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怎么办?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怎麼辦?

→提升對時間的知覺與敏感度

媽媽從以前開始就受不了那些沒有時間觀念的人。 不論是約定好時間卻經常遲到,還是以為時間多得很,最後才發現事情做不完的人。

“對不起,我忘了時間!”這句話,媽媽實在無法接受(忘了時間?根本是沒把約定當作一回事吧)。

對於這種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她通常會採取消極式的互動:微博不加好友或取消關注。 幾個讓她受不了的遲到大王總讓她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便索性絕交,老死不相往來。 然而,有個媽媽無論如何都沒辦法絕交的人—那總是對時間不敏感的兒子鎮宇。

他那每次都忘了別人交代的事情,推、拖、拉的死性子,她實在無法接受。

拖延這件事幾乎成了他們家的教養重點。

“天啊!鎮宇你到底在幹嗎?”這句話像是廣告臺詞,三天兩頭就從媽媽口中冒出來。

這次,媽媽真的受不了了。 看著客廳散落滿地的玩具,她恨不得直接拿起大塑膠袋,把觸目所及的玩具當成垃圾掃進袋子裡。

“你是故意的嗎?我不是說樓上的陳阿姨七點要來我們家,讓你把地上的玩具收一收,你到底有沒有聽到?家裡亂成這樣,怎麼接待客人啊!”

“我哪知道時間會過那麼快,想再玩一下,怎麼一下子就快七點了……我現在馬上就收。 ”鎮宇語氣中有些無奈。

“你真的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再讓你慢慢收,待會兒門鈴就要響了。

”媽媽板著臉,火速收拾玩具,生怕這畫面會壞了自己在社區裡的美好形象。

“下回給我好好注意時間!還杵在那?不會過來幫忙嗎?”媽媽拉高嗓門叫著,收拾的動作沒有因此停下來。

“是你不讓我收拾的啊!”鎮宇壓低音量嘀咕著。

“我……我真想把你關起來!”媽媽已經氣到語無倫次了。

孩子拖延,心理師這麼說—引導孩子注意時間

有些孩子對於時間的知覺比較缺乏,甚至對每段時間的長度大概是多少也不太敏感。 我們往往不斷提醒孩子現在的時間,卻很少讓孩子自己去注意時間。 其實,少了這樣的經驗,孩子對時間會更加不敏感,甚至根本不清楚時間過了多久。

孩子需要具備“時間感”,要能知道在有限的時間裡,自己可以做哪些事、去到多遠的範圍。

這情況就像我到學校演講一樣。 短暫的十分鐘休息時間裡,如果我想逛逛校園、轉換一下情緒,就必須思考:這段時間內,我可以逛到哪個程度?更重要的是,時間一到,我必須能夠立即轉換,順利投入接下來的演講。 這其實就像孩子下課玩耍後,是否能夠回來上課,而且不只是身體回來,心思與專注力也要回來。

以整理為例,孩子必須知道,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收拾玩具、收拾這些玩具要花多少時間,以及應該先收拾哪些東西速度會比較快、效率比較高?而這些都是需要經驗值累積才能判斷的。

當孩子不具備時間的敏感性,就很容易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狀態;一旦無法掌握當下的進度,就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等到時間逐漸接近,才發現原來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做該做的事情(以前面鎮宇的例子來說,就是玩具收不完了)。

關於時間的敏感度訓練,並不單純是對客觀時間的注意,留意時鐘顯示為幾點幾分只是最基本的訓練之一。 如果孩子連時間都不加以留意,也就遑論時間的管理了。

·外在時間感的訓練

日常生活中,不妨引導孩子透過細微的觀察,去注意生活中某些現象與時間之間的關係。 例如:太陽、月亮的方位與高度;白天、夜晚的光線與亮度變化;周圍聲音的轉變,如:上下學、放假日的馬路交通狀況等。

孩子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敏銳度,以提升自己對外在時間的知覺。

必要時,也能輔以手機、電腦、手錶、電視新聞台的顯示時間等透過觸目所及的時間顯示加以比對、判斷和確認。

·內在時間感的訓練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在下載遊戲時,看著下載進度,總會讓人感覺已經過了好久的時間?

要讓孩子感受時間的流逝,除了外在訊息的觀察和提醒,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回到內在,瞭解自己對於時間的感受。

內在的時間感是一種很主觀的知覺經驗,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太樣,這取決於我們的直覺與判斷是否敏銳與正確。

我們不妨讓孩子透過生理反應來推估大概經歷了多久時間,比如進行某件事情時,當下的心跳、呼吸等生理狀況。 這樣的練習也可以讓孩子思考自己對這些事情的喜好與厭惡。

試著引導孩子,在內心平靜,沒有太急促的心跳、脈搏或呼吸既沒有盜手汗,也不會腸胃不適的情境下,自行衡量:在這樣平靜的狀態下,時間過了多久?

·判斷時間感的差異性

有些孩子特別需要學習判斷時間的長短,加強對時間的敏感度。

在主觀經驗上,每個人對時間都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孩子需要清楚,同樣的十分鐘分別用來看卡通、玩遊戲和做功課、於家務,對自己有什麼差別。同樣地,他也應該去衡量在下課十分鐘這段時間,自己能做多少事情。

這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判斷與經驗的累積。以前可能下課十分鐘,上完廁所再跑到操場,就差不多要上課了。現在,他得慢慢學著調整下課的活動內容,例如上完廁所,就留在走廊上和同學玩遊戲。

孩子必須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為什麼十分鐘內進行不同的活動會給自己帶來完全不一樣的心理感受?這當中的差別到底是什麼?

有時,當我們投入在喜歡的活動之中,會感覺時間過得相對快一些,希望能多延長一些時間在喜歡的事物上。反之,面對不喜歡、厭惡的事情,總讓人感覺相對漫長、難熬且不舒服。

讓孩子借由一次又一次的感受,慢慢去掌握在面對眼前不喜歡的事物時,該如何在心態或解決方法上做調整。

當他清楚自己擁有多少時間能利用,就會進一步去衡量想做的事情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逐次比較分析後,就能慢慢學會判斷事情的優先順序與哪個部分是可進行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讓孩子預估,每件事情需要多久的時間完成。如果他無法如期完成,或超出所預定的時間,則和他一起檢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以及還有哪裡可以做調整。

·自我檢視做事的效率

請留意,對時間的掌控、對於有多少時間能利用的瞭解程度、自己的最佳狀態是在何時、適合做什麼事情、在處理事情時是否夠清楚每件事情的內容與細節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做事的效率。

而拖延也反映出孩子在解決事情上可能無法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率,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引導他將眼前的事務稱斤論兩,重新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列組合,再把自己最好的狀況與時間用來進行最重要的事情。

·想像完成的模樣

我在著手進行一件事情時,通常會先去想像它完成的模樣。畫面愈具體、深刻愈好。接著進一步思考:我需要多久的時間來完成這個任務?再給自己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表。

當孩子拖延了,我們也不妨讓他給自己一個啟動與結束的時間點,並寫在紙上。由他自己決定要在這件事上花多少時間,然後像電子時鐘般,在腦海裡明確地顯示出時間:幾點、幾分、幾秒。

此外,要讓孩子看到他自己完成的部分。這個回饋非常重要,能提升他對時間的掌握。當然,如果能讓孩子把這個回饋烙印在腦海裡更好。

試著引導孩子,在內心平靜,沒有太急促的心跳、脈搏或呼吸既沒有盜手汗,也不會腸胃不適的情境下,自行衡量:在這樣平靜的狀態下,時間過了多久?

·判斷時間感的差異性

有些孩子特別需要學習判斷時間的長短,加強對時間的敏感度。

在主觀經驗上,每個人對時間都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孩子需要清楚,同樣的十分鐘分別用來看卡通、玩遊戲和做功課、於家務,對自己有什麼差別。同樣地,他也應該去衡量在下課十分鐘這段時間,自己能做多少事情。

這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判斷與經驗的累積。以前可能下課十分鐘,上完廁所再跑到操場,就差不多要上課了。現在,他得慢慢學著調整下課的活動內容,例如上完廁所,就留在走廊上和同學玩遊戲。

孩子必須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為什麼十分鐘內進行不同的活動會給自己帶來完全不一樣的心理感受?這當中的差別到底是什麼?

有時,當我們投入在喜歡的活動之中,會感覺時間過得相對快一些,希望能多延長一些時間在喜歡的事物上。反之,面對不喜歡、厭惡的事情,總讓人感覺相對漫長、難熬且不舒服。

讓孩子借由一次又一次的感受,慢慢去掌握在面對眼前不喜歡的事物時,該如何在心態或解決方法上做調整。

當他清楚自己擁有多少時間能利用,就會進一步去衡量想做的事情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逐次比較分析後,就能慢慢學會判斷事情的優先順序與哪個部分是可進行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讓孩子預估,每件事情需要多久的時間完成。如果他無法如期完成,或超出所預定的時間,則和他一起檢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以及還有哪裡可以做調整。

·自我檢視做事的效率

請留意,對時間的掌控、對於有多少時間能利用的瞭解程度、自己的最佳狀態是在何時、適合做什麼事情、在處理事情時是否夠清楚每件事情的內容與細節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做事的效率。

而拖延也反映出孩子在解決事情上可能無法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率,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引導他將眼前的事務稱斤論兩,重新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列組合,再把自己最好的狀況與時間用來進行最重要的事情。

·想像完成的模樣

我在著手進行一件事情時,通常會先去想像它完成的模樣。畫面愈具體、深刻愈好。接著進一步思考:我需要多久的時間來完成這個任務?再給自己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表。

當孩子拖延了,我們也不妨讓他給自己一個啟動與結束的時間點,並寫在紙上。由他自己決定要在這件事上花多少時間,然後像電子時鐘般,在腦海裡明確地顯示出時間:幾點、幾分、幾秒。

此外,要讓孩子看到他自己完成的部分。這個回饋非常重要,能提升他對時間的掌握。當然,如果能讓孩子把這個回饋烙印在腦海裡更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