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粗鲁天才奈保尔

弗倫奇查閱了5萬多份檔案, 做了多次訪談, 寫出了一本500多頁厚的奈保爾傳記。

在漫長而輝煌的寫作生涯中, 奈保爾曾屢次試圖寫一部自傳, 每次都因為受挫而放棄了。 帕特里克·弗倫奇解釋說:“困難在于, 奈保爾不愿或無力檢視他自己過去的行為, 也不希望寫一部充滿輕松的軼事的書。 ”在評論奈保爾1984年的作品《尋找中心》時, 馬丁·艾米斯寫道:“奈保爾在作品中很少呈現自己。 在小說中使用了過去但沒使用自我。 在游記中, 表現了理智, 但自我仍隱而不彰。 ”看來奈保爾需要有人幫他寫傳記。 弗倫奇得到了這份工作。

結果就是他查閱了5萬多份檔案, 做了多次訪談, 寫出了一本500多頁厚的傳記。

他給這部奈保爾傳記取的書名來自《河灣》的第一句話:“世界如其所是。 人微不足道, 人聽任自己微不足道, 人在這世界上沒有位置。 ”這句話被認為濃縮了奈保爾對虛空的恐懼和對失敗者的鄙視。

弗倫奇以前的著作包括榮赫鵬傳記, 《世界如其所是》是奈保爾傳的第一部, 第二部要在傳主去世后出版。 該書的副標題說它是得到奈保爾授權的傳記。 “授權”通常意味著“奉承”。 但這部傳記不在此列;弗倫奇為這位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繪制的肖像上有那么多的瑕疵, 以至于人們幾乎看不到他的臉。 奈保爾怎么會配合作者寫出這樣一部讓人對他感到義憤的傳記呢?他愿意坦誠地接受作者的采訪。

弗倫奇能夠不受阻礙地查閱檔案, 有些甚至是奈保爾自己也懶得去看的資料(比如他已經亡故的第一任妻子的日記)。

奈保爾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達, 是印度人的后裔。 特立尼達的中心就是虛空。 在16世紀, 西班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趕走那里的原住民, 空洞被各地的移民填滿——希臘人、葡萄牙人、西非人、中國人、印度人、委內瑞拉人, 他們被按照種族和語言加以劃分, 再按照宗教信仰加以細分, 最整齊的劃分方法是按照膚色:白色、灰色、咖啡色、可可色、黑色、深黑色。

維·蘇·奈保爾

奈保爾的先人于19世紀在印度北部遭受饑荒的時候被運到特立尼達填補糖廠因為奴隸被解放出現的空缺。

他母親那一邊則有了大房子, 開了一家店。 他父親這一邊仍依附于土地。 但后來他父親逃脫了出來, 不是通過開店, 而是通過學習語言。 他自學了英語, 在報社找到了一份工作, 還寫短篇小說, 其語言技巧被兒子視作模范。 老奈保爾讀狄更斯、莫泊桑、莎士比亞和毛姆的作品給兒子聽。 1950年, 奈保爾獲得獎學金前往牛津大學就讀。

1954年他在一封信中寫道:“在英國我不是英國人, 在印度我不是印度人。 我被跟只有2600平方公里的特立尼達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但我要打破這種命運。 ”他確實做到了。 他非常勤奮, 在筆記本上寫得非常稠密, “cigarette”一詞只占不到1厘米的空隙。 出書后, 奈保爾把評論拿給母親看, “就像幼虎把它的第一只獵物帶回家”,

各種獎項紛至沓來, 還有物質獎勵、榮譽博士學位和爵位。

1955年, 奈保爾跟牛津大學歷史系的本科生帕特里夏·海爾成婚, 帕特里夏放棄了一切——她的家人和她的未來, 那時的種族歧視甚至讓奈保爾在倫敦都租不到房子。 在婚后的頭些年, 帕特里夏用她當老師掙的錢資助丈夫。 但奈保爾跟他在阿根廷結識的情人瑪格麗特24年的關系令她煩憂。 奈保爾和情人公開去外地長期旅行。 帕特里夏患上乳腺癌時, 她丈夫仍繼續旅行。 帕特里夏1996年2月6日去世。 6天后, 奈保爾巴基斯坦裔的未婚妻就搬進了婚房。 奈保爾讓他的文學經紀人去拿錢把瑪格麗特打發走。 弗倫奇沒有把瑪格麗特寫得很生動, 也許是因為他同情的是帕特里夏,

奈保爾的家人也喜歡帕特里夏, 討厭瑪格麗特。

《金融時報》的文章說:“如果有諾貝爾粗魯獎的話, 奈保爾肯定能夠獲獎。 ”他自己是印度裔人, 卻認為印度非常不整潔。 他的出生地是特立尼達, 當被問到他為何要離開時, 他回答說要去投奔文明世界。 文明的英國也沒能逃脫他的攻擊。 看到墻上的涂鴉寫著“讓英國維持白人純種”(Keep Britain White)時, 他說他就會在“英國”后面加上一個逗號(變成“喂養英國人”)。

(本文原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08年第15期)

大家都在看這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