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为什么有些事情孩子就是不肯做?

為什麼有些事情孩子就是不肯做?

→談孩子的選擇性拖延

又到了令媽媽焦慮的一刻。

每逢丈夫進入“趕工”狀態,全家的氣氛就會頓時陷入低氣壓。 書房方圓幾米內,都得保持警戒狀態,媽媽也得把孩子們都趕到主臥室去。

“你們安靜點,別吵到爸爸,他正在趕報告。 ”

“媽媽,報告又不是羊,怎麼趕?”嘉珍童言童語問著。

“媽媽,為什麼爸爸不早點寫?拖到火燒屁股了。 ”嘉明刻意拉長了“拖”字。 連嘉珍也模仿起來。

噓!安靜,不要吵到爸爸做事。 ”媽媽眼神瞄向書房,又轉身對嘉明說:

“你還敢說,你自己不也是老拖拖拉拉?”

“大人,冤枉啊!”嘉明刻意做出誇張的動作,好像要到衙門訴盡冤屈般。

惹得嘉珍也大笑不止。 “我可不是每件事情都拖,這要視情況而論啊!”

“視情況”這三個字,讓媽媽眉頭深鎖了。 其實嘉明說得也沒錯,他不是每件事情都拖著。 書房裡的老公也是如此。 讓媽媽深感困惑的是:到底是視什麼情況?標準和原則在哪裡?

書房外,仍然蔓延一股低氣壓。 媽媽可以感受到,房裡的老公正焦頭爛額著。 如果無法在截止日前趕出報告,可就完蛋了。

“每次都這麼趕,為什麼不提早做?”媽媽在心裡嘀咕。 但是這些話只能先藏在心裡,得等丈夫把案子趕出來,警報解除了,才能選個良辰吉時提出來溝通。

當然,“視情況拖延”的嘉明也得加入討論。

孩子拖延,心理師這麼說—解析“選擇性拖延”

唯有瞭解問題的核心,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事情擺在那邊,當然不會自己解決,除非有人幫忙完成。 一件事情擱置再久也不會被當事人遺忘,反而會盤踞在他腦海裡,佔據許多心思與時間,甚至會使一個人對自己產生厭惡感(我自己也常為這樣的自我厭惡感到困擾)。

不論大人或小孩,都難免會想選擇性完成某些事,其餘則一律擱置,或擺進記憶的冷凍庫裡。 而在做與不做之間,一定有其心理因素存在。

究竟為什麼有些事孩子會主動完成,有些事情卻擱置不做呢?

我們不妨舉出日常中分別讓孩子想做跟不想做的例子出來,和他一起找出兩者的差異,加以比較、分析,找出造成他拖延的原因。

接著,孩子得想想看,為什麼他在面對不同的事情時,會有如此不同的態度與意願?以及,在“想做”與“不想做”之間,到底是什麼在左右著他?

把那些會使他想要“使命必達”的事情一一記錄下來,這也將會成為他給自己的一種回饋。

另一種選擇性配合而引起的拖延問題,則主要是基於孩子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模式。 有些媽媽可能會覺得孩子只聽爸爸的話卻不把自己說的話當一回事,搞不懂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差別待遇”,進而感到疑惑又沮喪。

·正視不欲人知的一面

明明有些事情,我們能順利在指定日前完成;有些事情卻始終擱置,任由時間經過,還是不願去觸碰。 即使知道那些事並不難,但就是不願意有個開頭……每個人多少都會拖延,只是這有瑕疵的部分,平時不會想讓別人知道。

我們向外人展現的,通常是自律、美好的一面;我們也總是強調自己“使命必達”、負責任與遵守承諾的一面。 心裡那一小塊陰暗、可能有損別人對我們自己的評價的那部分,則會很自然地被掩藏起來。 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那個角落的存在,這個角落會讓人對自己產生厭惡感,因此不斷在心裡產生負擔。

要避免孩子陷入這樣的困境中,最好的方式還是陪著他面對一起思考讓他不願去做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讓孩子知道,正視自己的拖延問題,其實也是在對自我心理狀態進行更進一步的瞭解。 在克服拖延這個壞習慣的過程中,也能整理自己的想法、情緒以及行為模式。

這將會改變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也能改善周遭人們對他的信任問題,以及他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時間管理的效率與情緒管理的掌握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