填空吧!對每個人來說,最好的獎勵就在裡面。 ”美芳露出意味深長的微笑。

孩子拖延,心理師這麼說—該不該給予獎勵?

孩子是需要被獎勵的,雖然這些獎勵是外在的刺激,但某種程度上,它還是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讓孩子動起來。

有些家長可能會質疑:“為什麼我要孩子做他該做的事,卻得獎勵他?”“為什麼非得靠這些外在的誘因才能改變?”其實,每個孩子的狀況不盡相同。

當我們給孩子一個做事的誘因(這裡指的是獎勵),而那個獎勵也能讓他有所改變,這個獎勵制度就值得執行看看。

孩子完成了某項任務(即便只是一件小事),不妨鼓勵他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自我回饋,讓他知道只要在時間內把事情完成了,就不用再受到批評與指責。 當然,如果能提前做完而沒有任何拖延,更要給自己一個大大的獎賞。 這樣的正向回饋,將能讓他對於“下次也要把事情做好”產生期待,進而產生做事的動力。

給予實質獎勵後,可以再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慢慢從物質供給、電子產品使用權等外在獎勵,轉為父母的一個笑容、一個擁抱等內在獎勵—是的,你的這些社會性回應,有時就能讓孩子感覺自己被肯定。

·時間使用權

很多事情都要讓自己有動手去完成的誘因,要讓孩子主動去做某些事情也是如此。 其中,“時間使用權”就是一個很大的誘因。

以寫作業為例:要讓孩子愛上寫作業其實有些強人所難,但若能讓他有“把作業寫完,就能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的觀念,也許就能讓他對做事產生一些動力。 當孩子知道只要把作業寫完,剩餘的時間就可以任他自由運用,在合理範圍內享受喜歡的事,便會對於完成作業這回事有所期待。

有時我們會擔心,孩子把寫作業看成是一種獲得獎賞的手段,怕他少了一分對於寫作業應有的責任感。 但是,當孩子已陷入嚴重的拖延,也許我們可以退一步,先把獎勵、誘因提出來。

當然,在孩子行使他的“時間使用權”時,爸媽就別再塞事情給孩子了,因為這樣的自由時間,可是他努力將任務完成換來的!

·留意“條件式”親子關係

信用卡的積分總是相當誘人,那些不斷累積的積分,總讓我們對於那些可供兌換、琳琅滿目的物品產生無限遐想,物欲不斷地被放大,也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刷卡的欲望。

其實,若將信用卡的積分換成父母與孩子間的行為與表現約定,也會有類似的作用。

“只要你完成某件事,或表現符合我的期待,就幫你蓋章、積分,甚至可以直接兌換獎品。 反之,如果沒有做到或表現不好,積分就會被扣抵,或直接取消、限制你的權利。 ”像這樣,類似信用卡積分的行為契約,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對孩子的表現發揮效果。

當然,家長們也得留意自己在親子互動上,是否給予孩子太多的“條件”。

“趕快把作業寫完,我就讓你用手機。”

“再拖拖拉拉、不去洗澡,待會兒就不能看電視!”

“如果在學校準時抄完課堂筆記,老師檢查合格,回家讓你玩手機。”

類似的對話,每天都在許多家庭上演。

你是否發現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也充斥著各式各樣沒完沒了的“條件”?

我們不斷要求孩子,孩子也不斷向我們索求,彼此不停以條件往來。這之中,似乎少了點“無條件式”的關愛與互動……

一如本節前文所說,條件(獎勵與懲罰的執行設定)與積分(行為表現的累積,以作為後續獎勵的兌換)的使用,在某個階段能帶來強效作用,尤其對於缺乏內在動機的孩子,“外在的獎勵”是具有十足吸引力的。

但是,我也必須強調,過多的條件將有礙親子關係的發展。關於這點,家長們不能不小心謹慎。

因為太多的條件,有時會讓孩子只注意到眼前可以兌換的物品或權利,而忽略了父母對他的愛與關注。

至於親子間若沒了條件的交換,孩子是否能夠自發性地去做事,這點就必須留待父母們謹慎觀察了。

”像這樣,類似信用卡積分的行為契約,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對孩子的表現發揮效果。

當然,家長們也得留意自己在親子互動上,是否給予孩子太多的“條件”。

“趕快把作業寫完,我就讓你用手機。”

“再拖拖拉拉、不去洗澡,待會兒就不能看電視!”

“如果在學校準時抄完課堂筆記,老師檢查合格,回家讓你玩手機。”

類似的對話,每天都在許多家庭上演。

你是否發現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也充斥著各式各樣沒完沒了的“條件”?

我們不斷要求孩子,孩子也不斷向我們索求,彼此不停以條件往來。這之中,似乎少了點“無條件式”的關愛與互動……

一如本節前文所說,條件(獎勵與懲罰的執行設定)與積分(行為表現的累積,以作為後續獎勵的兌換)的使用,在某個階段能帶來強效作用,尤其對於缺乏內在動機的孩子,“外在的獎勵”是具有十足吸引力的。

但是,我也必須強調,過多的條件將有礙親子關係的發展。關於這點,家長們不能不小心謹慎。

因為太多的條件,有時會讓孩子只注意到眼前可以兌換的物品或權利,而忽略了父母對他的愛與關注。

至於親子間若沒了條件的交換,孩子是否能夠自發性地去做事,這點就必須留待父母們謹慎觀察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