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人献计,如果成功可以直取关中

本文由【見微知著說歷史】獨家發布于企鵝擅自轉載必究!歡迎轉發分享~

建興六年, 也就是公元228年春, 蜀相諸葛亮秉承先帝劉備克復中原, 匡扶漢祚的遺志, 對曹魏發動第一次北伐戰爭。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路線圖

據《魏略》記載, 北伐之前, 大將魏延曾向諸葛亮請兵萬人, 從子午谷孤軍深入, 先攻克長安、潼關, 之后與諸葛亮的大軍“異道會師”。 這也是兩千年來頗具爭議的著名的“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認為此計太過懸危, 擱置不用。 最后因誤用馬謖, 失守街亭, 大敗而歸。 當然, 歷史已經上演, 沒有假設。 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深入剖析這條“千古奇計”的可能性。


長安城墻

《孫子·謀攻篇》云: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我們身為歷史的見證者, 可以更為客觀地觀察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 第一, 魏延這支一萬人的孤軍, 其中五千人負責運行糧草輜重, 可戰之兵只有五千。 曹魏方面, 雖然魏軍主力不在長安, 但布置在長安一線的兵力也不會少于一萬。 魏延這支孤軍與長安守軍在數量上有著絕對的劣勢。

第二, “子午谷奇謀”的計劃中, 魏延率孤軍需要連續奔襲十日。 等到蜀軍摸到長安城下時也應該疲憊不堪, 力不透紙。 而長安是漢末舊都, 擁有完善的守備工事。 長安守軍更是以逸待勞, 又兼高城可守。 可以說, 魏延正面攻克長安的幾率幾乎為零。

魏延作為沙場宿將, 同樣知道這個道理。 他卻將克復長安的希望寄托在長安太守夏侯楙望風而逃這件未知的事件上, 不可謂不懸危。


魏延影視劇照

戰爭的形勢是捉摸不定, 瞬息萬變的。 如果夏侯楙真的如蜀后主一般棄城不守, 那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只能說成功了一半。 魏延此計的終極目標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 如韓信故事”。 也就是說, 魏延攻克長安還不夠, 同樣需要諸葛亮率大軍及時從斜谷入主長安方可無虞, 雍涼才算平定。

然而一旦蜀軍主力被曹真, 張郃率兵死死纏住, 那么遠在長安的魏延將處在孤立無援的險地, 長安成為一座孤城。 魏延手中只有一萬疲軍, 糧草將盡, 在長安又缺少群眾基礎, 何以抵抗曹魏接下來的猛烈反撲呢?


鄧艾偷渡陰平

當然, 歷史中不乏以奇謀險計獲取戰爭勝利的事情。 韓信奇襲陳倉, 奪取漢中。 魏延的奇計正是脫胎于此;項羽在巨鹿破釜沉舟, 大破章邯、王離;鄧艾偷渡陰平, 在成都城前神兵天降, 攻滅蜀國。

然而, 這些奇謀險計的成功大都擁有著一定的客觀條件。 韓信背后有蕭何充足的糧草供給;項羽的楚軍正士氣高漲, 英勇善戰;在鄧艾攻入成都前, 蜀國因為連年北伐, 國力衰弱, 已經兵不思戰、民望太平。 鄧艾的成功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即便如此, 他們依然冒著巨大的風險才建立這些不世奇功。 我們不能說“子午谷奇謀”百分之百是失敗的。 但蜀國的國力原本就不如魏國, 根本不能冒著折損一萬人及魏延這員大將的風險去博這個虛無縹緲的成功。

魏延身為將軍, 渴望建奇功偉勛。 而諸葛亮身為蜀相, 更要以大局為重, 面面俱到, 不用這條險計也就理所當然了。


一壺濁酒喜相逢

無論“子午谷奇謀”成功與否, 這條危險到浪漫的計謀仍然折射出三國時期瑰麗的戰爭智慧。

朝代興亡, 盡入漁樵閑話。 但幾千年來古人留下的智慧和勇氣, 依然值得我們借鑒與深思。

參考文獻:《三國志》、《魏略》、《孫子·謀攻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