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面对孩子的“等一下”我该妥协吗?

面對孩子的“等一下”我該妥協嗎?

→給予明確的責任區與說話用詞

“所有客服人員都在忙線中,請稍候……”

媽媽已經受不了電話另一頭,不斷重複的這句話。 貼著話筒的耳朵開始感到燥熱。

“我打這通電話不是要來聽這句話的!”媽媽不耐煩地對著話筒大聲說。 聽到電話那端傳來音樂和一再重複的話,心裡燒起熊熊烈火。

媽媽想起自己以前從事秘書工作時,多有效率。 每次跟對方說:“請稍候。 ”不到十秒鐘就能給對方回復,現在的服務專線卻永遠停在語音留言,一點效率也沒有。

“已為您轉接客服人員……”媽媽用力掛上電話。

“請稍候”這句話之所以讓媽媽如此厭惡,也是因為它讓媽媽想起老是把“等一下”掛嘴邊的瑞升。

“瑞升,你洗澡了沒?”

“等一下!”

這三個字魔音傳腦般,不停回蕩在耳邊,讓媽媽立即不耐煩起來。

“等一下、等一下……到底要讓我等到什麼時候?”媽媽以高八度的音調反問。

每回瑞升說“等一下”,都不只是等一下。 按字面上意思,孩子應該過不久就去完成該做的事情,但瑞升的“等一下”,卻總像是在告訴媽媽:“這件事就交給你了,自己做吧!”讓媽媽感覺像是客服專線那句極不友善的“請稍候”。

媽媽漸漸覺得,瑞升的“等一下”只是推託之詞。

但若問他:“等一下?那我要等多久?”瑞升就會頓時火爆起來,嚷嚷著:

“我不是說了等一下嗎?幹嗎一直催我,煩死了!”

母子間的衝突常因此一觸即發。 那句“等一下”總能在一瞬間點燃戰火,讓媽媽很是揪心。 但是,媽媽實在不想眼睜睜看著瑞升的拖延惡習持續下去。

“再等下去,這孩子的自律、對別人的承諾就要瓦解了。 ”

“再等下去,以後進入社會怎麼辦?誰願意等他?”

“等,還是不等?”這問題不斷在媽媽腦海裡盤旋。 像鐘擺般,無盡地擺蕩著。

孩子拖延,心理師這麼說—劃出清楚的責任範圍

想想看,在你交付孩子的待辦事項中,存在多少“強迫”的成分?請留意,這往往會讓孩子在心裡產生抗拒,而不願去處理你要他做的事情。

不過,有時是孩子本身易有“被強迫”的主觀感受,其實父母們的要求多半都還在合理範圍內。 事實上,沒有人喜歡被強迫,但有些事情就算孩子不想做,也不能放任他為所欲為。

例如,有的孩子會懶得去洗澡,要他洗澡總是拖拖拉拉,父母得採取幽默好玩的方式,才能誘導孩子進入浴室。

但是,這種透過遊戲建立生活習慣的模式只適合學齡前的孩子。 進入學齡的孩子終究得適度運用強迫的方式,讓他能立刻準備好盥洗衣物、進到浴室(只要順利讓孩子打開蓮蓬頭、洗了頭,他就能接著洗完身體)。

有些孩子會不斷告訴父母:“不要強迫我做任何事情!”那麼,是否孩子就能想幹嗎就幹嗎,完全按照他的意願行事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溝通上,建議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屬於其責任範圍內,他有義務去完成的事情。 讓孩子瞭解,雖然其他事情更具吸引力,但他還是得去面對眼前這件該做的事(即便那可能是會讓自己焦慮,甚至厭惡、想要逃避的事情)。

將責任區劃分清楚還有個好處,就是孩子將沒有推卸責任的空間。

·精准的時間用語

孩子很容易暗示自己:“只是稍微休息一下,做點別的事情,沒關係的。 我馬上就回來。 ”這裡的“馬上”看似很具體,其實對孩子來說還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因此,父母不妨和孩子約定好,除非真的能立刻回來做那件他該完成的事,否則與其說“馬上”,不如清楚地確立一個不能改變的時間,例如“五分鐘”。

當然,這麼做可能還是會有孩子不斷把這個五分鐘自動展延從五分鐘變成“再五分鐘”。 然而,這個“再五分鐘”的自我妥協,將會讓孩子把時間無止境地耗費在不該做的事情上。

這點父母不能不留意。

·不經意傳達的“不在乎”訊息

不管大人、孩子,人人都愛說“等一下”,卻不愛聽到別人說出這句話。

想想看,當一個人脫口說出“等一下”,究竟要傳達什麼訊息?

有時,父母容易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不太在乎的樣子,甚至因為想敷衍了事而以“等一下”三個字來擺脫孩子的糾纏。 日子久了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回應。

這並非源于孩子的報復心態,而是一種完全的仿效。

有時父母甚至會告訴孩子:“以後再說。 ”這句話幾乎也等同“謝謝收看”,背後的意思是:“不管你說什麼,我都不會去做。 ”因為那件事情已經被他拋諸腦後。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常對孩子說“等一下”?是否常讓孩子等待,最後卻沒有下文,或總讓孩子感覺過了好久的時間才得到回應?請注意,你的“等一下”,也會讓孩子感到厭惡、反感、不舒服,或讓他覺得自己被敷衍。

·時間概念模糊

有時大人可能會認為“等一下”指的是馬上就會去做,或是三五秒鐘後就會有所行動。可是對孩子來說,“等一下”可能是指等他看完卡通、打完一局電子遊戲、把樂高組完,或是“等我想做時再做”。

親子間對“等一下”的定義之落差,也牽扯到孩子對於時間概念的把握可能過於籠統、抽象且模糊,甚至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

“等一下”,到底是等多久?

引導孩子說明,這個等一下是指三分鐘、五分鐘,還是十分鐘。或者,它根本只是個敷衍的說辭?讓他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等一下?為什麼要等到明天,而不能現在就去做?同時讓他意識到,這句話他已說了太多遍,甚至因此變成了說話時的慣性回應。

·改變說話習慣,使用明確語詞

1. 教導孩子採用精准、正確的說詞,甚至可以和他一起討論“等一下”這個詞的定義。究竟等一下是等多久?是以“秒”計算,還是以“分”計算?還是憑當下的心態與心情來決定?下回,當孩子說出“等一下”這句話時,可以拿張椅子坐在旁邊,用手機計時,看看他到底要過多久才會動手執行。

2. 當然,“等一下”有時也表示當事人正在忙其他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清楚說明自己不能馬上抽身的原因。

3. 確認孩子是否想借由“等一下”這三個字來告訴爸媽:“我不想做這件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試著說服爸媽,具體表達真正的想法,而不是用“等一下”來敷衍、逃避眼前應該做的事情。

4. 引導孩子改變說話的方式,將那句習慣性的“不要催了”“還沒好”“等一下”改成“好的,我馬上來”。改變說話的方式,不僅能調整自己的想法,也是在告訴對方,自己正在改變,讓對方知道自己已明確接收到訊息,並且將馬上採取行動(就像餐館裡的服務生說:“好的,我馬上來。”隨後立即遞上功能表或端上飲料一樣)。

·時間概念模糊

有時大人可能會認為“等一下”指的是馬上就會去做,或是三五秒鐘後就會有所行動。可是對孩子來說,“等一下”可能是指等他看完卡通、打完一局電子遊戲、把樂高組完,或是“等我想做時再做”。

親子間對“等一下”的定義之落差,也牽扯到孩子對於時間概念的把握可能過於籠統、抽象且模糊,甚至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

“等一下”,到底是等多久?

引導孩子說明,這個等一下是指三分鐘、五分鐘,還是十分鐘。或者,它根本只是個敷衍的說辭?讓他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等一下?為什麼要等到明天,而不能現在就去做?同時讓他意識到,這句話他已說了太多遍,甚至因此變成了說話時的慣性回應。

·改變說話習慣,使用明確語詞

1. 教導孩子採用精准、正確的說詞,甚至可以和他一起討論“等一下”這個詞的定義。究竟等一下是等多久?是以“秒”計算,還是以“分”計算?還是憑當下的心態與心情來決定?下回,當孩子說出“等一下”這句話時,可以拿張椅子坐在旁邊,用手機計時,看看他到底要過多久才會動手執行。

2. 當然,“等一下”有時也表示當事人正在忙其他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清楚說明自己不能馬上抽身的原因。

3. 確認孩子是否想借由“等一下”這三個字來告訴爸媽:“我不想做這件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試著說服爸媽,具體表達真正的想法,而不是用“等一下”來敷衍、逃避眼前應該做的事情。

4. 引導孩子改變說話的方式,將那句習慣性的“不要催了”“還沒好”“等一下”改成“好的,我馬上來”。改變說話的方式,不僅能調整自己的想法,也是在告訴對方,自己正在改變,讓對方知道自己已明確接收到訊息,並且將馬上採取行動(就像餐館裡的服務生說:“好的,我馬上來。”隨後立即遞上功能表或端上飲料一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