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怎么出版的?

編者按:2018年6月25日, 是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百年誕辰。 其作品《萬歷十五年》, 自1982年中文版出版至今, 暢銷多達300萬冊, 幾乎成為大陸史學界最暢銷的讀物之一。 然而, 這部偉大作品誕生之前, 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曲折故事。


晚年黃仁宇在美國家中

1976年, 五十八歲的紐約州立大學教授、華裔歷史學者黃仁宇用英文完成了一本書, 取名為《無關緊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

我們從這本書洋洋灑灑的行文中可以讀出作者在寫作時, 是如何逸興遄飛, 文思泉涌。 確實, 這本翻譯成中文時名為《萬歷十五年》的書后來被評論為一部充滿激情、才華橫溢的作品,

作者試圖從中國歷史上這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年頭出發, 解釋一個重大問題:中國在歷史上何以落后于西方。

黃仁宇四十八歲才入行歷史學界, 個人作品不多, 已近六十花甲的他急需出版一本有份量的作品來證明自己的學術水平。 因此這本書是他調動一生經驗和思考, 精心果力全力以赴的作品, 寄出書稿的時候, 他充滿信心。 他認為這是一顆重磅炸彈, 將在世界史學界引發一場巨大震動。

然而他收獲的, 卻是美國多家出版社一次又一次地退稿。

市場化的出版社認為, 這本書雖然包含宮廷秘史、妃嬪恩怨等普通讀者可能感興趣的流行要素, 但是又夾雜有大量思辨性的內容,

對普通讀者來說, 有很大閱讀難度。 從本質上來說, 這本書應該屬于學術著作。


【美】黃仁宇《萬歷十五年》(增訂紀念本), 中華書局2018年3月版

而學術類出版社的編輯看到這本書, 更感覺一頭霧水, 認為這書的寫作方式過于文學化, 既不像一部斷代史, 也不像一篇專題論文。

有一次我和曾留學美國的政治學者劉瑜談起學術界的“規矩”, 她說, 論文寫作“格式化”, 排斥個性和風格, 不僅國內如此, 美國其實也是這樣。 美國的學術圈子鼓勵的同樣也是“精致的平庸”, 如果你想在這個圈子里生存, 就要自覺地順從“學術產品”的流水線規則。

美國學術出版的慣例是作品須經不具名的審稿人進行評審。 審稿人面對這樣“不倫不類”的“四不像”,

發現他們根本無法提出修改建議。 它更像散文或者小說, 而不是歷史。 他們認為用這種方式去呈現和探討歷史, 根本就是錯誤的。

禍不單行, 就在這本書屢遭退稿的過程中, 1979年, 黃仁宇以六十一歲的“高齡”, 被所在紐約州立大學辭退。 他在回憶錄《黃河青山》中說:

一封1979年4月10日由校長考夫曼博士(StanleyCoffman)署名給我的信如下:“你的教職將于1980年8月31日終止。 你的教職之所以終止, 是由于人事縮編所致。 ”

這是一個突然的打擊, 黃仁宇完全意想不到, 因為到1979年春季為止, 他已在紐約州立大學連續任教十年, 已經獲得了“終身”教職。

黃仁宇在回憶錄中說, “我被解聘了。 這是侮辱, 也是羞恥。 ”

相對羞恥, 更為難以承受的是經濟問題。 他的生活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

他后來回憶說:“我被解聘后, 就沒有找到工作, 也沒有申請到研究經費。 ……我只要一聽到熱水器要更新, 或是屋頂有破洞, 心都會一陣抽痛。 ”

就在被解聘前不久, 因為在歐美出版無望, 黃仁宇干脆自己動手把這部書稿譯成中文, 定名為《萬歷十五年》, 托人帶到國內碰碰運氣, 看看有沒有出版的機會。

中華書局的編輯傅璇琮后來寫了一篇文章, 叫《那年, 那人, 那書——出版紀事》。 他說, 這部書稿, 黃仁宇最初是托黃苗子交給他的:黃仁宇與黃苗子夫人郁風的弟弟認識, 黃苗子以漫畫家的身份知名, 不是史學家, 但是他和中華書局的編輯很熟。 因此他在1979年5月23日給傅璇琮寫了一封信:

璇琮同志: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歷史教授黃仁宇先生,

托我把他的著作《萬歷十五年》轉交中華書局, 希望在國內出版。 第一次寄書稿來時, 金堯如同志知道。 表示只要可用, 就盡快給他出版。 這樣做將對國外知識分子有好的影響, 并說陳翰伯同志也同意他的主張。 但書稿分三次寄來, 稿到齊時, 堯如同志已離開了。

現將全稿送上, 請你局研究一下, 如果很快就將結果通知我更好, 因為他還想請廖沫沙同志寫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 這些都要我給他去辦。

匆匆即致

敬禮!

苗子


1937年, 抗日戰爭爆發前數月。 黃仁宇當時正就讀于天津南開大學, 充滿著快樂與自信的神情。

這封信寫得頗有技巧, 很能體現黃苗子的辦事能力。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 他給這本書的出版賦予了嚴肅的政治意義, 那就是海外統戰的意義:“這樣做將對國外知識分子有好的影響。”他還借用一些人的影響力。信中提到的金堯如是當時商務印書館的領導,陳翰伯是新聞出版局代局長,而廖沫沙就更有名了,是著名的“三家村”成員。黃苗子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不出,商務可要搶著出,而且這個著名的耶魯大學的教授是廖沫沙先生的好朋友,廖沫沙會給這本書寫序。他把黃仁宇的工作單位寫成耶魯大學,或許是誤記,或許是因為耶魯更有名,更能引起重視。

確實,黃仁宇與廖沫沙是老識相,早在抗戰期間,他們曾在田漢主編的《抗戰日報》中共事。后來,廖沫沙雖然沒能給這本書寫序,但還是為《萬歷十五年》題寫了書名。

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本書在中華書局幾經討論和反復,終于在三年后,也就是1982年付梓出版。有意思的是,也許是因為作者的籍籍無名,書的封面上竟然沒有出現黃仁宇的名字,只有題字者廖沫沙的名字。

接到樣書后,已經六十四歲的黃仁宇心情非常激動。雖然他也指出,“封面上……沒有作者黃仁宇的名字,在設計上似欠完善”。但是接下來,他還是在信中一再對中華書局表示感激。他說:“大歷史觀容作者盡懷縱論今古中外,非常感謝,應向執事諸先生致敬意”。


黃仁宇先生

一開始,誰也沒想到這本書能夠成為暢銷書,包括黃仁宇自己。

為了證實他的激動心情,黃仁宇在這本書剛剛出版時表示,雖然他經濟上處于困窘之中,但“不受金錢報酬”。因為 “國內作家多年積壓書稿亦望付梓,《萬》書與之爭取優先出版機會,故暫不收稿費及版稅”。

后來中華書局后來向黃仁宇贈送了200冊書,以充稿費。

然而這本為了“統戰海外知識分子”的書上市后,市場反響居然非常好,第一次印刷2.5萬冊,很快就銷售一光,在讀書界引起很大轟動。后來三聯書店拿過這本書的版權,將它作為“黃仁宇作品系列”中的一種出版。雖然沒有做任何營銷,但是《萬歷十五年》還是迅速成為大陸最暢銷的歷史著作,迄今銷售已經數百萬冊,成為現象級出版物。嗅覺敏銳的臺灣出版商立刻推出臺灣版,同樣引發巨大轟動。

從此黃仁宇的作品在兩岸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幾乎每本都受到熱烈追捧。在二十世紀最后十余年間,黃仁宇成了中國海峽兩岸普通讀者心目中影響最大、名聲最著的歷史學家,甚至都不用加“之一”二字。

而《萬歷十五年》英文版也在屢屢碰壁之后,在他被大學解聘后的第二年,終于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黃仁宇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這本風格獨特的書立刻引起了評論界的關注。美國著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 Updike)在New Yorker雜志上為這本書撰寫書評,大力推薦,他說:“盡管深富歷史學識,然而《萬歷十五年》卻也具備著卡夫卡(Kafka)的優美而又令人頓挫之故事《中國萬里長城筑成之時》(The Great Wall of China)的超現實的虛構特質。”1982和1983年該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American BookAwards)歷史類好書兩次提名。后來又被以英、中、法、德、日等多種版本出版,在美國為一些大學被采用為教科書。

如今,這本書已經一紙風行三十年,坊間甚至有“不讀萬歷十五年,讀遍詩書也妄然”;“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的戲語。《萬歷十五年》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閱讀的符號性讀物。如果一個人希望給自己的標簽上加一個“歷史愛好者”,那這本書是必讀書之一。在前一段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書記的情人高小鳳,據說就因為熟讀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讀成了明史專家。這個細節雖然荒誕不經,卻典型地反映出普通讀者心目中《萬歷十五年》的地位。

那就是海外統戰的意義:“這樣做將對國外知識分子有好的影響。”他還借用一些人的影響力。信中提到的金堯如是當時商務印書館的領導,陳翰伯是新聞出版局代局長,而廖沫沙就更有名了,是著名的“三家村”成員。黃苗子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不出,商務可要搶著出,而且這個著名的耶魯大學的教授是廖沫沙先生的好朋友,廖沫沙會給這本書寫序。他把黃仁宇的工作單位寫成耶魯大學,或許是誤記,或許是因為耶魯更有名,更能引起重視。

確實,黃仁宇與廖沫沙是老識相,早在抗戰期間,他們曾在田漢主編的《抗戰日報》中共事。后來,廖沫沙雖然沒能給這本書寫序,但還是為《萬歷十五年》題寫了書名。

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本書在中華書局幾經討論和反復,終于在三年后,也就是1982年付梓出版。有意思的是,也許是因為作者的籍籍無名,書的封面上竟然沒有出現黃仁宇的名字,只有題字者廖沫沙的名字。

接到樣書后,已經六十四歲的黃仁宇心情非常激動。雖然他也指出,“封面上……沒有作者黃仁宇的名字,在設計上似欠完善”。但是接下來,他還是在信中一再對中華書局表示感激。他說:“大歷史觀容作者盡懷縱論今古中外,非常感謝,應向執事諸先生致敬意”。


黃仁宇先生

一開始,誰也沒想到這本書能夠成為暢銷書,包括黃仁宇自己。

為了證實他的激動心情,黃仁宇在這本書剛剛出版時表示,雖然他經濟上處于困窘之中,但“不受金錢報酬”。因為 “國內作家多年積壓書稿亦望付梓,《萬》書與之爭取優先出版機會,故暫不收稿費及版稅”。

后來中華書局后來向黃仁宇贈送了200冊書,以充稿費。

然而這本為了“統戰海外知識分子”的書上市后,市場反響居然非常好,第一次印刷2.5萬冊,很快就銷售一光,在讀書界引起很大轟動。后來三聯書店拿過這本書的版權,將它作為“黃仁宇作品系列”中的一種出版。雖然沒有做任何營銷,但是《萬歷十五年》還是迅速成為大陸最暢銷的歷史著作,迄今銷售已經數百萬冊,成為現象級出版物。嗅覺敏銳的臺灣出版商立刻推出臺灣版,同樣引發巨大轟動。

從此黃仁宇的作品在兩岸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幾乎每本都受到熱烈追捧。在二十世紀最后十余年間,黃仁宇成了中國海峽兩岸普通讀者心目中影響最大、名聲最著的歷史學家,甚至都不用加“之一”二字。

而《萬歷十五年》英文版也在屢屢碰壁之后,在他被大學解聘后的第二年,終于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黃仁宇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這本風格獨特的書立刻引起了評論界的關注。美國著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 Updike)在New Yorker雜志上為這本書撰寫書評,大力推薦,他說:“盡管深富歷史學識,然而《萬歷十五年》卻也具備著卡夫卡(Kafka)的優美而又令人頓挫之故事《中國萬里長城筑成之時》(The Great Wall of China)的超現實的虛構特質。”1982和1983年該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American BookAwards)歷史類好書兩次提名。后來又被以英、中、法、德、日等多種版本出版,在美國為一些大學被采用為教科書。

如今,這本書已經一紙風行三十年,坊間甚至有“不讀萬歷十五年,讀遍詩書也妄然”;“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的戲語。《萬歷十五年》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閱讀的符號性讀物。如果一個人希望給自己的標簽上加一個“歷史愛好者”,那這本書是必讀書之一。在前一段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書記的情人高小鳳,據說就因為熟讀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讀成了明史專家。這個細節雖然荒誕不經,卻典型地反映出普通讀者心目中《萬歷十五年》的地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