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古代人方言多,大臣是如何与皇帝正常交流?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數千年以來, 中國就是個多民族國家, 雖然地大物博, 人口眾多, 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 那就是語言種類太多, 各有各的方言。 如今的普通話推行了近百年, 也未能實現交流零障礙, 相比而言, 古代人因為語言不通而產生的困難更大。

明朝初期, 解縉有個朋友叫李至剛, 不會說官話, 在家鄉口音中, “史”念成“死”。 有一天, 李至剛犯了事, 被剝奪了官服, 所以不得不穿著便裝去史館上班。 走到門口時被門衛攔住, 可能是換了馬甲門衛不認識。 于是開口盤問是誰, 李至剛不好意思說自己的官職, 于是回答:修史人李至剛。

可是別人卻聽成了“羞死人李至剛”, 從此, 史館就多了個段子。

而在清朝末年, 擁有大才的梁啟超也碰到這種郁悶的事。 他不會說官話, 只會用廣東話交流, 可是, 光緒皇帝一句話都聽不懂, 因此, 梁啟超就只得了個六品官。 這種事情非常普遍, 不會官話的臣子大有人在。 那么, 臣子們怎樣才能與皇帝正常的交流?自古以來, 有兩種常用方法。

1.在全國推廣通用語, 稱為“雅言”, 類似于如今的普通話。 每個朝代的“雅言”都不同, 這與京都所在地有關。 京城的官員必須要學會官話, 由禮部對官員普及, 這會算入年終績效考核。 像廣東和福建等地區, 因為方言與官話相差太大, 因此普及力度更大, 但也更困難。

2.給皇帝寫奏折, 用書面交流。

朝廷官員中, 能與皇帝面對面交流的人是極少數, 大多數人還是用奏折交流。 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后, 語言雖然各不相同, 但是文字卻都一樣。

還有一種情況, 就是皇帝不會說官話, 或者說官話說不溜, 比如朱元璋說的是鳳陽口音, 這種情況下怎么辦呢?很好解決, 皇帝身邊安排一個翻譯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說的京官, 如果官員被調到外地, 聽不懂本地官員和百姓的口音, 怎么辦?這一點也好解決, 清朝時期, 官員調到地方, 可以請一個翻譯, 但是官員自己也要學習當地的方言, 還要規定學習多久。 所以, 從古到今, 語言不通從來不是根本問題, 不肯辦事才是最大的問題。

參考文獻:《清稗類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