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钻进ZSU-57-2自行高炮 被300发炮弹重重包围的炮手

今天, 繼續介紹俄羅斯國家軍事歷史博物館內的坦克裝甲車輛。 這是蘇聯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列裝的ZSU-57-2雙聯裝57mm自行高炮, 這種自行高炮是蘇聯汲取二戰中的戰斗經驗而研制的新型武器, 主要任務就是為坦克部隊提供地面防空火力。

隨著二戰勝利的喜悅逐漸淡去, 蘇聯軍隊開始檢視自己在戰爭中的經驗教訓。 坦克作為敵機最鐘愛的目標, 如何保護好坦克不被摧毀成為蘇軍研究的重點。 蘇聯人發現即使是戰后, 蘇軍坦克旅中也只有高射機槍連能夠提供有限的對空火力。 一個坦克旅有65輛坦克、146輛卡車,

而這支高射機槍連只有48個人、9挺機槍。 坦克旅中居然沒有高射炮, 這簡直就是丑聞。 而德軍則非常重視防空火力, 從最初的半履帶車輛的單管20mm高射炮。

再到后來的IV號坦克改裝的四聯裝20mm自行高炮, 都可以為德軍裝甲部隊提供很好的對空火力。

反觀蘇聯軍隊則完全沒有類似的裝備, 極少的61-K型37mm或72-K型25mm拖曳式高射炮很難為裝甲部隊提供伴隨掩護。 像照片中這樣的自行高炮, 在蘇聯軍隊中非常稀少。 由于射擊時無法移動, 行軍作戰轉換時間過長, 很難滿足實戰需要。

戰后蘇聯第一款自行高炮是ZSU-37, 主要武器為一門61-K型單管37mm高射炮。 1945年開始只生產了75輛, 對于擁有幾萬輛坦克的蘇軍來說根本無濟于事。 而蘇軍新型自行高炮則在T-54中型坦克的基礎上進行研制,

配備兩門S-60型57mm高射炮, 代號為“500工程”。 1955年至1960年, 鄂木斯克174工廠生產這種ZSU-57-2自行高炮, 共生產857輛。

ZSU-57-2底盤采用T-54中型坦克設計, 大幅降低裝甲防護標準, 車體由8~13mm厚的裝甲板焊接而成, 負重輪改為每側4個。 乘員6人, 車體左前方為駕駛艙。 駕駛員正前方有個類似T-34的可以打開的窗口, 極大方便了駕駛。 駕駛員頭頂還有一個可以打開的艙蓋, 便于其出入。

另外五名車組乘員全部位于炮塔, 炮塔前部兩側對稱布置兩名裝填手, 諸元裝訂手位于炮塔后部中間靠左, 負責錄入目標斜距、速度和航向, 其左側是炮長兼高低操縱手, 負責擊發和高低瞄準;車長兼任方向操縱手位于炮塔后部右側, 負責指揮全車戰斗和方向瞄準。

這是諸元裝訂手的位置, 可以看到有兩個復雜的諸元裝訂儀器。

諸元裝訂需要轉動手柄來實現, 用于修正提前量和瞄準位置。 可以看到炮塔為敞開式結構, 四周都是安放炮彈彈夾的固定位置。

借用“模型網”的一張圖片來說明ZSU-57-2的炮彈布置情況。 4發57mm炮彈為一個彈夾, 炮塔四周共有176發炮彈, 車體右前方還有72發, 另外還有52發存放在車體下方, 共隨車攜帶300發炮彈。 可以想象ZSU-57-2的五名乘員被300發炮彈包圍的情景, 真是細思恐極。

左側是炮長兼高低操縱手, 可以看到他的曲柄和瞄準鏡。

炮長和諸元裝訂手的座椅。

高射炮的另一側是車長兼方向瞄準手。

裝填手不斷從側面將彈夾壓到輸彈器上。 壓彈機上有自動停射器,

當壓彈機內僅剩一發炮彈時, 自動停止射擊, 裝上后續彈夾后則可自動恢復射擊。 理論射速可達每管100~120發/分鐘, 但實際射速只有40~50發/分鐘, 而且還要給炮管留出冷卻時間。

這是左側裝填手的位置, 右側就是炮長的擊發踏板。

炮長的手柄, 向不同方向轉動可以控制火炮的高低。 操作比較費力, 力氣小的根本不能長時間操作。

炮長車長的瞄準鏡是聯動的。

諸元裝訂手裝訂好目標參數后, 兩個瞄準鏡會自動變換瞄準點。

由于ZSU-57-2沒有雷達系統, 完全依靠人員的經驗進行搜索和瞄準, 命中率并不高。 在越戰和中東戰爭中, 受限于技術裝備和人員訓練等問題, ZSU-57-2表現并不理想。

近年來在敘利亞戰場上, ZSU-57-2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優勢。 采用平射打擊地面目標,

其發射的BR-281U穿甲彈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100mm厚的裝甲。 對任何裝甲目標和土木工事都構成了嚴重威脅, 這可能是歷史上很多高射炮發揮火力優勢的優勢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