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太平洋战争初期,被迅速逐出太平洋海域的英国皇家海军

原著 :[英] 大衛?霍布斯

譯者:張宇翔

談到太平洋戰爭時, 人們的第一反應當然是美日這兩個主角, 而擁有戰前和戰后第二強海軍的英國則往往為世人所忽略。

1922 年英國政府決定簽署《華盛頓條約》, 大規模削減皇家海軍的規模。 這意味著一旦遠東地區的利益受到威脅, 皇家海軍只能從西方派遣一支強大的艦隊前往現地實施應對。 為了使這支遠道而來的艦隊充分發揮戰斗力, 皇家海軍需要在遠東建立一個規模足夠龐大的基地。 為此, 海軍部選擇在新加坡北部海岸修建一個完整的新船塢以及相應的港口設施。

構筑新加坡海軍基地的決定于1923 年公布, 該工程很快就顯示需要巨大的工程量。 雪上加霜的是, 建筑工程不但進展緩慢, 而且每每在政客們爭論該基地的必要性或就其造價錙銖必較時陷入停頓。 這一現象直到1931 年日本入侵滿洲地區, 導致遠東局勢顯著惡化, 進而威脅英國與遠東的貿易之后才得以緩解。 此后工程進度明顯加快, 并于1939 年宣告完成, 總造價為6000 萬英鎊。 完工的海軍基地包括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干船塢和世界第三大浮動船塢, 占地共計21 平方英里, 按平均消耗量計算, 基地內儲存的油料足以支持整個皇家海軍6 個月的作戰。

1940 年初某架海軍軍機的觀察員從空中俯瞰新加坡海軍基地和船塢的照片。

雖然照片清晰度有限, 但是依然足以顯示基地的布局。 注意基地內的浮動船塢、蘇阿拉(Suara)附近的無線電天線塔, 以及位于圣諾哥(Senoko)的營區和儲油罐。

雖然規模非常宏大, 但是新加坡海軍基地本身并不能嚇阻任何軍事威脅, 其作用僅僅是為可能部署在遠東水域的艦隊提供后勤支持。

1939 年戰爭在歐洲爆發之后, 派遣一支強大艦隊前往新加坡的希望日趨渺茫, 但基于日本以德國盟友的身份加入戰爭的可能, 英國參謀長們依然制訂了一系列應急計劃以應付這一調動之需。

1941 年6 月, 德國入侵蘇聯, 解除了蘇聯從北方對日本的威脅, 日本遂得以集中力量, 執行對華以及所謂“南方資源地”的戰爭。 面對日本的獠牙, 1941年的大部分時間內英國海軍部都希望能向新加坡派遣一支包含戰列艦和至少一艘航空母艦的艦隊,

然而皇家海軍當年下半年在地中海戰區的慘重損失使得這一希望變得渺茫。

然而在英國首相兼國防大臣丘吉爾看來, 海軍部過高估計了日軍的實力。 他確信只要派遣一艘現代化的“英王喬治五世” 級(King of George V)戰列艦前往新加坡, 就足以震懾日本的野心。 1941 年10 月的英國內閣會議上, 外交部著重提到了日本近來好斗的不祥之兆, 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 內閣討論了向遠東派遣艦隊的必要性。 最終, 不顧第一海務大臣達德利·龐德(Dudley Pound ) 的強烈反對, 內閣決定派湯姆·菲利普斯(TomPhillips) 上將率領新銳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戰列巡洋艦“反擊” 號(HMS Repulse)以及4 艘擔任反潛護航任務的E 級驅逐艦前往新加坡。

事實上, 無論如何, 菲利普斯編隊的實力都遠遠弱于日本聯合艦隊, 該編隊的部署也更多出于政治考量, 以表達英國保衛其在遠東利益的強硬姿態罷了。

1941 年12 月2 日, “威爾士親王”號抵達新加坡海軍基地

鑒于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社會主流民意始終是嚴守中立國地位, 因此將美國艦只用于保衛某一交戰國海軍基地的構想顯然難以被美國社會接受, 若是該基地恰恰又是為了保衛某個殖民地, 那就更加為美國民意所厭惡, 因此試圖說服美國將艦只集中至新加坡的企圖毫無成功希望。 然而, 就在盟軍還在小心翼翼地試圖規避民意時, 就在政客們還在爭論在英國的利益遭到日本攻擊的情況下美國是否需要參戰時,

戰爭的輪子已經越轉越快, 留給盟軍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12 月6 日中午, 一架盟軍飛機在印度支那西南端附近海域發現一支龐大的日本船隊正向西航行, 該船隊由38 艘運輸船組成, 并伴有強大的護航編隊。 根據這一情況, 菲利普斯上將的參謀長帕里瑟(Palliser)少將自行決定召回“反擊”號, 后者于12 月7 日抵達新加坡。 也就在這一天, 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 當地時間當天晨8 時, 日本航空兵對停泊在珍珠港錨地內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發動了突然襲擊, 猝不及防的美艦隊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所幸艦隊所屬的3 艘航空母艦當時尚未返航。 與此同時, 日軍越過中國大陸與香港邊境, 對香港發動突襲, 并對菲律賓和新加坡進行空襲,繼而在泰國和馬來亞登陸發動攻擊。

12 月9 日晚間,面對遠東急劇惡化的局勢,遠在倫敦的丘吉爾首相和戰時內閣終于不得不痛苦地承認,此前不顧海軍部反對堅持執行的嚇阻戰術已經徹底破產。菲利普斯編隊既不可能實現嚇阻日軍的目的,亦無法成為聯合艦隊的核心,而且已經陷入了孤立無援難以挽回的危險局面。首相此后在下院聲稱他曾希望日本將菲利普斯編隊看作一支強大的突襲艦隊,又在戰后寫道:“倫敦方面基本達成這一共識, 即菲利普斯編隊必須出海,并藏身于東南亞不計其數的島嶼之間。”無論倫敦方面作何打算,對于菲利普斯編隊而言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艦隊已經扮演了突襲艦隊的角色,出海覓敵求戰。

當地時間12 月8 日17 時35 分,菲利普斯上將率領編隊出航。除“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之外,一同出發的還有3 艘英國驅逐艦“伊萊克特拉”號(HMS Electra)、“特快”號(HMS Express)、“忒涅多斯”號(HMS Tenedos)以及澳大利亞驅逐艦“吸血鬼”號(HMAS Vampire),番號編號為Z 艦隊。

Z 艦隊上下并不清楚,他們距離日本第7 巡洋艦戰隊22 的距離已不足24 千米 。該戰隊當時正試圖與東北方向的戰列艦“金剛”號和“榛名”號會合。因此,Z 艦隊距離發現敵艦實際上只有幾分鐘的航程。盡管如此,對Z 艦隊而言最大的威脅還是敵海軍航空兵。當天帕里瑟少將繼續從新加坡發來不利的消息——敵轟炸機正在印度支那南部不受阻礙地大規模集結,而英軍從馬來亞北部撤退的消息只能更加令人沮喪。

“反擊”號,攝于1941 年12 月

在日本海軍看來,對Z 艦隊的攻擊無疑是展示其岸基遠程航空兵實力的良機。從建立之日起,該兵種的任務便是根據日軍逐步削弱對手,并最終在菲律賓附近海域實施決戰的戰略假想,在廣袤的太平洋上對遠道而來的美艦隊實施打擊,以達到削弱對手實力的戰略目的。對付實力遠低于假想敵的Z 艦隊自然不在話下。菲利普斯上將及其參謀顯然對日本海軍的戰斗力一無所知,不知不覺一頭撞進了對手的狩獵范圍。當然,如果能成功避開日軍的偵察,那么Z 艦隊仍有逃脫的可能。然而,盡管12 月9 日晝間大部分時間日軍的空中偵察為惡劣天氣所阻,但是Z 艦隊并未逃脫日軍的追蹤。13 時43 分,潛艇伊-65 號報告Z 艦隊正位于印度支那半島最南端的金甌角(Point Camau)以南約200 海里處, 航向向北。接到這一情報后,負責掩護登陸部隊的日軍艦隊迅速奉命南下準備截擊。該艦隊核心為戰列艦“金剛”號和“榛名”號,此外還包括6 艘巡洋艦和13 艘驅逐艦,此前正北上返回金蘭灣(Kamranh Bay)。該艦隊最終巡航至Z 艦隊東北方向,如前所述,其中第7 巡洋艦戰隊距離接敵僅有數分鐘航程之遙。

當地時間9 日16 時前后,駐扎在西貢(今胡志明市)附近的日本海軍第22 航空戰隊收到了伊-65 號發回的情報,該戰隊立刻派出若干編隊飛赴目標海域索敵攻擊。該戰隊下轄3 個航空隊,其中云山航空隊和美幌航空隊各裝備36 架九六式中型攻擊機,鹿屋航空隊則裝備36 架更新式的一式陸基攻擊機。九六式中型攻擊機作戰半徑超過1000 海里,可裝備一枚800 千克的魚雷或等重量的航空炸彈。一式陸基攻擊機當時剛剛進入現役,其作戰半徑超過1600海里,作戰載荷與九六式中型攻擊機相當。

很快,該戰隊成功地鎖定并擊沉了Z 艦隊的兩艘主力艦,這一成就本身便足以讓1939 年戰爭爆發以來所有參戰國的航空兵自慚形穢。此外,攻擊中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水平轟炸機也取得了較高的命中率,這一成績也是英、德、意三國航空兵在此前戰爭中難以企及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都在被若干枚炸彈與魚雷命中后沉沒,后者的艦長坦南特上校事后承認:“敵方攻擊無疑堪稱完美。”很多幸存者在事后都對日軍攻擊時的決心和效率印象頗深。攻擊中某中隊的9 架飛機排成一條直線,徑直飛過目標中軸線上方,并隨著領隊的信號在約3000 米高度一齊投彈。日軍空射魚雷則在距離目標910~1820 米距離上投放,載機投放高度最高達150 米左右,無論是投彈高度還是投彈時載機速度都明顯高于英國同行的標準。

“特快”號驅逐艦正在從沉沒中的“威爾士親王”號上轉移幸存者

事后看來,面對對手出色的戰術水平和精良武器,Z 艦隊實際上并無任何可靠的反制手段。艦隊在出航之后不久即被對手鎖定,且即使敵第22 航空戰隊未獲成功,該艦隊也將被迫與強大的日水面艦隊和潛艇交戰。當然,由于“不撓”號的缺席,Z 艦隊未能獲得空中掩護。

1941 年12 月10 日,“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沉沒之后,香港和新加坡的海軍基地也先后落入敵手。由此,皇家海軍實際上已經被逐出太平洋海域,此后只能專注于集結東方艦隊保衛印度洋。

圖文節選《英國太平洋艦隊》

并對菲律賓和新加坡進行空襲,繼而在泰國和馬來亞登陸發動攻擊。

12 月9 日晚間,面對遠東急劇惡化的局勢,遠在倫敦的丘吉爾首相和戰時內閣終于不得不痛苦地承認,此前不顧海軍部反對堅持執行的嚇阻戰術已經徹底破產。菲利普斯編隊既不可能實現嚇阻日軍的目的,亦無法成為聯合艦隊的核心,而且已經陷入了孤立無援難以挽回的危險局面。首相此后在下院聲稱他曾希望日本將菲利普斯編隊看作一支強大的突襲艦隊,又在戰后寫道:“倫敦方面基本達成這一共識, 即菲利普斯編隊必須出海,并藏身于東南亞不計其數的島嶼之間。”無論倫敦方面作何打算,對于菲利普斯編隊而言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艦隊已經扮演了突襲艦隊的角色,出海覓敵求戰。

當地時間12 月8 日17 時35 分,菲利普斯上將率領編隊出航。除“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之外,一同出發的還有3 艘英國驅逐艦“伊萊克特拉”號(HMS Electra)、“特快”號(HMS Express)、“忒涅多斯”號(HMS Tenedos)以及澳大利亞驅逐艦“吸血鬼”號(HMAS Vampire),番號編號為Z 艦隊。

Z 艦隊上下并不清楚,他們距離日本第7 巡洋艦戰隊22 的距離已不足24 千米 。該戰隊當時正試圖與東北方向的戰列艦“金剛”號和“榛名”號會合。因此,Z 艦隊距離發現敵艦實際上只有幾分鐘的航程。盡管如此,對Z 艦隊而言最大的威脅還是敵海軍航空兵。當天帕里瑟少將繼續從新加坡發來不利的消息——敵轟炸機正在印度支那南部不受阻礙地大規模集結,而英軍從馬來亞北部撤退的消息只能更加令人沮喪。

“反擊”號,攝于1941 年12 月

在日本海軍看來,對Z 艦隊的攻擊無疑是展示其岸基遠程航空兵實力的良機。從建立之日起,該兵種的任務便是根據日軍逐步削弱對手,并最終在菲律賓附近海域實施決戰的戰略假想,在廣袤的太平洋上對遠道而來的美艦隊實施打擊,以達到削弱對手實力的戰略目的。對付實力遠低于假想敵的Z 艦隊自然不在話下。菲利普斯上將及其參謀顯然對日本海軍的戰斗力一無所知,不知不覺一頭撞進了對手的狩獵范圍。當然,如果能成功避開日軍的偵察,那么Z 艦隊仍有逃脫的可能。然而,盡管12 月9 日晝間大部分時間日軍的空中偵察為惡劣天氣所阻,但是Z 艦隊并未逃脫日軍的追蹤。13 時43 分,潛艇伊-65 號報告Z 艦隊正位于印度支那半島最南端的金甌角(Point Camau)以南約200 海里處, 航向向北。接到這一情報后,負責掩護登陸部隊的日軍艦隊迅速奉命南下準備截擊。該艦隊核心為戰列艦“金剛”號和“榛名”號,此外還包括6 艘巡洋艦和13 艘驅逐艦,此前正北上返回金蘭灣(Kamranh Bay)。該艦隊最終巡航至Z 艦隊東北方向,如前所述,其中第7 巡洋艦戰隊距離接敵僅有數分鐘航程之遙。

當地時間9 日16 時前后,駐扎在西貢(今胡志明市)附近的日本海軍第22 航空戰隊收到了伊-65 號發回的情報,該戰隊立刻派出若干編隊飛赴目標海域索敵攻擊。該戰隊下轄3 個航空隊,其中云山航空隊和美幌航空隊各裝備36 架九六式中型攻擊機,鹿屋航空隊則裝備36 架更新式的一式陸基攻擊機。九六式中型攻擊機作戰半徑超過1000 海里,可裝備一枚800 千克的魚雷或等重量的航空炸彈。一式陸基攻擊機當時剛剛進入現役,其作戰半徑超過1600海里,作戰載荷與九六式中型攻擊機相當。

很快,該戰隊成功地鎖定并擊沉了Z 艦隊的兩艘主力艦,這一成就本身便足以讓1939 年戰爭爆發以來所有參戰國的航空兵自慚形穢。此外,攻擊中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水平轟炸機也取得了較高的命中率,這一成績也是英、德、意三國航空兵在此前戰爭中難以企及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都在被若干枚炸彈與魚雷命中后沉沒,后者的艦長坦南特上校事后承認:“敵方攻擊無疑堪稱完美。”很多幸存者在事后都對日軍攻擊時的決心和效率印象頗深。攻擊中某中隊的9 架飛機排成一條直線,徑直飛過目標中軸線上方,并隨著領隊的信號在約3000 米高度一齊投彈。日軍空射魚雷則在距離目標910~1820 米距離上投放,載機投放高度最高達150 米左右,無論是投彈高度還是投彈時載機速度都明顯高于英國同行的標準。

“特快”號驅逐艦正在從沉沒中的“威爾士親王”號上轉移幸存者

事后看來,面對對手出色的戰術水平和精良武器,Z 艦隊實際上并無任何可靠的反制手段。艦隊在出航之后不久即被對手鎖定,且即使敵第22 航空戰隊未獲成功,該艦隊也將被迫與強大的日水面艦隊和潛艇交戰。當然,由于“不撓”號的缺席,Z 艦隊未能獲得空中掩護。

1941 年12 月10 日,“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沉沒之后,香港和新加坡的海軍基地也先后落入敵手。由此,皇家海軍實際上已經被逐出太平洋海域,此后只能專注于集結東方艦隊保衛印度洋。

圖文節選《英國太平洋艦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