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钓鱼»正文

通過釣竿參數能看出啥門道?

之前發過一篇從理論角度(製造工藝)分析了啥樣的釣竿手感清晰度更好。

這篇文章的缺陷是:大多數釣友不可能對很多品牌釣竿瞭解很深(也沒必要瞭解過深), 所以指導性並不強。

於是再寫一篇與大家分享:如何通過參數來判斷釣竿的持重感和手感清晰度。

一支釣竿的大多數秘密都寫在參數表裡, 只是沒明說, 需要通過參數解讀出來(廠家真壞)。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物理問題, 不要把持重感神秘化, 更不要聽信一些廠家故弄玄虛的吹噓。

忍不住吐槽:一些廠家運用現代科技製造碳纖釣竿, 卻把各項性能吹得神乎其神,

既無科學精神, 又無誠信可言。


圖1

典型說法1

廠家:這支5.4米釣竿30斤以下通殺, 大小兼顧, 自重小, 牢固度高, 持握輕盈, 手感清晰……

戳穿:30斤青魚和2兩鯽魚都適用?小自重如何實現高牢固度?典型的吹牛不上稅!

典型說法2

廠家:這支5.7米釣竿是黑坑利器, 硬度極高(如8H), 快速回魚, 水庫也能輕鬆應對……

戳穿:極高硬度在黑坑快速回魚沒問題, 但怎麼應對水庫?適合水庫的釣竿, 應該是硬度適中會彎腰!

典型說法3

廠家:這個系列釣竿採用石墨烯材質, 最新科技打造, 超越碳纖……

戳穿:目前全球任何一家碳纖巨頭、釣具巨頭都沒說製造出第一支石墨烯釣竿, 您做出來了?可喜可賀啊!

好了, 吐槽完畢, 下面言歸正傳~


圖2

持重感計算

釣竿是棍狀物, 重心位於竿體空腔內, 用細繩把它吊起來, 兩邊挪動達到平衡, 吊繩位置即重心所在。

測量重心位置到手柄底部的長度, 再用電子秤實測釣竿自重, 兩個資料相乘即為持重感指數(力×力臂)。

不用考慮持重感指數的單位, 把它視為一個用於橫向比較的資料即可, 數值越大, 持重感越差。

力臂長度和釣竿自重的單位沒有要求, 只要參與比較的釣竿這兩項資料的單位一致就好。

如:A和B兩支竿, 自重分別為50克和60克(單位統一), 力臂長度分別為1.1米和1.2米(單位統一), 這就可以計算了。

錯誤:A和B兩支竿, 自重分別是50克和0.06千克(單位不統一), 這就不對了, 需要統一單位再計算、比較。


圖3

自重的貓膩

千萬不要看釣竿標注的自重,

尤其是國產釣竿(事實如此, 毫無針對), 這裡邊貓膩太多。

有的廠家說:自重不包括前堵。 這一說法被普遍認可, 因為釣魚時要摘掉前堵。

又有廠家說:自重不包括前堵, 也不包括尾堵。 這一說法很無理, 誰釣魚時會把尾堵摘下來?

還有廠家說:自重只是採用的碳纖重量。 這一說法很不要臉, 沒有樹脂、軟尾、手柄、前後堵……讓人用一束碳纖釣魚?

最絕的是有的廠家配2個尾堵(一輕一重), 美其名曰可自行調整配重, 標自重卻不計尾堵或只計輕尾堵。

甚至還有的廠家設計重量可調式尾堵, 比如尾堵內部可增減配重鉛、尾堵有可調距離的螺旋式配重環……

統統這些, 可以一律無視, 可按最差狀態計算持重感指數並比較, 因為持重感指數是靜態的,

不是實釣的動態。


圖4

一點小竅門

一般來說, 大多數手竿的重心位置距離竿柄底部的距離在1m左右(2節的釣竿除外), 錐度越大則重心越靠後。

如果兩支振出釣竿的自重相同, 那麼錐度更大一些的持重感一般會好一點, 極少數並繼竿不遵循這個規律。

其中的原因是, 振出釣竿的錐度設計受限較多, 並繼竿的錐度受限較少。

堅持標注持重指數的廠家, 似乎只有Gamakatsu, 應該給它點個贊, 儘管有很多欠噴之處。

長度越短、越偏先調、節數(介面)越少、錐度越大、碳纖噸位越高、含碳率越高、硬度越大、自重越小, 手感清晰度越好。

通過參數判斷手感清晰度只是理論方式, 最好同一品牌釣竿之間比較, 水準相當的品牌之間也能湊合比較。

釣竿受工藝、設計等因素影響, 存在不小的手感清晰度變數, 如有機會用實物最好。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