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孩子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动工,怎么办?

孩子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動工,怎麼辦?

加強自我檢視,將時間具體化

世上有一種線,叫“死線”( deadline)。

明坤總是很享受即將跨上線前,那瞬間如瀕死的快感—緊張、刺激、壓迫、令人無法呼吸。

“那種感覺,就像走在危險的黑森林裡,隱約知道背後有只巨大的黑熊正往我這個方向來。 當我加快腳步想逃離那座森林,那只黑熊卻不死心地追了過來。 我使盡吃奶力氣愈跑愈快,後面那只黑熊也不甘示弱地愈來愈靠近。 說時遲,那時快,眼前出現了山谷,我奮力一跳,竟成功跨越了山谷,把黑熊遠遠拋在腦後。 我勝利了!”

明坤炯炯有神,面露驕傲,向死黨們描述著關於死線的“驚險一瞬間”。

明坤的死黨從前有一大票,到現在只剩固定班底阿保和小亮兩人,主要原因還是他那愛打包票,卻又老是跳票的性格。

“你放心,包在我身上!”第一次聽到明坤斬釘截鐵說出這句話的人,可能會對他豎起大拇指,但是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信守承諾,別人對他的信任也鬆動了。 至於明坤的爸媽,別說信任早已崩裂成滿地碎片了。

“你不要再跟我保證!”

“媽媽,你不要急嘛!還有那麼多天假,時間很充裕啦!我這次定會提前做的,一定。 ”明坤用力握緊拳頭,展現他的意志力。 這畫面,簡直像街頭看板上的競選廣告似的。 但因為看過很多次媽媽早就不抱任何期望。

“我不要再等了,作業馬上拿出來!”媽媽已對明坤完全失去信心。

“我這次絕對不會拖到最後一天,媽媽,這集卡通正好看,先我看完嘛。 不然,我明天一大早就寫,拜託嘛!”明坤仍極力想要說服媽媽。

“不,這回我不能再被他唬住了!”媽媽搖搖頭,讓自己的思緒清醒一些。

以前就是太相信這孩子了,結果養成他每件事都拖到最後一刻, 火燒屁股才啟動的惰性。 為了孩子好,這次一定要堅決!

“不行,明坤,你現在馬上就寫!”

“就!是!現!在!”吃了秤砣鐵了心,媽媽一字一字加重語氣地說著。

孩子拖延,心理師這麼說—壓迫的快感?請適可而止

有些人總會想尋求被時間追逐的快感。 如果能趕在截止日的最後一刻完成,那瞬間是多麼振奮人心,讓人想握緊拳頭用力向下拉,大喊一聲“Yes”!

我自己就曾經是這樣的人。 我常常開玩笑地說,自己可能存在著火燒屁股的基因。 有時甚至享受著事情完成前,那份緊張刺激所帶來的快感。 但是這所謂的快感,通常都是有驚無險的事後解釋,其實過程中是極度不舒服的。

有限的時間會讓人腎上腺素激升而緊張焦慮起來。 當然,腦袋裡的壓力也會不斷地升高。 儘管如此,明知時間緊迫時總會處在極度焦慮的狀態下,有時還會引發不自主的抽動、喉嚨乾燥、血壓升高、心跳加快、脈搏急促,我們卻還是選擇這麼做。 關鍵或許就在於過去總是在危急中逢凶化吉,一次次在死線前,擺脫死神的糾纏並且復活—對某些人來說,這也是一種成就感,就像電影《頭文字D》裡的甩尾一樣,即使在迂回的彎道上,還是能“逢凶化吉”。

但這一切,請適可而止。

·別讓孩子拖延成性

拖延本身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這習慣會一點一滴地累積,如果我們鬆懈了、忽略了,孩子對於時間的運用就會慢慢偏移到拖延這一邊。

凡事拖到最後一刻才做,等到時間運用的習慣側彎了,要再把它調回來,得花費更多的心力。 當事人勢必也會更加痛苦,更容易產生逃避的心理。

·動態的行為改變歷程

先讓孩子厘清自己的習慣、想法與看待事物的方式,再進行一場透徹的習慣改變。 這種改變將能帶來神奇的變化。

當他有能力解決眼前的事情,這種“有能力完成”的感覺往往也會讓自信隨之生成,並且從中感受到從無到有的過程。

同樣地借由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孩子也就有機會從中摸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什麼我們必須不斷地帶著孩子一起檢視他在處理事情上的狀態?因為,克服拖延就像是一段動態的自我行為改變歷程,只能依靠不斷的覺察、修正與調整。

·破除萬事開頭難

萬事開頭難?頭過,身就過!要啟動一件事、解決拖延,一定是從最簡單的部分開始。 就像我們必須先把腳抬起來,往前跨出第一步,才有機會帶動第二步。 即使是很簡單的事情都沒關係。 讓孩子給自己起個頭,一點一點地開始。 有了第一步,就能跨出第二、第三步,接著就有機會逐步走完全程。

這時,孩子需要一個簡單的“啟動儀式”,儀式內容很簡單,只要想想以下幾個問題:

我最拿手的事情是什麼?做哪些事情最順手?是否曾經在進行某件事情時,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這套模式將能説明我用較短的時間解決眼前的事情—就從這裡開始嘗試吧!

啟動儀式的時間不需要太長,三到五分鐘即可。主要是讓孩子有一種能夠動起來的經驗。同時,陪著孩子一起思考,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這些時間分別可以用來做些什麼?

孩子的東摸摸、西摸摸,有時也反映出他可能缺乏目標行為。也就是說,對於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感到茫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執行的細節,所以總是處在一個“不知道要做什麼”的狀態。

每件事都需要有個開頭。有了開頭,多少都會帶來一些繼續完成的力量。當然,要開始,多少也需要給自己一個可以完成的動力。這時,設定一個能夠完成的目標就相當重要。並且,暫不考慮做事情的品質,先求有,再求好。有了雛形後,再進一步慢慢調整。

有時煩躁、低落等負面情緒,也容易讓人將眼前的事情擱置在原地。因此要讓孩子感受到“完成”的快感和成就感,有種“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的感覺。接著,再讓他依自己的進度、節奏,決定做事的速度與方向。這樣的自我回饋將有助於孩子再次啟動執行的能力與行動力。

·觀察孩子掌握進度的能力

關於孩子的判斷力好不好,不妨找件事情當例子,徹徹底底地從各種角度、所有面向加以討論,借此觀察他是否具備精准掌握進度及瞭解眼前事務的能力。

而在孩子過去的經驗裡,到底有多少證據能證明他做得到?孩子必須練習拿出證據,好說服別人相信他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某件事。這麼做也能避免孩子空口說白話。

·定期檢視進度、設立截止日

讓孩子設定一段定期自我檢視的時間,比如早中晚、每天、每個禮拜,或每兩個禮拜。從定期檢視到隨時自我檢視,確確實實地核對自己的執行力是否有跟上待辦進度。如有落後便立即進行微調或轉為自動化模式,變成一種不需特別思考就可以馬上動手做的狀態。

同時,孩子要懂得“截止日”的概念。他必須對“最後期限”有感覺,才能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而這樣的具體提醒,也能讓孩子隨時保持在一種警覺狀態。

·切割待辦事項

孩子很容易自認為時間還很多,就把事情擺在那邊,不去碰觸。但是,這種“反正我有的是時間”的想法是很糟糕的。當我們如此暗示自己,就會在無形中造成相當可怕的時間耗損。

因此,父母有必要讓孩子養成把時間具體化的習慣,特別是以分、小時為單位。

引導孩子將一個小時區分成四段,讓每個十五分鐘有起、承轉、合。以十五分鐘為一區間,他會比較能夠完成一部分的事情,大人也能借此仔細觀察孩子在這十五分鐘裡完成了什麼事情、是否有把時間用在關鍵的事情上。

孩子也要依照過去的經驗,確認自己每次可以完成的工作量再依此標準把待辦事情分割成多個細項,決定每次要完成的工作量。

接著閉眼思考:我是否可以完成它?如果自覺有困難,沒關係再縮減一些。依此類推,直到自己認為有把握完成為止,隨後就開始動手去做。

·設定一段安全時間

以前孩子可能總是等到截止日、死線前才開始做事,現在,他要多給自己預留幾小時或幾天的安全時間。

為自己保留一些彈性時間,比較能夠從容地處理眼前事務,以免總是要到最後關頭才因為時間的壓迫,破壞應有的品質或表現。

·丟掉不存在的“理想時間”

有些孩子的拖延,是因為他總是在等待“完美的時刻”來臨,以為在那個時間點做事會是最有效率的。然而,往往等著等著,那樣的時刻沒有到來,拖延卻已發生。

事實上,每個人都很難等到那個時間點的出現,也可以說,那樣的時間根本不存在。孩子最終還是得自行承擔拖延帶來的苦果,否則往往連大人也會被連累。

建議家長們耐心地與孩子探討一個問題:孩子在等待什麼?是在等待未來有更充裕的時間嗎?還是認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不合理地期待著“東風”吹來?

帶領孩子觀察,在等待的過程裡,他是否又把時間耗費在一些不相干的無謂瑣事上?而那道東風,甚至不一定會吹來。

·別期待每回都有好運氣

如果孩子總能在極有限的時間裡加緊趕工並完成,甚至維持該有的品質與水準,那只能說他運氣不賴。但是,不能將一次、兩次的好運視為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會有第三次的好運。如果每次做事都靠運氣,只怕這些好運終有一天會被浪費殆盡!

拖延,反映了孩子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對時間的運用,以及事情沒有完成的後果。拖延,考驗著孩子對事務的判斷力。孩子不能只憑主觀的直覺,賭徒似地押注。面對眼前的待辦事項,千萬別像賭博一樣孤注一擲,把執行的時間全壓在截止日期前。

讓孩子揮別孤注一擲的賭徒性格吧!

我最拿手的事情是什麼?做哪些事情最順手?是否曾經在進行某件事情時,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這套模式將能説明我用較短的時間解決眼前的事情—就從這裡開始嘗試吧!

啟動儀式的時間不需要太長,三到五分鐘即可。主要是讓孩子有一種能夠動起來的經驗。同時,陪著孩子一起思考,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這些時間分別可以用來做些什麼?

孩子的東摸摸、西摸摸,有時也反映出他可能缺乏目標行為。也就是說,對於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感到茫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執行的細節,所以總是處在一個“不知道要做什麼”的狀態。

每件事都需要有個開頭。有了開頭,多少都會帶來一些繼續完成的力量。當然,要開始,多少也需要給自己一個可以完成的動力。這時,設定一個能夠完成的目標就相當重要。並且,暫不考慮做事情的品質,先求有,再求好。有了雛形後,再進一步慢慢調整。

有時煩躁、低落等負面情緒,也容易讓人將眼前的事情擱置在原地。因此要讓孩子感受到“完成”的快感和成就感,有種“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的感覺。接著,再讓他依自己的進度、節奏,決定做事的速度與方向。這樣的自我回饋將有助於孩子再次啟動執行的能力與行動力。

·觀察孩子掌握進度的能力

關於孩子的判斷力好不好,不妨找件事情當例子,徹徹底底地從各種角度、所有面向加以討論,借此觀察他是否具備精准掌握進度及瞭解眼前事務的能力。

而在孩子過去的經驗裡,到底有多少證據能證明他做得到?孩子必須練習拿出證據,好說服別人相信他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某件事。這麼做也能避免孩子空口說白話。

·定期檢視進度、設立截止日

讓孩子設定一段定期自我檢視的時間,比如早中晚、每天、每個禮拜,或每兩個禮拜。從定期檢視到隨時自我檢視,確確實實地核對自己的執行力是否有跟上待辦進度。如有落後便立即進行微調或轉為自動化模式,變成一種不需特別思考就可以馬上動手做的狀態。

同時,孩子要懂得“截止日”的概念。他必須對“最後期限”有感覺,才能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而這樣的具體提醒,也能讓孩子隨時保持在一種警覺狀態。

·切割待辦事項

孩子很容易自認為時間還很多,就把事情擺在那邊,不去碰觸。但是,這種“反正我有的是時間”的想法是很糟糕的。當我們如此暗示自己,就會在無形中造成相當可怕的時間耗損。

因此,父母有必要讓孩子養成把時間具體化的習慣,特別是以分、小時為單位。

引導孩子將一個小時區分成四段,讓每個十五分鐘有起、承轉、合。以十五分鐘為一區間,他會比較能夠完成一部分的事情,大人也能借此仔細觀察孩子在這十五分鐘裡完成了什麼事情、是否有把時間用在關鍵的事情上。

孩子也要依照過去的經驗,確認自己每次可以完成的工作量再依此標準把待辦事情分割成多個細項,決定每次要完成的工作量。

接著閉眼思考:我是否可以完成它?如果自覺有困難,沒關係再縮減一些。依此類推,直到自己認為有把握完成為止,隨後就開始動手去做。

·設定一段安全時間

以前孩子可能總是等到截止日、死線前才開始做事,現在,他要多給自己預留幾小時或幾天的安全時間。

為自己保留一些彈性時間,比較能夠從容地處理眼前事務,以免總是要到最後關頭才因為時間的壓迫,破壞應有的品質或表現。

·丟掉不存在的“理想時間”

有些孩子的拖延,是因為他總是在等待“完美的時刻”來臨,以為在那個時間點做事會是最有效率的。然而,往往等著等著,那樣的時刻沒有到來,拖延卻已發生。

事實上,每個人都很難等到那個時間點的出現,也可以說,那樣的時間根本不存在。孩子最終還是得自行承擔拖延帶來的苦果,否則往往連大人也會被連累。

建議家長們耐心地與孩子探討一個問題:孩子在等待什麼?是在等待未來有更充裕的時間嗎?還是認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不合理地期待著“東風”吹來?

帶領孩子觀察,在等待的過程裡,他是否又把時間耗費在一些不相干的無謂瑣事上?而那道東風,甚至不一定會吹來。

·別期待每回都有好運氣

如果孩子總能在極有限的時間裡加緊趕工並完成,甚至維持該有的品質與水準,那只能說他運氣不賴。但是,不能將一次、兩次的好運視為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會有第三次的好運。如果每次做事都靠運氣,只怕這些好運終有一天會被浪費殆盡!

拖延,反映了孩子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對時間的運用,以及事情沒有完成的後果。拖延,考驗著孩子對事務的判斷力。孩子不能只憑主觀的直覺,賭徒似地押注。面對眼前的待辦事項,千萬別像賭博一樣孤注一擲,把執行的時間全壓在截止日期前。

讓孩子揮別孤注一擲的賭徒性格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