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我不在乎我是个恶棍,我只在乎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日丨課丨寫丨作丨平丨臺

歡 迎創作者即刻入駐

“寫作靠的是運氣和辛勞。 除了在天賦中發現素材, 作家需要一種力量的源泉。 文學天賦本身無法獨立存在, 它以社會為能源, 其發展依靠那個社會的本質。 作家憑天賦開始寫作, 在天賦中找到自信, 但后來卻發現并沒有足夠多的天賦。 在我們這樣畸形的社會里, 運用天賦使作家茫然。 ”——奈保爾

2018年8月12日,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裔英國作家奈保爾去世, 享年85歲。

這個在生活中自私、小氣、嫖妓、種族歧視、折磨妻子、奴役情婦、瞧不起女作家, 被人以“惡棍”相稱的男人,

卻在今天之前都被認為是“世界上還活著的最偉大的作家”。 2001年, 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 他的獲獎感言是:“感謝妓女。 ”無論人們怎樣質疑他生活中的放蕩自我, 在文學世界中, 他的自由、真誠都獲得了無數的敬仰。

下文選自2014年奈保爾首次訪華時, 《環球人物》對他的評論文章。

奈保爾, 文學世界的漂流者

文/顧明

人物簡介

維·蘇·奈保爾, 英國著名作家。 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達島上一個印度移民家庭, 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 畢業后遷居倫敦。 上世紀50年代開始寫作, 著有《米格爾街》《自由國度》《大河灣》《非洲的假面劇》及“印度三部曲”等。 200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2014年上海書展上, 最重量級的活動之一是諾貝爾獲獎作家維·蘇·奈保爾(下文稱奈保爾)的到來。

這是奈保爾第一次訪華, 他還將在上海度過自己82歲的生日。

不久前在《上海書評》上, 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寫道:“奈保爾呈現出的公眾形象是個憤怒的男人, 很容易動氣, 可能會沒來由地做出驚人的粗魯舉動, 執迷于自己偉大作家的地位, 刻意發表驚世駭俗的言論, 無法忍受蠢人, 或者說任何人, 包括那些與他最親近的人。 ”

這些描述, 和出現在中國讀者面前的奈保爾判若兩人。

因為從倫敦長時間乘坐飛機, 又參加《大河灣》的中文版首發式, 奈保爾疲憊而虛弱, 只能坐在輪椅上亮相。 他的夫人納迪拉, 時刻在他身邊。 奈保爾顯得少言寡語, 大部分回答都由夫人代勞。

一旦有了期待就看不見你要看的東西

來中國前, 奈保爾說自己并沒有在心里放入太多的期待, “因為一旦有了期待就看不見你要看的東西, 我只是過來然后觀察就可以了”。

這位超級愛旅行的作家, 每到一洲一國, 都會寫點什么。 但對于是否會寫中國, 他直接回答:“也許不能了, 因為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 需要認真地體驗、觀察, 需要很多知識, 但是現在我沒有這些。 ”

奈保爾似乎也沒有滿足中國讀者對他的期待。 在論壇上, 他很坦白地說并沒有讀過中國作家的作品, 也沒有和中國的作家有過交往。

他的夫人則出來圓場:“他給中國的一位詩人頒過獎, 我們是在威尼斯碰到的。 因為他是評委, 所以看過那位詩人的作品。 ”

整個中國之行, 奈保爾都更樂于當一個少言多聽的角色。

在杭州, 當被問及想要推薦哪一本書給中國讀者時, 奈保爾直言:“我不喜歡這個問題, 我不想強迫讀者讀這本書, 或者那本書, 他只要讀書就行了。 ”

這次又是夫人替他做了耐心的解釋:“我認為奈保爾所有作品都非常優秀, 如果是第一次讀, 我會推薦他的早期作品《米格爾街》。 作品就像堆磚, 如果是一個年輕人, 可以從早期的喜劇性作品開始, 以后會形成自己的閱讀路線。 ”

旅行挽救了他

在沒有獲得20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之前, 奈保爾對中國人來說, 還是個陌生的名字。 他出生在特立尼達, 這座位于加勒比海的英屬殖民島嶼, 也是奈保爾的文學搖籃。 奈保爾的祖父是英屬印度的契約勞工, 屬婆羅門種姓。

印度人在世界上向來以遵循本國文化而出名,

但奈保爾的父親西帕薩德卻是個反叛的“逆子”。 他對宗教敬謝不敏, 喜歡英國文學, 并終生懷抱作家夢。

奈保爾童年時, 父親常常會給他讀自己特別喜歡的英國文學作品片段。 比如莎士比亞的《尤利西斯·凱撒》, 狄更斯的《霧都孤兒》, 一邊朗讀, 一邊講解。

在父親的影響下, 奈保爾從小就對英國文化充滿向往。 在他眼里, 特立尼達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 是“大海中最可笑的小島”。

18歲時, 他前往牛津大學留學。 畢業后, 奈保爾先是過了一段苦日子:找工作時因為移民身份飽受歧視, 住地下室, 不得不靠妻子教書來維持生計。

他后來寫道:“經過一番奮斗我才來到這里, 但它又不是我的世界中心, 我被騙了,而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直到成為BBC的“西印度之聲”廣播員,并為《新政治家》雜志做書評,奈保爾才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

1957年,奈保爾的處女作《神秘的按摩師》發表。隨后幾年,他以平均每年1部小說的速度寫作,《埃爾維熱的選舉權》《米格爾街》等小說接連問世。

這些早期作品中,充滿了奈保爾童年的記憶和對特立尼達生活的回憶。

奈保爾最著名的“印度三部曲”是他三次去印度旅行、采訪的產物。母國給了他一種深深的幻滅感。

“印度于我是個難以表述的國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為我的家;而我對它卻不能拒斥或漠視;我的游歷不能僅僅是看風景。一下子,我離它那么近又那么遠。我的祖先百年前從恒河平原遷出,到了世界另一邊的特立尼達……印度,這個我1962年第一次探訪的國度,對我來說是一塊十分陌生的土地。100年的時間足以洗凈我許多印度式的宗教態度。我不具備這樣的態度,對印度的悲苦幾乎無法承受——過去如此,現在如此。

在書中,奈保爾滿懷惆悵地寫道。

跨文化的身份讓他矛盾不已:特立尼達的淺薄文化是他向來不屑的;英國文化總讓他有局外人的感覺;印度曾經很神秘,現在也已幻滅。

奈保爾后來回憶,是旅行挽救了他,他在加勒比海地區旅行,還去了非洲,寫出了《大河灣》等闡釋另一種文明的作品。

奈保爾的書中,也越來越深入地體現了殖民主義國家對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國家的控制和破壞。

奈保爾曾這樣描述自己:“我是一個殖民地人,作為一個訪問者,在行走的浪漫背景里,觀察在那些地方生活著的人與社會,就像從遠處觀看我自己成長的那個地方。”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奈保爾的獲獎詞像是對他自己話語的印證:“奈保爾是一個文學世界的漂流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內心,在他獨一無二的話語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

“毒舌”與冷酷

奈保爾的生命中,有3個重要女人:兩任妻子以及阿根廷情婦瑪格麗特。

他和第一任妻子帕特相識于牛津校園。帕特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比奈保爾大17天,苗條矮小,善良溫和。

在雙方家庭都反對的情況下,兩人義無反顧地熱戀,并于1955年結婚。然而這段婚姻并不幸福美滿。

在奈保爾面前,帕特是一個死忠于他的文學“粉絲”,也是個賢惠妻子。可他對帕特最多的評價卻是“無趣”。

婚后不久,他就開始尋花問柳,還給自己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需要很多的生活經驗和體驗,以獲取寫作靈感。

奈保爾對情人瑪格麗特比對妻子還冷酷。為了奈保爾,瑪格麗特拋夫棄子,離婚后苦于生計甚至去給別人當情婦,好不容易熬到了1996年,63歲的帕特因癌癥去世。奈保爾卻早已移情別戀,與在巴基斯坦相遇的納迪拉一見鐘情,并火速結婚。


奈保爾和第一任妻子帕特的結婚合照

奈保爾在文學圈有很多口舌官司,他總是對自己過于自信,對別人過于尖刻。

1986年,尼日利亞作家沃萊·索因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非洲第一位獲獎的作家。奈保爾聽到這個消息后問:“他有寫過什么嗎?”并且補充說,諾貝爾評委會跟以往一樣,“從一個偉大的高度上向文學撒了泡尿。”

2001年,當他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他的獲獎感言是:感謝妓女!

諾獎主席聽到奈保爾居然感謝妓女,趕緊發表聲明:“我們評獎只看他的作品,不管他的人品。我們愛他的作品,但絕不跟他交朋友。”

在中國,當奈保爾被問到對“毒舌男”這一稱謂如何看待時,他顯得很不以為然:“至于別人怎么看我,怎么說我,我完全沒有興趣,根本就無所謂,因為我是為這個叫文學的東西服務的。”

↓ ↓ ↓

··· 原 · 創 · 不 · 易 ··· 敬 · 請 · 傳 · 閱 ···


丨課丨寫丨作丨平丨臺

歡 迎創作者即刻入駐

↓↓日課網丨愛寫作的朋友都在這里

我被騙了,而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直到成為BBC的“西印度之聲”廣播員,并為《新政治家》雜志做書評,奈保爾才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

1957年,奈保爾的處女作《神秘的按摩師》發表。隨后幾年,他以平均每年1部小說的速度寫作,《埃爾維熱的選舉權》《米格爾街》等小說接連問世。

這些早期作品中,充滿了奈保爾童年的記憶和對特立尼達生活的回憶。

奈保爾最著名的“印度三部曲”是他三次去印度旅行、采訪的產物。母國給了他一種深深的幻滅感。

“印度于我是個難以表述的國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為我的家;而我對它卻不能拒斥或漠視;我的游歷不能僅僅是看風景。一下子,我離它那么近又那么遠。我的祖先百年前從恒河平原遷出,到了世界另一邊的特立尼達……印度,這個我1962年第一次探訪的國度,對我來說是一塊十分陌生的土地。100年的時間足以洗凈我許多印度式的宗教態度。我不具備這樣的態度,對印度的悲苦幾乎無法承受——過去如此,現在如此。

在書中,奈保爾滿懷惆悵地寫道。

跨文化的身份讓他矛盾不已:特立尼達的淺薄文化是他向來不屑的;英國文化總讓他有局外人的感覺;印度曾經很神秘,現在也已幻滅。

奈保爾后來回憶,是旅行挽救了他,他在加勒比海地區旅行,還去了非洲,寫出了《大河灣》等闡釋另一種文明的作品。

奈保爾的書中,也越來越深入地體現了殖民主義國家對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國家的控制和破壞。

奈保爾曾這樣描述自己:“我是一個殖民地人,作為一個訪問者,在行走的浪漫背景里,觀察在那些地方生活著的人與社會,就像從遠處觀看我自己成長的那個地方。”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奈保爾的獲獎詞像是對他自己話語的印證:“奈保爾是一個文學世界的漂流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內心,在他獨一無二的話語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

“毒舌”與冷酷

奈保爾的生命中,有3個重要女人:兩任妻子以及阿根廷情婦瑪格麗特。

他和第一任妻子帕特相識于牛津校園。帕特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比奈保爾大17天,苗條矮小,善良溫和。

在雙方家庭都反對的情況下,兩人義無反顧地熱戀,并于1955年結婚。然而這段婚姻并不幸福美滿。

在奈保爾面前,帕特是一個死忠于他的文學“粉絲”,也是個賢惠妻子。可他對帕特最多的評價卻是“無趣”。

婚后不久,他就開始尋花問柳,還給自己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需要很多的生活經驗和體驗,以獲取寫作靈感。

奈保爾對情人瑪格麗特比對妻子還冷酷。為了奈保爾,瑪格麗特拋夫棄子,離婚后苦于生計甚至去給別人當情婦,好不容易熬到了1996年,63歲的帕特因癌癥去世。奈保爾卻早已移情別戀,與在巴基斯坦相遇的納迪拉一見鐘情,并火速結婚。


奈保爾和第一任妻子帕特的結婚合照

奈保爾在文學圈有很多口舌官司,他總是對自己過于自信,對別人過于尖刻。

1986年,尼日利亞作家沃萊·索因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非洲第一位獲獎的作家。奈保爾聽到這個消息后問:“他有寫過什么嗎?”并且補充說,諾貝爾評委會跟以往一樣,“從一個偉大的高度上向文學撒了泡尿。”

2001年,當他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他的獲獎感言是:感謝妓女!

諾獎主席聽到奈保爾居然感謝妓女,趕緊發表聲明:“我們評獎只看他的作品,不管他的人品。我們愛他的作品,但絕不跟他交朋友。”

在中國,當奈保爾被問到對“毒舌男”這一稱謂如何看待時,他顯得很不以為然:“至于別人怎么看我,怎么說我,我完全沒有興趣,根本就無所謂,因為我是為這個叫文學的東西服務的。”

↓ ↓ ↓

··· 原 · 創 · 不 · 易 ··· 敬 · 請 · 傳 · 閱 ···


丨課丨寫丨作丨平丨臺

歡 迎創作者即刻入駐

↓↓日課網丨愛寫作的朋友都在這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