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明朝滅亡前尚存40萬軍隊,崇禎為何不選擇南遷,以圖東山再起

崇禎帝殉國不久, 多爾袞統率12萬清軍入關, 不到一年時間就招降了各地明軍40多萬人, 這表明明朝滅亡時並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還有著不小的家底。 清軍中滿洲八旗兵只有七萬人, 其他都是漢軍和蒙古八旗, 李自成的闖軍雖號稱30萬, 除去老弱病殘, 真正的壯年士兵也就十多萬人, 明朝軍隊在數量上依然佔有優勢, 完全有可能東山再起。

如果崇禎不死, 大明皇帝就是明朝軍民抗擊外寇的一面旗幟, 吳三桂也不會陷入降順還是降清的尷尬之中, 清軍也不會輕易入關得了天下。 實際上, 清朝定鼎中原後,

明朝將領擁立的南明小朝廷在清朝的眼皮底下存在了18年之久, 期間掌控的軍隊數量一度達到三十萬人。

在南明18年歷史上, 最有作為的要屬隆武帝和監國魯王, 這兩位都有志於恢復北方失地, 也做了很多努力, 但魯王政權和隆武政權為了正統性之爭, 互相傾軋, 最終兵戎相見, 南明的實力過多的消耗在內部鬥爭之中。 崇禎帝南遷的話, 南明政權就不存在正統性問題, 對於明朝將領的凝聚力也非皇族支系可比, 這樣就能把更多的軍事資源用於北方的抗清戰爭, 依託長江天險, 最壞的結果也可以與清朝劃江而治。

明太祖朱元璋最開始就是定都南京, 朱棣遷都之後, 南京一直作為明朝的留都, 保留了完整的官吏機構,

一切都是現成的, 對於崇禎帝來說, 完全可以拎包入住, 明朝的行政可以很快重新運轉起來。 南遷意味著繼續生存的機遇, 為何崇禎帝要白白放棄, 選擇君王死社稷呢, 難道真是為了所謂的名節嗎?顯然不是。

平民百姓尚且惜命, 何況帝王, 崇禎帝並非不想南遷, 而是各方面條件都不允許他南遷。 東林黨是遷都的最大阻礙。 這些來自江南的地主士紳階層, 所考慮的並不是明朝的生死存亡, 而是他們自身的利益。 江南地區的田畝、工商業基本都被這些官員的宗族把持, 如果崇禎帶著龐大的明朝政府南遷, 勢必對當地宗族的既得利益產生嚴重衝擊。 另外, 明朝政府如果繼續在北方抗擊清軍, 對於江南士紳來說,

可以起到緩衝和保護作用。 所以只要有人提議遷都, 反對最堅決的一定是東林黨人。

東林黨官員並不擔心明朝滅亡, 李自成來了, 他們投降了大順, 多爾袞來了, 他們又投降了清朝, 對於他們來說只是老闆換了, 給誰打工都一樣。 其間也有大臣提議, 讓太子前往南京監國, 來作為明朝政權的備份機制, 但崇禎帝害怕太子在南京自立為帝, 自己一不留神成了太上皇, 對於太子監國南京的方案, 崇禎一開始就拒絕了。

崇禎明顯低估了李自成闖軍的發展勢頭, 崇禎十四年時, 李自成還被明朝打的找不著北。 歷時兩年的松錦之戰, 以明朝慘敗結束, 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 吳三桂帶領明軍殘餘退守寧遠。 隨著洪承疇投降清軍,

孫傳庭戰死潼關, 崇禎一時無將可用, 而李自成的大順軍卻發展迅猛, 明軍受糧餉制約, 無力調動更多軍隊。

崇禎十七年一月, 李自成在西安稱帝, 接連攻下太原、大同重鎮, 三月十一打到張家口, 四天后直逼居庸關, 兩天后已經兵臨西直門, 大順軍完全是破竹之勢。 李自成如此順利, 很大程度上是明朝未能進行有效的兵力調動和阻截, 大順軍一路上都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崇禎完全沒有預料到兩個月前還在千里之外的李自成, 會這麼快兵臨城下, 此時河北一帶已經是李自成的勢力範圍, 崇禎再想南遷已經是不可能了。

儘管崇禎帝對於南遷一事優柔寡斷, 遲遲下不了決心, 但山東官員還是早早的為南遷準備好了近百艘大型海船,

北京到南京路途遙遠, 陸路行動遲緩, 水路是最佳選擇, 但遷都並不是簡單的搬家, 涉及的人數眾多, 遷與不遷的意見短時間內難以統一, 路上的食宿、安全問題也需要沿途官員周密籌備, 這都需要巨大的財政支出, 崇禎帝已經窮到連軍餉都發不出了, 哪還有錢搬家, 於是南遷只能無限期拖延, 直到把明朝拖入滅亡的深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