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孩子每件事都想做,好奇心惹的祸?

孩子每件事都想做, 好奇心惹的禍?

→提升衝動控制的能力

“啟任,你不覺得自己很貪心,什麼事情都想碰一下嗎?”老師微笑著說。

別說我貪心嘛!我就是有些好奇,一看到新的事情就無法克制白己。 好多事情都好有趣、好新鮮,每件事情我都想去做。 ”沒錯,在啟任的世界裡,並不存在“無聊”這兩個字。

“好!說好奇也可以,但你不覺得自己有那麼點……衝動?我想,在自我控制上,你還可以再多點自我約束。 ”

“老師,我承認自己是有些衝動,但我就是耐不住,想要立刻體驗它。 ”

“那麼,這衝動的代價是什麼?”老師刻意拋出問題,希望啟任有所覺察。

“代價嘛……當然就是做了這件事,我就會忘了原本該做的事。 老師你知道的,就像零食吃多了,會不想吃正餐一樣。 ”

老師發現,啟任的衝動模式主要在於看見事情就想要去做,說話方面倒不至於插話、打斷別人,雖然講話的速度確實快了許多。

“你有想過要控制它嗎?”

“當然想過!但是,想歸想,真的要做卻很困難。 ”啟任吐了吐舌頭,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 “我真的控制不了心裡的衝動,這是實話。 如果我可以控制,就不會狀況百出,當然也就不需要定期來和老師見面約談了。 ”

於是,老師拋出了個棉花糖實驗的例子,想聽聽啟任的反應。

“一群小孩進到實驗室,每位小朋友發一顆棉花糖。 這時,研究者要離開實驗室。 他告訴你,如果不碰這顆棉花糖,等他再進來,就會再給你一顆棉花糖。

“啟任,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我當然想要兩顆棉花糖啊!可是,眼前這顆棉花糖已經讓我口水直流了。 ”

“所以,你會把棉花糖吃了?”

“當然,但是—”啟任停頓了一下,接著沾沾自喜表示,“我會再跟研究人員討第二顆棉花糖。 雖然我把第一顆棉花糖吃掉了,但我有能力說服他再給我一顆,因為我太愛棉花糖了!”

老師只能搖頭苦笑。 但他依然相信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包括控制好自己的衝動也是。 如果啟任願意的話。

孩子拖延,心理師這麼說—是出於好奇?還是衝動使然?

每件事情都可以有許多不同層面的看法。 對於孩子動不動就想東碰西碰、做不同的事情,有些父母會將之視為孩子探索、好奇、想嘗試的特質,有些老師則會認為這可能是一種衝動的表現。

孩子什麼事情都想嘗試,多少也表示他對於各種事物都有基本的興趣。 但是,我們也必須思考:孩子在每件事情上的停留時間到底有多少?

衝動控制失靈,凡事都要碰一下、沾一下的行為模式,往往也會導致拖延的毛病生成。 至於該用什麼樣的角度看待,全看這些行為是否為自己或他人帶來麻煩。

·“趨”動程式的調整

有些孩子特別愛嘗鮮,凡是新的事物都容易喚起他們趨前嘗試的動力。 這部分在一些趨避性①氣質中,傾向於“趨”的孩子身上很容易看見。

回到對“拖延”這個字眼的界定:沒有適時進行原本該做的事,以致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把那件事情完成,甚至出現無法完成的情況。

就前述例子來說,問題的癥結在於啟任常常分心跑去做別的事情,再加上衝動控制能力薄弱,所以很容易出現許多新事物他看了就想碰的情況。 像這樣,在有許多新奇事務等著孩子去做的情況下,他當然就容易不管什麼事都想嘗試。

那麼,如果因此忽略了當下應該著手進行的事,怎麼辦?就從“衝動控制”與“延宕滿足感”開始練習吧!

·享樂與滿足感的延續

我們都會去尋求立即性的享樂,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但是當立即性享樂使我們把該做的事情擱置在一旁,甚至導致拖延,這時,該如何延續孩子的滿足感就變得至關重要。

“我想,但是做不到。 ”像啟任這樣的反應,常常可見。

它反映出孩子在“做”和“知道”之間的巨大落差。

這時,親子不妨一起思考,如何做好自我控制?若要延續滿足感,有哪些做法?就前面的棉花糖測試來說,當眼前這顆棉花糖只能看、不能吃,你該怎麼辦?

和孩子腦力激蕩各種可行的做法:

閉上眼睛,不看它。

二話不說,掉頭就走。

緊閉嘴巴,猛吞口水。

想像其他感興趣的事物,例如:漫畫、卡通。

雙手交錯擺放或手插口袋或手放在桌下。

想想其他更好吃的東西,例如:霜淇淋、巧克力松餅。

當然,除了上述幾種做法,還有更多可行的答案,可以讓孩子自由想像。 想像後,孩子還需要實際演練,並把練習過程中無法克服的細節仔細記錄下來。 請注意,演練很重要。 孩子往往容易只停在概念上的知道,而缺乏具體行動力。

·切換至旁觀者身份

人們對於自己身處其中的問題,很容易存在盲點。有趣的是我們換個角色,轉為看向他人,卻可以清楚地給對方建議。因此,我們不妨讓孩子試著轉換一下角色,以“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解決方式。

例如,在啟任的例子中,我們可以這樣問:“當朋友有求于你啟任,怎麼辦?我總是控制不住,一看到新事物我就好想去嘗試,我該怎麼辦?這時,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接著,把他說出來的建議條列下來,或者錄音,再原封不動地“奉還”給當事人—孩子,就按照你說的去做吧!

·切換至旁觀者身份

人們對於自己身處其中的問題,很容易存在盲點。有趣的是我們換個角色,轉為看向他人,卻可以清楚地給對方建議。因此,我們不妨讓孩子試著轉換一下角色,以“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解決方式。

例如,在啟任的例子中,我們可以這樣問:“當朋友有求于你啟任,怎麼辦?我總是控制不住,一看到新事物我就好想去嘗試,我該怎麼辦?這時,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接著,把他說出來的建議條列下來,或者錄音,再原封不動地“奉還”給當事人—孩子,就按照你說的去做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